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惠玉
[摘 要]魯迅的作品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文章試圖從寫作角度對魯迅的作品進行探討,從“寫人的精準”這個角度挖掘其作品中的“作文因子”,力求對中學生寫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魯迅作品;閱讀;寫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教材資源本身的內容豐富性為教學的成功實施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以現有文本為基礎,給學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寫作范式,將文本教學與寫作教學融為一體,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就記敘文如何刻畫人物這方面展開論述。
寫人記敘文的美學目標是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如見其形,如聞其聲”。要達到這個目前前提就是要學會細心觀察,抓住其最為獨特的個性特征。人物描寫包括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等。人物的外貌往往受身份、年齡、修養、習慣、家庭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落到筆下,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集中筆墨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品質,寫出人物的深度。語言描寫要符合人的身份地位,要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的精神活動。胡適在《論短篇小說》中說:“用最經濟的文學手段,描寫事實中最精彩的一段”。動作描寫要選擇最富有典型意義的一兩個動作,突出人物的個性,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要使人物站立起來,僅靠一兩個動作是不夠的,還可以采用一系列彼此相關的動作組成動作群來表現人物。神態描寫,要注意人物神態的細微變化,人在不同情緒時的神態都不一樣,寫人物神態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態描寫要跟人物的語言動作相結合,加強文章的表現力。心理描寫可以細分為直接心理描寫、幻覺描寫,感覺描寫,還有用景物描寫折射內心的感受等。
學習《阿長與山海經》,看看魯迅先生怎么表現阿長這個人物。 通讀全文,讓學生找出人物描寫的句子并分析,在讀讀品品中領會文章的魅力并學習寫作方法。“黃胖而矮”,作者選擇最能表現長媽媽外貌的四個字,精準地把人物的輪廓描繪出來了,偏偏又叫“長媽媽”,這強烈的對比又使文章有了些許的喜劇效果。“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求似的,搖著我的肩。”“伸、按、看、搖”“ 惶急”“ 又有所求似的”這些動作和神態相結合,把長媽媽生怕“我”忘了道“恭喜”惶急迫切的模樣活脫脫地呈現在了讀者眼前。“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作者用了“霹靂”“震悚”兩詞寫出長媽媽這句話對“我”所造成的強烈沖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想象:大字不識一個甚至連書名都說錯的保姆,她是如何買到書的?倘若心中沒有大愛,她會為孩子的一句話去竭盡全力?文章一路鋪陳到了這里,算是到了一個高潮,也就是這句語言描寫,為文末情感的爆發做了很好的鋪墊……學生在邊讀便品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文學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也使自己的寫作有了可借鑒和模仿的對象,先布置微作文——熟悉的你。通過語言、神態等描寫寫出人物的個性。單元教學結束后,依寫作要求,拓展微作文,學習《阿長與山海經》典型事例的選取、詳略的安排以及多種表現手段的運用,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這樣,寫作的要求就逐步提高。讀寫結合,在讀中學,在讀中寫。
《社戲》中有三段“我”去看戲前、途中、當時的心理描寫。“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這是幻覺描寫,寫身在家里的“我”卻“看見”小伙伴在戲臺下買豆漿喝,“聽到”了鑼鼓的聲音,這比直接寫“我的心飛到戲臺下去了”更形象、可感。“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這是一個孩子愿望得以實現后如釋重負的感覺描寫。最精彩的要算看戲途中的描寫,“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形象地寫出‘我陶醉之情、之狀、之思,情景交融幾乎到了“物我兩忘”地步。在這來去的途中,作者用想象去入境,用感官去感受,用心靈去體驗,用經歷去驗證,收到了絕妙的藝術效果。趁著熱乎勁讓學生學習魯迅先生多種的心理描寫的方法,寫一個片段作文,寫出自己或等候或盼望或思念……的心情。
《故鄉》塑造人物的手段就更豐富。楊二嫂的肖像是粗線條靜態勾勒。“一個凸顴骨,薄嘴唇……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魯迅先生抓住了人物最突出的特征,凸顴骨、細腳伶仃表現楊二嫂的瘦,兩手搭著、張著兩腳又可見其潑辣張狂,嘴唇薄又可見其尖酸刻薄……從外貌來看,楊二嫂的性格就初露端倪,從相貌見性格,需要更成熟的寫作手段。《故鄉》還通過對比的表現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年輕的楊二嫂是個“終日坐著的‘豆腐西施”,到五十歲時卻成為了一個面目可憎的人,是什么原因讓楊二嫂“墮落”?是什么原因讓活潑、樂觀的少年閏土變成了一個木偶人?在對比中作者表達了深刻主題。通過塑造人物來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的寫作要求就更高了,布置學生寫故事,可寫真人真事,也可虛構,同時提出具體要求:人物性格要鮮明,人物關系不宜過于復雜;可以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一常規結構來整體設計情節;要有適當的環境描寫 ,要確定故事的主題。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是名家薈萃,魯迅先生的文章更是不朽之作,把課文的讀和作文的寫結合起來,既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又解決了作文教學天馬行空,長篇累牘的痼疾,促使學生重視課文,樂于寫作,提高了課堂作文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