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英
[摘 ?要]在新聞媒體環境下,我國部分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編輯內容時,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包括缺乏主題思想、內容空乏、時效性較弱等,這些也都是當前電視新聞編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現象。基于此,本文嘗試分析在新媒體環境的影響下,電視新聞編輯應采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才能進一步培養自身對新聞編輯的創新能力,進而促進電視新聞事業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
[關鍵詞]電視新聞;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新聞獲取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為我國電視新聞編輯事業帶來較大的沖擊。同時,人們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但電視新聞編輯在進行編輯內容時,仍存在部分問題,嚴重影響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因此,怎樣轉變這一現狀,怎樣才能進一步提升電視新聞的傳播效率,已經成為當下電視新聞編輯人員應當重視的問題。
一、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一)電視新聞內容缺乏主體思想
對于電視新聞而言,只有具備良好的核心價值,具有一定的主體思想,才能使其發揮出新聞原本的作用,從而為新聞收看者展現其價值導向。但是,由于大多數電視新聞編輯者,在進行編輯新聞內容時,仍采用以往的編輯思維,缺乏與時俱進意識,致使新聞內容過于空泛,主體思想表達不明確。同時,部分電視新聞編輯者在編寫新聞題材時,對新聞事件的挖掘度不夠,使新聞收看者無法明確新聞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使其新聞發揮不出原本的價值及作用。
(二)電視新聞內容時效性較弱
因新媒體自身具有較高的時效性,為人們在獲取信息時提供了有效的便利,使人們更傾向利用新媒體來獲取實時信息。但是,由于目前電視新聞受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嚴重降低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使其無法滿足新聞收看者的需求,無法及時獲取有效信息。尤其是在新媒體推動信息快速傳遞下,電視新聞收看者對于信息的需求逐漸提升,更加追求時效性較高的新聞內容。但由于電視新聞的編輯制作,需要經過對新聞題材的收集、內容結構的制作等,致使電視新聞時效性減弱,導致編輯效率不高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二、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培養路徑
(一)樹立創新意識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多樣化的網絡信息技術為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覆蓋面積、便捷性、時效性等多方面,帶來有效地提升,并為新聞行業帶來較高的優勢。但對于電視新聞媒體的傳播,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使之逐漸處于劣勢,并無法在激烈的新聞傳播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電視新聞編輯若想得到有效的發展,就必須要不斷創新自身的編輯意識,跟進時代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在進行電視新聞編輯時,新聞編輯工作者應加強對現代化新聞信息傳播方式的重視,并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與互聯網技術,來挖掘其中的創新觀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豐富自身的創新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電視新聞編輯創新意識。
(二)明確新聞價值
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在進行相關新聞內容編輯時,應先明確新聞中所蘊含的價值意義,并對這一價值進行良好的把控,從而促進新聞策劃的創新。一方面,電視新聞編輯需要對新聞編輯的策劃方式加以創新,完善具體策劃步驟,并確保所編輯的新聞內容,具有真實性以及客觀性;另一方面,電視新聞編輯可通過對新聞的特寫、字幕、模擬現場、消息及視頻等策劃手段,來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權威性以及收視率,以此來保障電視新聞的良好發展。
(三)合理點評電視新聞
在電視新聞播報過程中,除了要注重信息傳遞的時效性,還應當注重合理的點評。首先,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需要先明確新聞內容,并結合相關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點評,可引導電視新聞收看者在觀看新聞時,進行對新聞的深度思考。同時,電視新聞編劇必須要保證播放新聞內容具有較深的意義,并存有一定的時效性,才可吸引大量電視新聞收看者進行觀看。例如,在四川九寨溝地震事件中,其中12個鄉鎮,130個村社受到了來自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因其受害面積較大,有大量明星、慈善人士等自發進行祈福與募捐,這本應當是正能量事件,但有部分網友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評論轉發“讓xx多捐一點”“讓xx捐幾個億”等進行道德綁架,若此時電視媒體根據網友輿論進行報道,極有可能出現網絡分極化現象,從而出現不良情況。因此,電視新聞應根據實時情況,加以引導正確的輿論,剖析事件的實際內涵,合理進行創新分析,為民眾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從而吸引新聞收看者的觀看,切實提升自身的信息價值與傳播時效性。
結 語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已經無法滿足新聞收看者的需求,電視新聞的播放率也處于下降趨勢。對此,電視新聞編輯要不斷培養自身創新能力,加強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電視新聞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現代觀眾的需求,進而促進電視新聞傳播效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黃善智.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8):142,145.
[2]陰越.探究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聞傳播,2018(6):82-83.
[3]范振清.提高電視新聞編輯創新能力的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7(1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