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玲
“未來,人工智能不會淘汰教師。但教師不懂人工智能,則可能被淘汰。”10月25日~26日,由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主辦的第六屆中小學校長論壇在北京舉行。教育部教材局局長、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在該論壇上表達了上述觀點。
田慧生認為,在智能時代,大量傳統的、流水線式的教育形態將逐步消失或由人工智能取代,這必然會導致教育的重新洗牌,教育的重心將更多地轉向人工智能所替代不了的工作,轉向人自身的成長和完善。作為教育管理者和從業者,必須了解如何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改善教育的供給和管理。
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也將賦能教師的教學和評價。“人工智能工具的應用,在技術層面上實現了智能批改作業、閱卷、評分、個性化教學、針對性輔導等功能,通過千萬量級的數據,人工智能有效賦能教師創造性地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工具,實現對每一個孩子個性化和精細化的關注。”田慧生表示。
在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看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形成教師和虛擬教育助理合作的‘雙教學模式。虛擬教育助理可以接管教師部分任務,但并不是說教師就閑下來了,而是有更多時間和學生們交流。”
這是不是意味著傳統教學方法將被摒棄?顧明遠認為,“人工智能+教育”同樣要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比如有些人提出來要取消黑板,我認為黑板還是應該保留。老師實際上在黑板上畫一畫、寫一寫,可能更容易啟發學生的思維,更有人情味,更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不僅如此,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余勝泉認為,人工智能還可能成為個性化教學的顧問、素質提升的教練,以及學生的心理素質測評與改進的輔導員、體質健康監測的保健醫生等,“因為以后學校各種體育器材將變成智能器材,學生的運動指數、參數都可能被采集到,通過運動數據的參數建立可以分析出學生的問題、優勢等,從而給出不同的運動方案”。
“但人工智能會不會泄露學生的隱私,以及會不會影響到家長間的交流或者引發矛盾?我們往往強調人工智能+教育的優勢,可能對它的風險還認識不足。”顧明遠也提出了他的擔憂。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圣陶教育發展與創新研究院專家委員會主任陶西平認為,在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的過程中,立德樹人仍然是根本任務。制訂保護法規和監管框架,保證對學習者進行合乎倫理的、非歧視的、公平透明且可審核的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確實是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