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婉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動態趨于老齡化,我國養老保險正面臨著支付危機。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的政策體制以及農村的經濟形態決定了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第三支柱在農村供給不足,但也進一步刺激農村養老保險需求擴大,使得農村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劣勢明顯,這同時給商業養老保險的進駐增加了機會。本文在對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的基礎上,以農村養老保險改革歷程為切入點,分析該體系的發展現狀、作用和有利因素。
[關鍵詞]商業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體系;養老保險
引 言
現今,中國農村家庭趨于小型化、人口老齡化以及保障個人化,依靠土地和家庭的傳統養老模式已不適應如今農村的發展情況。在農村老人中,大部分依靠子女資助生活,其次是土地收入。這意味著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老人,若子女停止供養或因天災人禍導致土地減產,就會陷入貧困。2009年新農保政策出臺,養老金增加,但因養老金費率標準低于商業養老保險,難以保障農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且“國家+家庭土地”養老模式也無法滿足農村老人對養老保險更高層次的需求,故為穩定于已然,防患于未然,急需一種新的養老保險模式的介入——即商業養老保險。陳正陽等人認為商業養老保險是商業保險公司為迅速拓展市場,滿足市場需求,根據市場發展特點和形勢創造出的金融工具;鄭諱華認為商業養老保險是為滿足市場需求開發出的自愿性卡期人壽保險,它具備保障和投資理財的雙重功能;從學者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界定可見商業養老保險既具有與農村養老保障制度在發揮農村養老“防護網”功能上的相同性質,又具有金融投資功能的獨特性。加之農村養老保險市場蘊含的巨大需求潛力,商業養老保險供給輸出是新時期促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從實際上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最終選擇。近些年來,我國理論和實務界關于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研究成果豐碩。基于此,以農村養老保險的相關政策出臺歷程為切入點,剖析該體系的發展現狀、作用及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有利條件,并對學者提及的相關建議策略做綜述。
一、國外學者對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在研究中國社會保障時,也對中國農村養老保險投入了關注。Lieberthal.K認為中國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將對企業的改革、社會穩定的維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應該建立統一、完善的社會保障政策來對社會保障實施規范化、系統化的管理,社會保障水平應該適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社會應該鼓勵互助,商業保險應發展成為社會保障的有力補充。Shih-Jiunn Shi基于歷史視角,認為中國農村的養老保障體系是由國家基本養老、家庭養老和商業保險構成,并發現收入越高的農民的投保意愿更加強烈,其在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之外,另外購買儲蓄型商業養老保險。John B. Williamson 和 Esteban Calvo在研究中國“新農村養老金計劃”中指出2014年實行的“新農村養老金計劃”,使得中國幾乎所有農村居民都有資格領取與新計劃相關的社會養老金,對未來中國農村養老政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相關研究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起步較晚,1986年之前大體為農村基層社區互助和家庭養老。1992年有了個人賬戶基金儲備積累保險模式。1999年開始整頓原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逐步過渡至商業保險體系。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2017年明確了對商業保險參與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要求。以上系列舉措大大促進了商業養老保險的推廣與實施。這也吸引了國內學術界對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展開深入研究,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現狀及滯后原因分析
1.發展現狀
張建偉和胡雋認為農村地區保險公司服務體系不完備以致于農村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十分緩慢,覆蓋率低且保費規模小,商業養老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沒有充分發揮;陳其芳通過對湖南112戶農村居民購買保險意愿調查,指出目前我國有超半數以上的農村居民不愿意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在農村地區還未充分發揮其保障作用。
2.發展滯后原因
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緩慢的原因主要表現在:第一,供給主體單一,供給能力不足。孟泉認為在經營主體上,中國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缺乏主體,中國人壽保險壟斷全國大部分農村保險市場,太平洋保險和平安保險只在個別農村地區開展業務,保險公司對開發農村市場缺乏投入,造成農村保險市場缺乏主體,競爭程度不高。第二,傳統觀念的影響。胡利等人認為影響農村老人養老方式的選擇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自身消費觀念的影響,會首選家庭養老,對商業養老保險具有排斥性;二是養老觀念影響,老人習慣依賴于家庭養老,進而影響他們對養老服務的多樣化選擇。
(二)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的作用
周建再認為該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的三重作用。第一,促進城鄉公平,促進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有利于穩步提高農村的養老保障總體水平,是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縮小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差距;第二,提升運行效率,商業養老保險由保險公司直接管理,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促使企業提高效率,以便企業能夠獲得新一輪的資金鏈;第三,發揮補充效應,彌補社會養老保險分配中的不足,且遵從了“公平原則”與“效益原則”。
(三)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有利因素
我國農民保險意識存在地區差異,地區的經濟發達程度影響農民對保險的了解程度,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民對保險缺乏了解,但是有一定的潛在需求,農民投保意愿正隨著網絡通信設備的普及在逐步提高。目前,除了具有投保意識上升的優勢,商業保險公司開拓農村養老保險市場已經具備物質基礎和實踐經驗等諸多有力條件的強力支撐。
物質基礎:王云龍指出農村地區經濟目前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總體經濟能力的提高決定了其參與社會保障購買的消費實力, 這種消費實力的改變是推動該體系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實踐經驗:一些商業保險公司推出的養老保險模式對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例如,中國人壽農村小額保險和平安人壽的“二元戰略”等。佟楠認為中國人壽研發出以小額保險為切入點的商業養老保險,以此來契合農村低收入群體需求,其保單范圍涉及死亡、意外、醫療等,參保人每年僅需繳納100元的保費卻可享受10000~50000元的意外保障。平安人壽的“二元戰略”建設以縣城為中心各村鎮為網點的營銷和服務體制。這兩種戰略從投保模式和體系建設兩方面滿足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標準和需求,為商業養老保險進駐農村市場創造機會。
(四)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1.加強農民保險意識教育
應加強農民對風險和保險的認識,調動農民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將農民的保險需求由潛在轉化為實質。各鄉(鎮)政府以及村委會應開展保險宣傳工作,啟蒙農村居民的保險意識,提高購買意愿。同時商業保險公司應深入農村講解相關知識,讓居民近距離接觸了解并逐步接受商業養老保險。
2.增加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有效供給
袁玉博認為商業保險機構應從供給層面出發,應增加對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有效供給,在農村成立保險業務辦事處,專門負責農民養老保險方面的業務和相關咨詢工作。并且保險公司可集中外界金融力量,基于不同農村地區擁有的不同經濟狀況,有針對性地設立各種農村養老基金,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積極參與運作養老基金。
3.建立短期、中期和遠期的農村商業養老保險體系
建立完善的農村商業養老保險體系,重心要定點于3方面:一是遠期的制度設計,中國應統籌建立城鄉五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在此基礎上實行差別化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二是中期的推廣和參與,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依據現實情況對參與商業保險的農民給與相當的激勵性保費補貼。三是短期的市場發展戰略,政府除了必要的保險觀念宣傳和適度傾斜的管理政策,還需在實際中鼓勵保險公司推出針對不同收入農民的養老保險策略,并對其業務經營風險給予擔保。
三、簡要評述
首先,商業養老保險參與農村養老保險體系建設作為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一個重要研究項目,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諸多層面。當農村養老保障改革不再僅僅作為國家的基本改革配套,不再是市場資源配置的附屬品,其體系建設問題就逐漸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分支突顯其重要性。目前,關于該體系建設在現有研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亟待進行深入研究。比如,很多問題的研究未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導致結論缺乏公信度和說服力。如關于農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現實需求程度、特征,農民個體對商業養老保險繳費的承受能力等,僅通過現有官方文本數據定性分析,缺乏實地調研收集現實一手資料。其次,我們要結合本國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進行試點實踐,將國際上一些有效做法滲透到我國農村環境中去。全面認識農民養老保障現狀和農民、農村區別城市及城市居民的獨特性,從而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最后,由于對農民養老保障現狀及對農民、農村區別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獨特性沒有把握全面和認識清楚。因而產生的一種脫離制度安排的基礎性工作而直奔具體方案設計的不合理取向難免使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龔梅寒.商業保險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支持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2.
[2]陳正陽,紀冰,俞自由.影響商業養老保險的因素分析上海保險[J].上海保險,1996(11):9-11.
[3]鄭諱華.影響商業養老保險的因素及對策[J].遼寧經濟,2000(2):19.
[4]Lieberthal,K.Governing China: 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J].New York and London:W.W.Norton &Company,Inc,1995(32):34-35.
[5]Shih-Jiunn Shi.Emergence of the notion of retirement in rural China[J].Z Gerontol Geriat,2008(41):334-344.
[6]John B.Williamson & Esteban Calvo.Rural Pension Reform in China: A Crit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17(41):67-74.
[7]張建偉,胡雋.發展商業養老保險 構筑多層次農民養老保障體系[J].求實,2007 (6):53-55.
[8]陳其芳.農村居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6(1):59-63.
[9]孟泉.馬克思分配思想視角下的河北農村養老問題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5.
[10]胡利,萬思雨,馬風蘭.商業保險參與農村養老服務的供給研究[J].新西部,2018(4):17-19.
[11]周建再.商業養老保險參與中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12]王云龍.山東省商業養老保險市場潛力與開發策略研究[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8.
[13]佟楠.保定市農村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對策[D].保定:河北大學,2017.
[14]袁玉博.商業保險機構參與農村養老保險的對策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5 (20):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