摘 要:學生干部是學生群體中擔任特定職位、履行特定職責的一種特殊身份。以往較多學者研究了學生干部身份與其社會資本對于學生職業獲得的影響,但是對于干部占有大量資源以及干部身份背后的社會、文化意涵則是學生干部研究的一個空白。文章基于一項關于D校學生組織干部的質性研究,從個體化的視角對學生干部的產生及資源占有進行解讀。
關鍵詞:學生干部;學生組織;個體化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016-02
學生干部是校園中的一個獨特群體,他們在社團或學生組織中擔任重要的領導角色,并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具有其社團特色的社團活動,同時幫助社團良好地運行并服務于學生和校園[1]。
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的方法,針對D校內部的學生組織進行了走訪,并訪談了來自不同學生組織具有典型意義的學生干部,最終共計15名被訪者。對于個案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實現從獨特個案走向概括的問題,常見的處理方式分別是以費孝通為代表的類型學研究范式以及人類學者提倡的“個案中的概括”兩種[2]。
一、個人主義與學生干部
現實中學生干部的“干部色彩”已然不斷消解,干部的身份、干部的標準及干部的責任與職責正在發生著變化。此外學校中的社團成為學生開展課余活動的重要場所,存在于學生組織中大大小小的學生干部又承擔了其自主決定的一些職責與任務,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學生干部?從這些被訪者對于學生組織與學生干部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干部的身份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
“這種身份?我覺得功利一點說,我覺得就是給自己簡歷上添了比較光輝的一筆,也不是光輝吧,反正是挺有用的一點。”
王同學是人文學院的一名本科生,當初他在面試學生干部時,接受了多個方面考察,但是他認為成為學生干部最重要的還是“背后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特長與強項,這是他脫穎而出的必要條件。而干部對他而言,最重要的是在簡歷上多添一筆,使他能在就業上獲得一些優勢。干部眼中“光輝的一筆”顯然更加側重個人的能力與獲得。事實上,人文學院對于學生干部的評選標準中更加注重“團結同學、熱愛集體、樂于奉獻”等,即傳統意義或價值層面的班干部。
干部身份重要性在于它嵌入中國特色的“官本位”文化構型之中,干部開始從集體中脫離出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選拔了個體主義強烈的“肉食型”學生,“養生型”的學生干部則僅僅是體現了干部的平臺與圈子。學生干部的背后是集體精神的變遷,甚至王同學也提到了,干部是一種為簡歷而生的機制,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社團,可是真正具有強大資源附著的社團又有多少,因而也出現了理性化主導的選擇性問題。
“你對社團的定位應該要搞清楚,我們社團就是一個大家在一起玩的社團。所以說在這里你和你關系好的人,你交到的朋友肯定是有共同的興趣,你說的那些功利性的東西肯定是比較少的。”
二、異質性的團體
我們的訪談中一些學生提及用人單位并不特別在意簡歷上是否具有學生干部的工作記錄。一方面在于簡歷的可靠性與真實性,用人單位在短時間內無法確證,另一方面如前文提及大學校園內存在大大小小的社團,也就存在大量潛在而冗余的學生干部,這無法真實反映個人能力與素養。
此外,學生組織除去功利性,很多被訪者提及的“養生性”究竟為何意,養生性社團與養生性干部的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文化意涵?
“所以就我來說,我覺得社團里的同學和自己專業的同學確實有很大的區別,社團的同學說話比較隨意,想象力也很豐富。和他們在一起,感覺很開心!當然了玩模型的人也有很多都是奇葩。能夠接觸他們,我覺得也是社交網絡的一種拓展……我自己也是一個奇葩。”
崔同學喜歡模型和攝影,對于他來說“回社團就像回家一樣”,他尤其強調了在社團中可以“說話隨意”并且可以認識不同類型的人,在訪談中“養生”社團的內部似乎具有很大的異質性。
在個體主義盛行與追求效用的社團氛圍中,除去各院學生會與一些院直屬學生組織,大量存在的卻是很多小型社團。理解這些社團干部意涵的關鍵仍然在于校園內部存在的功利——非功利所展現的張力,很多社團表現出的異質性,正是對個體化的一種彌補,如崔同學所講,無數個“奇葩的”個體走在了一起,基于崔同學對于自己同樣是“奇葩”的認識,異質的個體在社團中找到了自身的位置。
社團成員愿意在社團中分享自己的計劃與目標,并被認為是相對“真實”的一面,這種傾向在另一個被訪者中也有提及。
“我們的關系可能淡一些,但是因為我們都是興趣相同的人,這個是很純粹的東西,不涉及其他事情。而你剛才問我的那些,有很多福利的社團,你覺得那些社團是不是也像我們這么純粹呢?”
社團的異質性也在另一方面為社團的干部提供了很多便利。在這些社團中,干部顯然并不具有極大區別于普通成員的資源與權威,干部會和指導教師更加熟悉,會先獲得一些上級下發的信息,當然這些信息會在之后傳達給社團。事實上,在這些社團中確實不存在如學生會、校部門直屬社團、競賽類社團等所具有的龐大社會資源,但是異質性的社團由于成員的專業、背景等都不盡相同,也存在著隱性的社會資源。
“起初我認為學生會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就像是在學校這個大環境下‘家家酒;但是當你融入這個環境中以后,你會發現這不是‘過家家酒這么單純和簡單,這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可以映射出社會中的一些東西。”
顯然在很多大大小小的社團中都具有一些社會資源,這些資源正是零散的社團成員、松散的社團制度創造出來的,正是在這些松散卻又大量存在的小社團中,出現了弱關系的強勢,漸漸變為個體主義校園文化的一個側面反映。
三、反思與不足
本研究從解讀學生組織的干部出發,分析干部背后內涵的變化,分析了部分社團的異質性及內部資源。干部評選、評優的落實過程中,強烈個人主義的推崇已然成為一種傾向,否則便出現另一種相反的傾向,社團為興趣而生,成為個體的聚集地,在其中個體可以表現得非常“純粹”并分享來自不同領域與專業的信息與知識。
對于這種傾向,由于一些原因,本研究仍然顯示出很多不足,如個案在收集過程中為了研究者的便利存在一些失誤,此外本研究未能很好地解釋教育文化的個體主義與社會個體化進程倒逼之間的一些關系,關于干部群體及背后文化意涵,本文是在探索的基礎上展開的,仍然值得做大量的經驗研究。
參考文獻:
[1]潘文慶,李溢航.學生干部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2]盧暉臨,李雪.如何走出個案——從個案研究到擴展個案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7(1).
作者簡介:尤宇軒(1994—),男,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