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菊,崔 旭,吳 鵬,鮑天昊,楊 淵
(1.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 650101;2.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3.昆明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高等醫學教育是醫學生成才的關鍵時期,醫學生不但要保持職業特色,而且還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正確把握成才導向,不斷提高其綜合素養是高等醫學教育的重中之中,以正確的教育導向促進醫學生健康成長尤其顯得重要。為了解醫學生的消費現狀,本研究從昆明市轄區在校醫學生中隨機進行問卷調查,從醫學生消費的經濟來源、消費結構、消費心理、消費觀念等全面了解醫學生消費狀況,為進一步促進醫學生養成理性的、合理的消費觀念提供參考。
以昆明市轄區高等學校在校醫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1000 份,回收問卷984份,有效問卷936份,有效回收率95.10%。
自行設計《昆明市高校在校醫學生消費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個人情況、消費來源、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心理、消費觀念等。
采用Excel 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 18軟件進行統計分析,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現場調查人員由培訓合格的課題組成員組成。對回收卷進行認真核對,采用雙人雙錄入。
本次調查實際發放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936份(95.10%)。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
2.2.1 消費來源
調查發現,80%以上的醫學生的消費來源是醫學生的家庭,勤工儉學占2.80%,助學貸款占2.00%,獎助學金占9.00%,其他占1.00%。超過60%的醫學生認為,如果自己參加了兼職,就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有超過30%的醫學生有過兼職工作的社會經歷。如果在學校期間已經花費完了資金,就有超過10%的醫學生會選擇去進行兼職工作,而有超過40%的醫學生仍然選擇繼續向父母尋求資金援助。
對比不同性別受訪醫學生的經濟來源發現,男生比女生更依賴父母親友提供經濟支持(88.00%>85.40%),女生更樂于參與兼職(10.40%>8.2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本次調查發現:博士研究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獎學金,占比超過65.10%,依靠兼職經濟收入占比超過12.40%;而碩士研究和本科生的經濟來源主要還是家庭,占比分別超過70.20%和92.40%;本科生兼職經濟來源遠低于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對家庭經濟依賴在逐漸降低。從醫學生生源來看,來自城鎮的醫學生的經濟來源依靠家庭提供的占比高于來自農村的醫學生(92.80%>87.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來自城鎮醫學生所獲獎學金比例則低于來自農村的醫學生(12.10%<16.20%),來自城鎮醫學生依靠兼職經濟收入遠低于來自農村醫學生(7.10%<15.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受調查對象樣本特征分布

表2 醫學生主要經濟來源分布 %
2.2.2 消費支出
調查發現,醫學生的月消費支出總額在500元及以下者占5.40%、501~800 元占18.20%、801~1000 元占25.30%、1001~1500占24.30%、1501~2000占18.90%、2000元以上占7.90%。醫學生月消費支出主要集中在801-1500元。
在“500元及以下”、“501~800元”、“1501~2000元”、“2000元以上”這四個區間中,女性醫學生群體的月度消費金額都高于男性醫學生;只有在“801~1000 元”、“1001~1500元”這兩個區間中,男性醫學生的月度消費才高于女性醫學生,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調查發現,本科生月消費支出金額低于1千元的占到了較大比例,遠遠高于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研究生,而月消費支出金額在1000月以上的占比卻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依次遞增,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生源來看,來自農村的醫學生月消費支出低于1000元的占比遠高于來自城鎮醫學生(74.18>38.55),而月消費支出金額在1500元以上的占比來自農村學生遠低于來自城鎮學生,特別是月消費支出金額在2000元以上的占比尤為明顯(1.19%<14.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2.3 消費結構
就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這三種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學生群體分別在飲食、交通、娛樂以及數碼產品等方面的消費支出進行了分析。飲食消費是醫學生群體最大的消費支出(48.77%),占比分別是53.90%、47.10%、45.30%;其次是日常生活用品(11.39%),占比分別是10.83%、11.20%、12.14%;相比之下,醫學生在學習發展方面的消費支出較低(6.10%),占比分別是4.87%、4.90%、8.77,見表4。

表3 醫學生消費支出情況 %

表4 醫學生消費結構 %
對比不同性別受訪醫學生的消費支出結構發現,相比于男性醫學生而言,女性醫學生在飲食方面的花費較少(49.50%<56.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針對衣服購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女性醫學生就會有較大的支出(11.80%>7.20%,13.10%>8.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醫學生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樣,相應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結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這三個學生群體而言,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升高,在飲食上的消費依次降低,而在生活用品支出、學習發展消費、社交支出等方面卻呈現一定比例的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對于醫學生而言,他們并不具備固定社會勞動收入來源。調查結果表明,針對消費的來源而言,目前的醫學生已經樹立了自立和獨立的思想,消費來源也不再是單一的類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飲食消費是醫學生群體最大的支出,其次是日常生活用品、衣物、以及娛樂和社交項目等,我國的醫學生消費普遍上呈現出了一種多樣化發展的特點。醫學生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樣,那么相應的消費行為以及消費結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研究生這三個學生群體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在飲食上的消費就會越低,本科生群體在飲食方面的支出通常會占據日常開銷的最大比重,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的醫學生在飲食的消費支出上存在有顯著的區別(P<0.05)。相較于男性醫學生,女性醫學生在飲食方面的消費支出較少(49.50%<56.90%);而針對衣服購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女性醫學生就會有較大的支出(11.80%>7.20%,13.10%>8.5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醫學生都有著理性消費的習慣,但是依舊存在消費主義傾向。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費類型多元化,與消費結構之間存在不平衡狀態。從表4我們可以看出目前醫學生的消費內容和名目都呈現出種類繁多、樣式各異的特點,消費的多元化發展已經成為了必然的消費趨勢。尤其是在社交娛樂方面(占比接近10%),部分醫學生超出消費支出的10%(碩士研究生群體中該項占12.03%)。而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大一部分的醫學生開始將物質消費作為了重心,忽視了最為重要的精神消費,奢靡現象屢屢發生[1,2]。除此之外,部分學生過分追求物質上帶來的刺激,出現重娛樂消費而輕發展學習消費的問題,這不僅僅毒害了自己的精神思想,也給自己的家庭帶來了較重的經濟負擔[3]。
第二,存在享樂主義和高消費。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社會背景下,高消費開始越來越成為常見性,也在人民群眾之間較為普及。而針對大多數醫學生而言,其基本的溫飽已經得到滿足,他們開始在其他領域進行消費,尤其是一些消費較高的休閑娛樂項目,開始受到了醫學生群體的追捧。除此之外,日新月異的數碼電子產品也成為了部分醫學生追求的必備品,這不免帶來了一筆較大的消費支出[4]。本調查中數碼電子產品在各類醫學群體中占消費支出比重均約2%左右;而且進一步統計分析發現受調查對象的教育程度及性別在數碼單子產品消費支出結構方面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第三,部分醫學生的攀比心理和盲目從眾的心理日益凸顯。醫學生具有群居性的特征,因此在群體性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跟風攀比的行為,很多的學生就會參照大部分學生的做法,失去了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盲目從眾的心理較強。研究數據顯示,有超過20%的醫學生在進行消費時,會受到學校其他人群的影響,更是有超過50%的醫學生會讓自己所消費的物品與大眾的風格趨于一致,互相攀比的心理,自然提升了消費的負擔與壓力[5]。
第四,感性消費和沖動消費依然存在。相較于理性消費而言,感性消費更具有隨意性,醫學生往往會因為細微的因素而進行消費,并不會考慮到產品的實際價值以及性價比等因素。而沖動消費更是滿足醫學生一時的欲望要求,一旦沒有了新鮮感,就會將其棄置一旁[6]。
整體而言,醫學生在消費的過程中會體現出內在多變性以及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特點。
(1)內部因素:涵蓋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以及消費觀念。針對于消費心理而言,醫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最為突出的消費心理就是具有較強的從眾思想和攀比思想。醫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處于成長的階段,思想尚未完全成熟,對于社會以及事物的看法往往都只停留在較為粗淺的層面,尤其是在消費行為中,更是缺少理智的判斷,通常會以彰顯自己的風格為主要目的[7]。除此之外,針對于消費觀念而言,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社會整體消費水平呈現出迅速增長的趨勢,這必將影響著醫學生群體的消費行為,再加上西方價值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醫學生的消費觀念也處在一個較為復雜的階段,表現出了不同于任何時代的消費特征[8]。
(2)外部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社會環境。當代醫學生群體普遍沒有經歷過較困難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水平較高的城市,消費主義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消費至上開始逐漸成為了很大一部分人所追崇的目標,這自然大大響了醫學生群體的消費觀。一部分醫學生甚至還會超前消費,甚至是炫耀消費。這些消費主義在本質上并不符合正常消費的核心理念,反而被部分人曲解,將其作為自己盲目消費的理由[9]。
家庭影響。家庭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會對醫學生的思想以及價值觀產生重大的影響。醫學生還沒有參加工作,缺少自己的經濟收入,基本上依靠家庭來獲得消費來源。如果家庭選擇用勤奮樸素、勤儉節約的理念來培養學生,那么學生就會進行理性的消費,并不會盲目的進行商品購買,具有較為良好的消費習慣。而部分家庭則將學生長期處于過分溺愛的狀態,使其出現了錯誤的消費習慣和心理,養成了互相攀比的心態。除此之外,家庭所在的社會層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醫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經濟較為貧困的農村家庭往往會更加約束學生的消費行為,培養了他們節約的良好習慣,而部分生活在城市的經濟水平較高的家庭,會在潛移默化中帶給學生消費至上的觀念,使他們逐漸產生了不良的消費習慣,出現盲目消費,跟風消費的行為[10]。
通過本次對在校醫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從經濟來源、消費結構及消費支出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顯示:目前的醫學生已經有了自立和獨立的思想,而消費來源和消費支出均具有多元化特點。醫學生群體的整體消費水平適中,屬于理性消費,但在經濟來源及消費支出類型等方面會因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和性別差異等也會有一定的差異。絕大部分的醫學生消費行為較理性,但仍有較少部分醫學生還是存在消費主義傾向,他們雖然經濟來源和經濟實力較為薄弱,但是在消費過程中,往往會受外界及自身心理等因素的干擾出現非理性消費情況。如何正確引導在校醫學生進行更加合理的獲取經濟來源和消費支出,值得進一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