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元
(甘肅省地質調查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郭家山組(T2gj) 出露面積約為184km2,其在鐵壩幅主要分布于拱壩鄉至鐵壩鄉一帶,中間隔有光蓋山組分布,兩者斷層接觸;其西側推覆于石炭紀、二疊紀地層之上;南坪幅主要分布于梨樹壩至陰平寨一帶。地層主要由PM08、PM06控制。根據出露巖性組合、原生沉積構造特征等可見其劃分為兩個巖性段,分別為第一巖性段(T2gj1) 及第二巖性段(T2gj2)。遙感影像呈紫色、紅褐色,局部綠色、灰綠色,植被覆蓋較差,中山地貌,山脊呈棱角狀。經野外驗證,在南坪幅郭家坡組解譯界線與實際界線相差較小,對地層劃分有一定指示意義,在鐵壩幅受大面積植被及第四紀覆蓋物的影響較大,解疑界線與實際界線差距較大,解疑較差。
甘肅文縣武勝溝-馬營鄉三疊紀地層實測地質剖面(PM08),如圖1 所示。

圖1 甘肅文縣武勝溝-馬營鄉中三疊世郭家山組實測地質剖面圖(PM08)
上覆地層:中三疊世光蓋山組第一巖性段(T2gg1) 灰色中-厚層細砂巖與砂質板巖互層PM08 中,郭家山組地層整體表現為東傾的復式向斜。其整體表現為一套粉砂質板巖、粉砂巖為主,另有砂巖、灰巖組成的復理石建造。其由東向西,整體構造變形逐漸減弱。郭家山組第一巖性段由1、2 層控制,未見底,與郭家山組二段地層為斷層接觸,其主要巖性為灰色薄中層-塊狀微晶灰巖,薄層灰巖揉皺輕微發育灰巖中局部見有同沉積角礫。
郭家山組二段由3-10 層控制,其與兩側地層均為斷層接觸,為一套粉砂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建造,巖性組合表現為砂巖-粉砂巖-板巖組成的韻律偶夾砂巖-板巖-灰巖組成的韻律,具體巖性為灰色強劈理化粉砂質板巖、薄-中層板理化鈣質粉砂巖夾鈣質砂巖、砂質板巖、鈣質板巖、中-薄層鈣質膠結長石石英砂巖、深灰色含炭質粉砂質板巖、淺灰色砂質細晶灰巖、灰褐色強劈理化灰巖夾鈣泥質板巖、含砂質細晶灰巖,綜合巖性為灰色粉砂質板巖、鈣質粉砂巖、鈣質板巖夾砂質細晶灰巖、長石石英砂巖、含砂質細晶灰巖。砂巖中見有水平層理、順層劈理發育。其西側地層中見有花崗斑巖巖脈侵入。巖石劈理發育,較為破碎,揉皺較強。層間多見石英脈發育,石英脈呈灰白色,寬0.5~10cm 不等,多呈斷續的透鏡狀,局部石英脈呈團塊狀,或無根鉤狀、雁列狀。
郭家山組第一巖性段(T2gj1):主要為一套淺變質細碎屑巖為主,夾碳酸鹽巖、少量粗碎屑巖。其主要巖性為灰色中-薄層粉晶灰巖、大理巖化微晶灰巖、砂屑灰巖、角礫灰巖、巖屑砂巖、泥質板巖夾薄層灰巖,薄層灰巖揉皺輕微發育,灰巖中局部見有同沉積角礫。郭家山組第二巖性段(T2gj2):為一套粉砂質碎屑巖夾碳酸鹽建造,巖性組合表現為砂巖-粉砂巖-板巖組成的韻律偶夾砂巖-板巖-灰巖組成的韻律,具體巖性為灰色強劈理化粉砂質板巖、薄-中層板理化鈣質粉砂巖夾鈣質砂巖、砂質板巖、鈣質板巖、中-薄層鈣質膠結長石石英砂巖、深灰色含炭質粉砂質板巖、淺灰色砂質細晶灰巖、灰褐色強劈理化灰巖夾鈣泥質板巖、含砂質細晶灰巖。砂巖中見有水平層理、順層劈理發育。其西側地層中見有花崗斑巖巖脈侵入。巖石劈理發育,較為破碎,揉皺較強。層間多見石英脈發育,多呈斷續的透鏡狀,局部石英脈呈團塊狀,或無根鉤狀、雁列狀。
灰白色塊狀微晶灰巖,灰白色,風化面呈淺灰色,微晶結構,塊狀構造。巖石單層厚度大于2m。主要成分為微晶方解石,含量約為95%,另有少量的泥質成分。巖石整體節理發育。巖石方解石脈發育,多呈團塊狀,樹根狀。巖石中見有后期同沉積的深灰色灰巖角礫,呈次棱角,直徑5~30cm 不等。灰色薄-中層狀大理巖化微晶灰巖,微晶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由方解石、石英等所組成,并含有金屬礦物。其中,方解石約占98%,金屬礦物<1%,石英<1%。巖石中方解石的粒徑在0.004~0.03mm,屬微晶,顯定向分布,局部區域顯重結晶,顆粒之間界線較清晰,薄片中無色,具高級白干涉色,經茜素紅-S 溶液染色呈紅色,遇冷稀鹽酸較為劇烈冒泡;石英為他形粒狀,粒徑與方解石相當,零星分布在方解石中。巖石中有寬窄不等的方解石石英混合脈的穿插。金屬礦物為小點狀、絲線狀,不均勻分布。
郭家山組基本層序特征(見圖2)。基本層序A:主要出露在第一巖性段及第二巖性段下部,主要由鈣質板巖和白云質灰巖組成,以板巖夾灰巖或互層狀韻律層居多,單個韻律層厚約2~3m,板巖中具平行層理和紋層狀層理,反映局限臺地相的韻律結構特點。

圖2 郭家山組基本層序特征
基本層序B:由薄層白云質灰巖和泥灰巖組成,主要出露在第一巖性段,以薄層灰巖夾粉砂質泥巖居多,局部偶見二者呈不等厚韻律層,單個韻律層厚20~25cm,泥巖中具水平紋層,反映出低能環境下韻律結構沉積特征。
基本層序C:由角礫狀灰巖、細礫屑灰巖、薄層微晶灰巖組成。在第一巖性段、第二巖性段中均見發育。礫狀灰巖其具滑塌堆積旋回性沉積特征。
測區三疊紀郭家山組地層依據巖性組合,巖石學特征,地層結構,對其形成環境及其沉積相討論如下。
在郭家山組第一巖性段中,見灰色薄中層-塊狀微晶灰巖,揉皺輕微發育,局部見有同沉積角礫,反映了一種水動力較強的陸棚邊緣盆地相沉積。
在郭家山組第二巖性段,見深灰色泥質粉砂質板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粗粉砂巖、薄層微晶灰巖、角礫灰巖,偶夾長石石英砂巖、鮞粒灰巖。發育斜層理、爬升層理、平行層理,砂巖底面重荷模、灰巖底面槽模、重荷模。巖石成分成熟度較高,分選較好。石英粉砂巖中石英顆粒粒徑0.5mm 左右,鈣泥質膠結,反映一種陸棚內緣斜坡環境下的沉積。
綜上所述,調查區郭家山組在遙感影像上,呈紫色、紅褐色,局部綠色、灰綠色,中山地貌,山脊呈棱角狀。郭家山組為一套粉砂質板巖、粉砂巖為主,另有砂巖、灰巖組成的復理石沉積建造,見水平層理、斜層理、平行層理發育,砂巖中見有底面印模發育,整體為一種陸棚內緣斜坡相、陸棚邊緣盆地相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