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播學研究的是社會信息發展歷史和傳播規律,關注的是大眾傳播與人、社會之間的關系。“傳播學概論”的教學內容與思想政治之間密切相關,是可以有機融合的。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投身“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拼搏。
關鍵詞:“傳播學概論”;思想政治;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124-03
一、“傳播學概論”課程與人的成長、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
1.個人的成長離不開信息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離不開信息傳播,都需要我們正確認識信息傳播的規律。信息與陽光、空氣分布在生活中,關系到人們世界觀的形成。“孟母三遷”,其實就是孟母希望孩子自小就能接觸到一些積極向上的健康信息。“忠言逆耳利于行”“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等說的是生活中語言傳播、信息傳遞對人成長的影響。我們與人交流、閱讀圖書、觀看影視,都是一種信息選擇和理解的過程,最終會影響到人的行為。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對社會秩序的維護,各國政府都會制定法律法規來約束信息傳播行為,要求包括媒介機構、自媒體在內的各種把關人履行好社會責任。
傳播學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實踐性,能夠加深人們對社會信息和傳播規律的理解。人們每天接觸的社會信息是一種“特殊信息”,它不同于生物信息和物理信息,它始終伴隨著人的精神活動和心理活動,“關系到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形成”,關系到人的成長和社會導向。《科技日報》曾經發過一篇發人深思的文章《誰偷走了中國孩子們的科學夢?》,“孩子年齡越大,想當科學家的占比越少”。有一段時間,娛樂節目跟風嚴重,質量不高,出現庸俗、低俗、媚俗甚至違背社會道德的不良趨勢,嚴重影響了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審美,國家不得不頒布各種“限娛令”,要求電視臺抵制過度娛樂、豐富節目類型、履行社會責任。不管是在媒介機構還是在各種自媒體的工作人員,都要有社會責任感,要有把關人意識,一定要積極地引領社會潮流,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收視率、點擊量,盲目地迎合受眾。現代社會的公民,一定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具備“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能夠辨別信息真偽,不要以訛傳訛,要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
2.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與信息密切相關
“傳播學概論”課程可以加深學生對傳播及其重要性的理解。傳播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的社會傳遞,傳播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人們通過傳播保持著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因此,重要的不是我們通過傳播獲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過傳播,我們與其他人獲得了內在的聯系,獲得了對現實共同的理解[1]。麥奎爾認為現代傳播對凝聚社群有積極作為,“大眾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潛在力量,能夠將分散的個人用同一個國家、城市或地方集體經驗聯合起來。大眾媒介也能夠推動新的民主政治以及社會改革運動。”[2]每一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創造了“一種非常奇特的公眾參與方式”,全球華人共享美好時刻,辭舊迎新,其目的在于培養世界華人的家國情結,培養一種炎黃子孫的文化身份認同,“典型地反映了媒介中國家認同建構的內在邏輯”[3]。
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事關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傳播學概論”課程可以充分地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從槍彈論、擬態環境、社會地位賦予、環境監測、文化傳承、創新與擴散到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培養理論、框架理論等都意味著大眾傳播不僅僅是娛樂消遣,更多的是關系國家改革如何推動的大問題。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策劃、主持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熱播之后,引發了國人朗讀風、詩詞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啟迪人、引領人、鼓舞人”,形成了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風氣。以往的重慶最牛釘子戶事件、云南“躲貓貓”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常州外國語學校土地污染事件,近年的長春長生疫苗事件、五星酒店“毛巾門”事件、陜西秦嶺違建別墅事件、黑龍江牡丹江“曹園”事件等都是當時社會高度關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事件,涉及教育、食品、環境、醫療衛生、司法等領域,這些事件都是在媒體的報道之下形成的輿論監督事件,對于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提高國人依法行政、依規行事的法律意識、紀律意識,具有很強的社會教育意義。
二、“傳播學概論”課程如何鑄魂育人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網絡大國。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網絡普及率達59.6%,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有學者統計出,“2017年前6個月,中國人已在社交媒體上花費398億小時,相當于建造109座金字塔所需的時間”[4]。現代人每天都在和各種媒介打交道,接觸各種信息,因此會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利己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物質享樂主義”等典型的西方思想潮流在網絡平臺中以各種形式傳播,部分大學生出現“追求物質享樂而疏于自我提升”的消極現象[5]。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宣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提出相應要求,我們的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毫無疑問應該要熟悉、理解并實踐這些價值觀要求,做思想政治上的明白人。
符號理論的學習可以使人認識消費主義的本質,大學生要理性消費,避免陷入物質主義的泥潭。在講解符號互動論、象征性社會、消費主義的時候,指出符號互動“指的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符號和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認識自我,形成群體,構成社會,都是通過符號交流而進行的”。現代社會的消費已經超出實際需求的滿足,變成了符號化的物品、符號化的服務,其中蘊涵了意義消費、精神消費,因此有人喜歡唐裝漢服,有人喜歡夾克牛仔。香奈兒香水、LV背包、奔馳豪車等產品都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符號互動論對部分年輕人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追求物質生活、愛慕虛榮的超前消費而導致悲劇的現象進行了批評,指出“大眾媒體同時也積極地倡導商品崇拜和無休止的欲望。這主要是通過不斷報道富人中的時尚、生活和炫耀性消費來實現的”。法來克福學派馬爾庫塞敏銳地區分了人的需要和欲求,認為創造的需要,獨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握自身命運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但是大多數流行于世的需要只是一種虛假的需要。
聯系協調功能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大眾傳播的“聯系協調”功能,主要是對社會內部各子系統之間進行溝通、協調,“既包括相互之間信息的溝通理解,也包括深層的價值觀協調”。我們選取媒體中“最美中國人”(如央視《感動中國》)系列報道,組織大家一起討論。通過觀看中國好醫生、好干部、好村官、好老師、好市民等人物故事,同學們紛紛感嘆,“想不到我們身邊有這么多道德高尚的人”,同時意識到友善、寬容、奉獻、愛國對于社會和諧建設的重要意義。“一朝上島、一生衛國”“舍小家、顧大家”的守島英雄王繼才,用棉簽吃飯鍛煉手指靈活度的湖南外科醫生周建波,煙臺大學食堂保潔員阿姨吃學生剩飯等新聞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學中,我們會結合有關內容進行案例教學,通過具體生動的新聞故事來分析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在新聞作品中傳播核心價值觀,起到溝通協調、教育引導、立德樹人的作用。
培養理論、議程設置等理論的學習可以傳遞社會共識,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理論認為,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系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如何培養人們的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人們的政治意識,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通過大眾媒體來傳遞“社會共識”,提高凝聚力和戰斗力,讓人們明白國家發展的歷史、現實、未來方向,明確國家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著名評論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突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為共識,由此迎來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國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辦不成。”[6]
三、“傳播學概論”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施原則
1.理論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
教師在教學中不宜生硬地進行政治說教,以免引發學生反感。習近平在全國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傳播學中的培養理論、議程設置、社會整合、聯系協調、社會動員、社會地位賦予等理論的學習都可以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我們可以結合媒體關于中國夢、經濟新常態、全面從嚴治黨、脫貧攻堅、“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麗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等國家的重大部署或活動的報道在專業學習過程中予以講解,無形之中讓學生了解國家建設與發展動態。
2.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師要堅持教學方法多樣化,避免單一灌輸,做到講授與討論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課內與課外結合。歷史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創新的源泉。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在廣告專業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六神花露水“看見夏天”廣告篇的解讀,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認識到傳統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我們組織學生積極挖掘整理自己家鄉的歷史文化,鼓勵大家通過故事的方式向班上同學進行展示。國家形象的塑造是當前媒體的重要職責,我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什么是國家形象”“如何塑造國家形象”,介紹中國游客、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故事,介紹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同時選擇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外國人在中國、《花木蘭》等影像材料片段,讓大家意識到塑造良好國家形象任重道遠,離不開國家自身改革進程,也離不開媒體的全面報道,離不開每一個公民的努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已經進入公眾外交時代。
3.開展多層次的實踐活動
(1)組織主流媒體觀察評閱活動,并撰寫一份研讀報告。教師要讓學生分析大眾傳播在社會管理、信息提供、組織動員、社會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并就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吸引年輕人提出可行性建議。
(2)組織觀看優秀影視片、專題片、紀錄片以及重大紀念活動。學生觀看《將改革進行到底》《厲害了,我的國》《中國一分鐘》《輝煌中國》《紅色氣質》等,感受人文中國、中國道路、法治中國、創新中國的魅力,撰寫觀后感。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傳播學中的媒介功能、傳播效果、培養理論來分析。
(3)提升媒介素養,提高質疑批判的能力。在日常媒介接觸過程中,鼓勵大家辨別、發現身邊的虛假報道、標題黨、錯誤言論、虛假廣告,提升媒介素養。有人在網絡上別有用心地丑化歷史人物,抹黑中國高鐵事業,捏造謠言激化群眾和政府之間的矛盾。我們需要在平時養成辨別的習慣、較真的意識,理性看待媒體的作用,避免“刻板印象”的影響。正如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在《真相》一書中提出用六步質疑法分辨信息,獲得事實的真相,我們可以多問幾個為什么,減少盲從。
深入開展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教育,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是當前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專業課程也需要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傳播學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社會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是可以有機地融于專業理論的學習之中的。
參考文獻:
[1]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英)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五版)[M].崔寶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金玉萍.媒介中的國家認同建構——以春節聯歡晚會為例[J].理論界,2010(1):160.
[4]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互聯·創新·變革”國際新媒體論壇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EB/OL].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HIGv7OJ,2017-09-17.
[5]張雪生.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林區教學,2018(1):15.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科技學院校級“課程思政”試點項目(湘科院教發〔2018〕65號)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譚世平,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傳播理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