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曲世華
【摘 要】目的:探討閉孔疝的臨床特點、診斷方法及外科治療經驗。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醫院收治的6例閉孔疝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病例特點。結果: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平均手術時間(77.5±29.2)min,術中平均出血量(42.5±30.9)ml,平均住院時間(11.5±2.4)d。1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術后出現肺部感染,對癥處理后均愈合。結論:閉孔疝是臨床少見疾病,臨床誤診、漏診率極高,CT檢查可早期明確診斷。
【關鍵詞】閉孔疝;疝修補術;診斷;外科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20--01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1) 基本資料: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 醫院收治的6例閉孔疝患者行急診手術治療, 根據臨床表現、CT征象和手術結果, 對其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閉孔疝患者6例, 均為女性, 年齡66~89歲, 平均 (81.3±9.0) 歲, 患者均有多次妊娠 (3~5次) , 體型均消瘦, 體質量36.0~62.0 kg, 平均 (50.7±9.6) kg, 體質量指數為 (20.37±3.86) kg/m2, 發病至手術時間為1~6 d, 平均 (3.2±1.7) d, 6例均為右側。(2) 臨床表現:6例均有急性腸梗阻癥狀, 其中腹痛以中下腹痛為主, 5例患者患側腹股溝內側有包塊, 5例伴有患側大腿內側放射痛, 3例患者伴有Howship-Romberg征陽性。(3) 術前檢查:4例患者入院前急診腹部X線檢查顯示整個腹部有小腸梗阻表現。6例患者術前腹部CT檢查小腸明顯擴張積氣、積液, 伴多個氣液平, 嵌頓于閉孔外肌和恥骨肌之間的大小不等腫塊, 疝囊內容物為嵌頓小腸, 表現為小腸壁水腫增厚, 小腸積氣、積液。其中5例于閉孔外肌和恥骨肌顯示低密度包塊。CT檢查提示閉孔疝繼發性腸梗阻 (圖1, 2)。
2.方法:本組6例均行急診手術治療, 取下腹部正中切口, 術中證實為閉孔疝。疝內容物均為小腸, 術中切開閉孔管內口的筋膜以松解嵌頓, 6例患者嵌頓腸管腸管壁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滲出, 均未發生壞死, 將嵌頓小腸觀察10 min, 確定嵌頓腸管血運恢復將其還納入腹腔, 游離、結扎疝囊, 荷包縫合閉孔內肌及閉孔筋膜, 封閉閉孔缺損。6例均只行單純修補, 未放置網片。
二、結果
6例患者平均手術時間 (77.5±29.2) min, 術中平均出血量 (42.5±30.9) ml, 1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1例術后出現肺部感染, 對癥處理后均愈合。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時間9~16 d, 平均 (11.5±2.4) d。6例患者出院后均隨訪, 隨訪時間為3~44個月, 平均 (19.5±14.7) 個月, 無疝復發。
三、討論
術前診斷閉孔疝, 難度較大, 臨床上, 患者以腹脹、腹痛、嘔吐等為主要表現, 其內容物多位于小腸腸壁。同時, 患者大腿內側與膝關節內側伴有局部刺痛、麻木與異常的感覺, 咳嗽情況下, 腹壓增加, 以上癥狀有所加重, 然而, 若髖關節位于屈曲、內收或內旋狀態下, 疼痛癥狀可得到緩解, 甚至消失, Howship-Romberg征 (閉孔神經痛) 陽性提示, 對診斷閉孔疝, 具有重要意義。同時, 肛門或陰道檢查, 若盆腔伴有觸痛, 或者表現為壓痛性腫塊, 為診斷閉孔疝, 提供可靠依據。如今, 腹部立位平片、超聲、疝囊造影和CT等, 均可用于診斷閉孔疝, 其中, 應用較為廣泛的是CT。Zhang等學者, 首次報道了CT早期診斷閉孔疝, 目前, 術前行全腹部CT平掃日漸成為診斷閉孔疝的“金標準”, 確診率高達80%。閉孔疝最常見的臨床癥狀是腸梗阻, 但既往多無手術史。由于早期表現可不典型, 同時由于老年病人反應遲鈍, 對痛覺不敏感, 還可能受基礎疾病的干擾, 容易延誤診治。與大多數腹壁疝不同, 由于疝囊被恥骨肌覆蓋, 閉孔疝較少有體表觸及包塊。Howship-Romberg征是因疝囊壓迫閉孔神經出現股內側或膝蓋內側疼痛, 當腹部用力, 大腿內收時可使癥狀加重。Hannington-Kiff征即大腿內收反射消失, 檢查方法為用食指在膝上5CM處越過內收肌, 用錘叩擊可見內收肌收縮, 但由于閉孔神經受壓, 患側內收肌反射消失。這2個體征均是閉孔疝較特異的體征, Losanoff等認為后者特異性更高。但陽性率各家報道不一, 低者僅為15%, 但高者則可達80%。此外, 在腹股溝韌帶下方皮膚發現有淤血對診斷也有一定的價值, 此為腸梗阻血性滲液逐層滲出所致。對于腸梗阻病人體檢時除常規檢查腹股溝區外, 建議行肛門指診, 以了解盆壁有無觸痛性腫塊, 協助診斷閉孔疝。在檢查方面CT及磁共振有較大的診斷價值, 特別是CT, 操作方便快捷, 目前應用較為普遍, 其表現為在恥骨肌和閉孔外肌之間或閉孔外肌的上、中束之間或閉孔內外肌之間可看到疝影, 且在疝影以上之腸管有腸梗阻征。Zhang等首次報道了CT可用于閉孔疝的早期診斷, 術前全腹部CT平掃已逐漸成為確診該疾病的“金標準”, 確診率高達80%以上。故建議對原因不明腸梗阻的高齡老年患者 (尤其女性) , 常規行急診腹部CT檢查, 有利于提高閉孔疝的術前確診率, 從而降低病死率。
綜上所述, 對于老年瘦小體弱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腸梗阻時, 應及早行CT檢查以明確有無閉孔疝的發生, 早期確診, 及時手術, 提高治愈率。針對閉孔疝, 需及時給予臨床診斷, 采取切實可行的外科治療措施, 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減少并發癥, 控制死亡率。
參考文獻
周仁娣, 許凡勇, 夏進東.MSCT診斷閉孔疝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6, 26 (9) :1649-1651.
楊小君, 吳建剛.閉孔疝合并腸梗阻的多層螺旋CT表現及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 (2) :112-114.
張紅光, 羅慶.閉孔疝6例診治報告并國內178例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電子版) , 2015, (95)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