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澍
[摘 要]當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數字化、科技化的電子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的應用于文博產業之中。現當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的增加,而“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則充分將中國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用多樣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滿足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以及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和發揚??v觀時代,互聯網與文博領域的融合已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新興趨勢。本文將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對文博旅游的新型業態發展現狀及意義進行分析。
[關鍵詞]“互聯網+”;文博旅游業;文化業態;分析
隨著國家對文化產業的大力推動以及互聯網技術強勢席卷,許多文博機構已經認識到,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必將成為文博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推手,構建一個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近幾年來,文博產業的數字化建設已經初成規模,不管是藏品資源的數字化建設還是展覽時運用的多媒體手段,VR,AR等技術,都大大提高了大眾的互動性和參與性,激起了對中國文化傳統、歷史文物的強烈興趣。本文將以天津紀念館為例,具體闡述“互聯網+”時代下文博旅游業發展的新業態。
一、“互聯網+”時代文博旅游業的數字化融合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及發展,文博旅游景區逐漸從單一的靜物展覽走向多樣化、信息化的視頻、聲音、動態的表現形式。在互聯網環境下,文博機構的內容與公眾社會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展館不僅可以在現實中創辦展覽,也可以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創辦展覽,供觀眾欣賞、參觀。不管那一方面都需要實現數字化的融合。
(一)LED顯示屏的合理運用
現在,LED顯示屏應用于展館的頻率越來越高,一方面,它不僅可以裝飾外部展館,形成一種燈光藝術,還可以及時的傳達文化景區的信息資訊;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對LED屏進行創意設計,將屏幕與展館的內部環境融為一體,給游客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和精神美感上的享受,同時,將文化與聲音視頻相結合,可以將文化知識、場館信息更好的傳達給游客。LED顯示屏所屬的大屏顯示技術也可以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使游客可以在手機端、客戶端上瀏覽場館的布局信息,實況轉播、導航定位等各種人性化的服務。尤其是在一些面積較大的博物館、紀念館,由于游客自身的個性化需求不同,想要參觀的區域就會不同,這時候技術的優勢性就凸現出來。
(二)三維數字還原技術的應用
借助數字技術,以物理和非物理的信息表達方式,從感覺、視覺、觸覺的角度讓文物還原,使之可觀可鑒。這一類的還原技術大都是以小型文物為主,通過這種三維數字還原技術,讓游客可以觀賞文物的細節,了解其中的藝術和歷史。例如水民俗博物館則使用異形投影技術,在模型上依次幻化出不同角色的秦腔戲劇臉譜圖案,觀眾還可以DIY戲劇臉譜并打印出來作為留念。
(三)虛擬成像技術的應用
虛擬與現實的結合有利于增強游客的立體化、趣味化的感受。根據光學錯位和立體成像的物理知識與計算機技術的融合,成功的讓過去的歷史故事“活”起來。同時,將歷史故事以及歷史人物在空中成像,極具視覺沖擊的圖像演繹對于游客的印象是深刻的。
二、“互聯網+”時代文博產業的“線上旅游”
相對于傳統的旅游方式,“線上旅游”是依托互聯網技術而興起的一種新式旅游形式。它作為一種旅游的輔助手段,將AR、VR技術應用其中,打造虛擬的全景博物館、紀念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游客更多便利化的服務,同時也相對的減少了客流量,更好地保護文物以及通過互聯網進行更有效而又積極的傳播。
三、“互聯網+”時代文博旅游業中人工智能的應用
21世紀作為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數據時代,人工智能對文博機構的大數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人工智能將展館中大量的歷史數據進行歸納整合。在美國,奧巴馬總統的博物館則包含10億封以上的郵件,人工智能便成為管理如此大量級文件的唯一可行方法。同時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將館與館之間的史料資料實現快速化的共享,視覺識別算法的應用也將釋放圖片的收集潛能。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化的系統不僅可以應用于數據史料的收納整合,還可以建立智能化的服務系統。例如,現在天津各類紀念館中建立的自動售票及檢票系統,智能化的檢票系統對于緩解人流高峰期的客流壓力具有重要作用。而智能化的檢票系統,只需游客將在各類網站所購買的二維碼票掃一下,便可進館觀看。這種便捷式的購票方式在節省成本的同時促進了旅游業經濟的發展。
結 語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科技化的智能信息技術必將與文博旅游業進行融合。而這兩者的融合對于推動文博旅游產業的發展、滿足新時代下公眾對文化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它使文博旅游業真正的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當然,新時代下,“互聯網+”技術帶給文博旅游業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文博旅游業態的發展正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武征,張鵬.以旅游業促進文博產業發展——以大連地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9(10):129-130.
[2]徐梅蓉. 創新文博工作 ?打造全域旅游[N]. 中國文物報,2019-02-26(7).
[3]蔡文娟,李開宇,邵振宇,肖智仁,張行.基于網絡文本分析的文博旅游景區游客感知——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3):33-35.
[4]劉路,馬曉辰.“互聯網+”時代文博旅游業的新型文化業態研究[J].今傳媒,2018,26(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