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中學校園中青少年頻繁發生欺凌行為,同時對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產生了嚴重的心靈和身體傷害。如何有效地制止欺凌現象的發生,已成為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分析中學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入手,試圖從問題產生的根源出發,找出有針對性的預防策略。
關鍵詞:中學校園;欺凌行為;預防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7.4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1-0142-01
一、中學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
(1)部分學生家庭教育缺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家長的影響最多,父母長輩們的言傳身教所傳達出的教育理念會對學生“三觀”的建立和形成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當今社會的許多家庭中,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缺位的。在不合理的早期教育環境中,青少年難以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養成良好的行為方式,甚至會引發各類的心理問題,如缺乏安全感、具有暴力傾向等。除了教育方式不當,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也是許多家庭中的普遍現象。
(2)學校在管理和法律教育方面不足。目前,大多數學校更關注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道德、心理和法治教育等往往被忽視。此外,我國法治教育的普及程度有限,也很少開展相關講座,承擔此方面教育任務的多是非專業人士。
(3)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地侵蝕,也是中學生欺凌行為普遍的重要成因。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娛樂視頻、游戲等,為了商業價值的噱頭,往往會有意無意地渲染暗示暴力行為。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很容易受到誤導,增強他們的攻擊性。
二、中學校園欺凌行為的預防途徑
(1)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家庭教育是關鍵,家長要提高認識,明白預防校園霸凌現象的重要性。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平等相處,摒棄打罵教育法,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原則前提下,耐心地和孩子溝通交流,細心指引,啟迪孩子自覺主動地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家長也要從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關注孩子,及時發現他們的異常行為和言語表現。當發現孩子有欺凌他人的行為時,家長要理智思考,避免嚴厲的責罵和體罰,而應引導孩子明白欺凌行為的錯誤和危害,并鼓勵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后果承擔責任。若發現孩子被他人欺凌時,家長先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撫慰,努力消緩孩子的恐懼心理。家長要注意和教師多溝通聯系,加強合作,不定時反饋孩子的情況,預防欺凌現象發生。
(2)加強法律教育和校園管理。學校要將培養學生的法律道德意識和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納入教育的應有之義,在提高學生成績的同時,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為擴大法律的普及范圍,學校要積極開展法律知識的相關課程和講座,并輔以多種手段,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和認識法律、遵守法律。學校要主動關注家庭存在特殊問題的學生,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情況,及時預防欺凌行為在他們身上發生。
(3)凈化社會媒體風氣。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有為,凈化社會媒體風氣,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對大眾媒體進行審核時,要特別關注識別某些部分是否可能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引發暴力事件。同時,要反過來利用電視廣播廣告等媒體的宣傳效果,讓它們為宣傳反對校園欺凌發揮作用。
有效預防校園欺凌現象,打造和諧寧靜的校園環境,需要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雖然我們不能保證實現校園霸凌零發生,但是我們只有秉承零容忍的精神,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將青少年欺凌事件的發生率降到最低。只有未雨綢繆、防微杜漸,才能避免安全問題成為學生和家長的隱憂。
參考文獻:
[1]胡春光.校園欺凌行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7(1).
[2]林進材.校園欺凌行為的類型與形成及因應策略之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中小學校園欺凌的成因及防控策略研究——以正寧縣部分中小學為例”(GS〔2018〕GHBZ09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楊旭東(1978—),男,甘肅慶陽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