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存定 張敏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化腳步加快,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由于經濟、生活、工作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務工人員孩子仍滯留在偏遠的農村,成為留守兒童。加之偏遠農村地區思想保守,師資力量薄弱,導致留守兒童出現了一些心理問題。文章對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1-0143-01
一、農村留守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現
(1)感恩意識淡薄,存在強烈的逆反心理。由于大多數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對孩子缺少教育和陪伴,使得很多家長內心充滿愧疚,出于補償心理,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導致孩子不知道父母掙錢的艱辛,家長也很難給孩子培養感恩意識。調查中還發現有極少數學生因為不能理解、接受家長或教師的嚴格要求,很容易跟家長和教師發生沖突,更有甚者逃學或離家出走。
(2)自卑心理強,對生活缺乏自信心。農村生活條件不如城市,隨著學生思想的成熟,升到初中的他們突然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上學,看到了很多與以前小學不一樣的東西,好奇羨慕。加之貧富差距在物質上的明顯表現,使得他們產生羨慕、嫉妒的心理。但他們本身又缺乏自信,有的學生見到好的東西就想占為己有,有的也會因為家庭條件差而產生記恨父母、仇視社會的心理。
(3)懶散、盲目,缺乏進取心。由于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為隔代監護,學生往往表現出生活目標不明確,行動懶散,對自己毫無要求,在學習中厭學情緒強烈,往往破罐子破摔。
(4)心理素質差,受挫能力弱。由于長期地嬌寵和一味地滿足,一大部分學生盡管已經步入初中,但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不能接受。
二、解決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借助精準扶貧的東風,適時開展精準的心理健康輔導活動。學校應針對農村初中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化、制度化的心理輔導,分學期按階段開展活動。
(2)班主任要及時介入,及時開展主題班會。針對學生存在的攀比心理、擺闊潮流心理、行為習慣差、人際交往問題、中學生穿著打扮、法治意識淡薄、受挫能力差、早戀問題等進行專題教育,從而解決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達到疏通的目的。
(3)積極主動與孩子的監護人溝通,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校通、班級QQ群、微信等平臺,將學生存在的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尋找一種能依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和生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教育的科學方法。
(4)用愛心溫暖、感化學生,與學生交朋友。作為和學生接觸最多的、最親近的人,教師應該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用愛心溫暖、感化學生,了解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溫暖感知。學校可以通過黑板報、宣傳欄、研學旅行、結對幫扶等形式,加強對學生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拓展,以豐富學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從而他們的培養興趣和愛好,愉悅學生的身心。
(6)努力推廣開展好家長、學校工作,優化家庭對農村留守初中生的教育水平,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在留守初中生的家庭、學校、父母之間建立起方便快捷的聯系網絡,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足夠的親情交流的機會,與學校也能及時地互通信息,留守初中生的困難和要求能夠及時地被父母、學校所了解,父母在外無力解決的問題能夠通過學校的老師、同學的幫助,得到及時解決。
三、結語
教師的工作不僅要求我們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求我們關注下一代的品德教育。面對農村教育,面對留守兒童,我們應該勤鉆研,從他們生活的現狀去探索他們面臨的緊迫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農村學生,從而找到幫助他們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林晗.農村留守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3(68).
[2]張文斌.農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發展對策探究[J].教師,2012(22).
作者簡介:宋存定(1984—),男,甘肅靜寧人,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從事化學教學和中學生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