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函
[摘 要]黨的十七大報告全方位地強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問題。人自身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人的和諧最基本、最基礎的條件是心理的和諧。和諧心理的內涵包括個體內部心理和諧、人——事關系中的心理和諧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和諧三個方面。實現人的心理和諧必須改進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心理學方法與傳統思想工作方法的積極融合能夠增強工作的實效性。在諸多心理學方法中,情緒宣泄或心理疏導的方法,在思想教育過程中往往能夠產生直接的或立竿見影的效果。
[關鍵詞]和諧社會;心理和諧狀態;情緒宣泄
引 言
胡錦濤同志曾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并明確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是建設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和基本內容,因為無論是社會和諧、單位和諧還是家庭和諧,其基礎都是人自身的和諧,而人的和諧根本上體現在心理、行為和社會適應的和諧。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重視和加強人的心理疏導工作。實踐中人們用于心理疏導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本文僅從心理和諧的需要為出發點討論情緒宣泄在心理疏導中的意義和作用。
心理和諧是影響人活動的各要素之間在總體意義上實現協調統一、相對穩定的一種關系狀態。它首先表現為參與心理過程諸要素之間關系上的協調性;其次是為人處世或行為方式的科學性、理智性和平穩性;三是情緒情感上的積極性和穩定性,即在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持樂觀、振作、愉悅的情緒體驗;四是能夠及時化解心理矛盾和沖突,能把各種各樣的心理沖突和矛盾控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和盡可能小的范圍內;五是能夠保持人際關系和工作關系的和諧。
一、心理和諧論述
從內涵上看,心理和諧包括個體內部心理和諧、人——事關系中的心理和諧以及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和諧三個方面。
(一)個體內部的心理和諧
這是指構成心理內部的各個成分之間的相互協調統一的關系狀態。人的心理是由情感、意志、個性、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認知習慣、行為方式等諸多要素共同構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各個心理要素相互交織在一起,彼此制約、互相影響,共同反映客觀事物,又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客觀事物的影響或制約。人的心理世界是一個十分復雜多變的體系,因此時而出現內部心理不和諧現象是正常的、不足為奇的,原因主要有三。
1.內部心理各要素都具有各自相對獨特的屬性。總地看來,在人的內部心理子系統中,認知屬于靈活善變、相對活躍的因素,意志屬于最不“合群”的、獨立性自主性最強的力量,個性則屬于最為穩定的因素,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是對其屬性的最好刻畫。個性按照“一貫如此”的原則行事,難免與活躍多變的認知,相對不穩定、隨時有可能變化的情感發生“隔閡”。
2.人的心理活動經常涉及兩個領域——意識和潛意識的相互關系,本能的需要和要求常常與人的理智或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不一致甚至沖突,人們的心靈痛苦大都源于這種不一致或沖突。
3.內部心理和諧既是一種狀態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構成心理的各個要素由不和諧到和諧的過程和相互關系狀態。
心理的不和諧經常表現在心理調整或發展的過程之中,這種不和諧過程長短不一、表現各異。從這個意義上講,和諧是相對的,不和諧是絕對的。正是因為不和諧的客觀性、現實性特征,才要求我們通過心理疏導等科學的工作方式幫助人們不斷地學習、調整和修養,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交往過程保持相對和諧的狀態。
內部心理和諧的人,其理智和情緒情感通常是相對一致的,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善于自我理喻,用理智調節情感,做到以理馭情,情理合一。內部心理和諧的人,其情感和意志通常也是一致的,當二者發生矛盾時,通過意志的作用,實現“目的”“計劃”對情感的約束,用忍耐和堅持來警示自我,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數情況下能夠實現自己的預期和目標。內部心理和諧的人,其主導心境是愉快的,他們心胸開闊,看事物辯證樂觀,經常獲得幸福、輕松和快樂的人生體驗。內部心理和諧的人,其人格是正常的,構成人格的各結構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的、一致的和高效的。正如季羨林先生對 “人自身的和諧”所解釋的那樣:“抑制貪欲,處變不驚,排除雜念,做到‘良知‘良能”。
(二)人—事關系中的心理和諧
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并非由某一誘發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誘發性事件只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個體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情緒及行為后果的直接原因。例如,面對挫折,以積極的認知、良好的心態應對的人,他會越挫越勇,會更加堅韌不拔,于是不斷取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升華。而消極悲觀的認知,則使人們心灰意冷,自卑消沉。一個人在認知上承認某種事物,就會在情感上喜歡它,并能通過意志上的努力有目的地調節自己的行為使其與該事物的要求相吻合,同時在心態上也會主動調整,積極配合,主觀能動性得到全面、充分發揮,于是就更加容易成功、成長和發展。
人生面對的事物有好壞之分。好事能使人們精神輕松快樂,心理上和諧舒適,當然也有樂極生悲的個別情形。在人、事關系中心理和諧的人,他們不僅面對好事時具有歡愉之情,處理事情恰到好處,即使是遭遇到“壞事”,他們也能妥善解決并努力縮短處理過程。不可否認,在負性事件發生時,心理和諧的人也會感到相應程度的痛苦或遺憾,但在主動自我心理調節和別人的幫助支持下,能夠避免情緒的過猶或不及,在較短時間內調整好心態,做到看得準,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坦然對待。
(三)人際關系中的心理和諧
指人與人交流和相處時表現出的默契和融洽狀態,是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通過交往而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相對穩定的心理上的關系,在內涵上包括人際需要、人際認知、人際情感以及人際行為等種種心理因素。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集中反映,在社會關系各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社會關系是客觀的,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人際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人的主觀努力而加以改變。正因為如此,處于同樣的社會關系如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宗教關系、上下級關系、師生關系、家庭關系、同事同學關系、朋友親戚關系中的人們,不同的個體往往對之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不同的交往后果。在我們的周圍,總有一些人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系,把人際關系搞得很緊張,矛盾、沖突不斷,周圍人感到別扭,他自己也覺得痛苦。一些人的成長或發展受阻,一般不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水平問題所制,大都是因為不良人際關系貽誤了自己的前途。
三、構建心理和諧的方法
實現個體內部的、人—事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諧,傳統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心理學方法與技巧都可以有所作為,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會產生更加相輔相成、互為推進的作用。和諧的心理總是由良好的心態相伴隨。所謂心態,實際上就是人們在工作、學習和交往等現實生活過程中伴隨的情緒和態度之綜合狀態。不少人在各種不良情緒的侵撓面前感到無可奈何,原因是來自本能的情緒具有極大的原動力和沖動性。關于這種現象,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莫斯是這樣描述的:“眾神之王朱庇特賦于人的激情遠遠多于理智。他派遣了兩大暴君——憤怒及欲望,與理性對抗。勢單力薄的理性怎能抗衡這樣的聯合陣營。放眼蕓蕓眾生,結果一目了然。理性拼命掙扎,聲嘶力竭,鼓吹有關美德的老生長談,兩個暴君就是不買賬,愈加囂張跋扈”。無數的事實和無數人的切身感受證明,試圖用理智和頑強的意志去直接戰勝不良情緒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敗的;而宣泄或稱疏導卻可以達到人們不曾想到的效果。
(一)語言宣泄法
在環境和對象都適宜時,語言宣泄應是很方便的方法。你無故受到傷害,找對方有理有節地說明情況,理論一番,在真理、真相面前,對方會認識到錯誤或感到羞悔,這樣你怒氣就會被排解。語言宣泄的目的是澄清事實真相,宣泄不良情緒,一般情況下,做出見好就收的選擇是明智的,得理不讓人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樣做很有可能得到事與愿違的結果。要做到就事論事,過后就忘掉它,不可以將不愉快牢記在心,耿耿于懷。
(二)巧用“象征化”
象征化是人們有意識地讓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作用于無關對象,以達到情緒疏泄目的的行為現象。這種行為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某人跟妻子吵架,卻將巴掌打向兒子的屁股,這是把兒子象征為“老婆”給打了;有人把并不曾惹其生氣的飯桌掀翻、東西摔壞,這同樣是其怒氣轉移的一種形式。大街上,經常看到人們為了一點小事說吵就吵,說罵就罵。汽車上誰擠了誰一下,人群里誰踩了誰一腳,餐館里誰多看了自己的女人一眼,網吧里誰在旁邊哼哼了兩句等雞毛蒜皮之類,都有可能引發一場斗毆。事實上,他們也許并非就事論事,而是在別處儲積了不良情緒在此地借機予以發泄罷了,就像一個氣球被針刺了,所有的氣都會一下子撒出來,發泄完了,當事人就又可以謹慎小心地忍一段了。我們并不看好社會上的這類象征化行為,原因是他們都是缺乏理智的或僅受情緒所支配的沖動性行為,雖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疏泄的作用,而由此導致的負面影響也許更大。只有那些在意識控制下、有目的、與理智相伴的象征化才會產生積極的宣泄不良情緒的效果。
(三)吶喊
受到委屈、感到悲痛或心情憂郁,吶喊的效果既明顯又快捷。據說日本有個很具規模的吶喊節。每年到了這個時節,全國各地的參賽者或觀眾云集于大山深處,有組織地按規則和程序吶喊。舉辦吶喊節,旨在引導人們認識和體驗吶喊的心理調適作用,鼓勵大家在需要時去身體力行。正是人們通過吶喊而受益,吶喊節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并積極參與。
(四)傾訴
積聚于心底的委屈、悲傷、恨怨等不良情緒,找一個合適的對象去傾訴,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是這樣做的。對于一個性格外向的人,如果導致不良情緒的事件無傷大雅,無須保密,傾訴并不困難。假若挫折涉及個人隱私,或個體性格內向,是交往或表達困難的人,讓其順利地找人傾訴并非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心理門診應該是一個好去處,此外還有很多條件和情境可供人們作為傾訴的對象,只要對方能夠接納你、理解你,有耐心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為你保密,你的傾訴就能使自己的身心受益。
結 語
必須強調,情緒宣泄的途徑和方法還有很多,如慟哭一場、聽聽音樂、練練書法、跳舞唱歌、情境轉移等都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努力工作、體育鍛煉、積極的人際交往、適度的抱怨等都能使不良情緒得以宣泄。
參考文獻:
[1]李偉.油田企業員工和諧心理評價體系研究[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
[2]項菲,張智艷.淺談基層官兵和諧心理的培育[J].學理論,2013(21):387-388.
[3]鄭守林.構建員工健康和諧心理是管理者的重要職責[J].中外企業文化,201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