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摘 要:一幅書法作品,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品評結果,不僅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即使對歷史上的名家名作,也會褒貶不一,各執一詞。那么對書法藝術的評價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呢?回答是:應該有。但問題在于拿什么作為品評的依據,從什么角度欣賞,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書法;欣賞;品評
書法作品一旦問世,就成了一種客觀存在。既然它的價值是客觀存在,人們就能夠對它進行正確的認識和評價。從主觀方面說,書法欣賞是一種藝術再創造的精神活動??傊剷ㄐ蕾p的品評標準,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這里僅就從什么角度去欣賞的問題,歸納幾點書法欣賞的品評依據。
1 法備理通,變法創新
書法總要書而有法。用筆有筆法,用墨有墨法,集點畫成字有結字法,組字成章有章法。初習書法,更要受到嚴格的法度訓練。唐代歐陽詢在《用筆論》中指出:“書法者,書面有法之謂。故落筆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文征明評懷素“書如散僧入圣,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范”。確實,懷素的草書繼承張旭筆法,深悟草書藝理,其草法精熟,筆走龍蛇,雜有篆意,雖疾如旋風驟雨,但又出規入矩,無一失手。研習書法,之所以強調臨摹前任碑帖,繼承書法傳統,原因就在于要從臨摹中學“法”悟“理”。如果住筆為體,信墨成形,既無法度,又不通藝理,那么無論怎樣自標創新,也終歸是徒勞的。因此法備理通,應該是品評書法的依據之一。
當然,知法要守法,得法后又要變法。清代朱履貞《書法捷要》中說:“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所謂筌得魚,得魚忘筌?!薄胺ā笔撬囆g的法度、法規、法則,“法”又因時因地而可變、可創。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無不從古法中汲取新意,從自然物理中悟得藝理,從而融會貫通,變出新法。師古而不泥古,推陳必應出新。從無法到有法,再從有法上升到無法。法無定論,無法之法才是至法。因此,化古通變,力求創新,這才是古今書家共同追求的目標。實踐早已證明:默守死法,拘于成理,是終究難成大家的。
2 富有力感,“筆中有物”
書法的形式,是力的形式;書法美的基本因素,是力的美。“力”在書法審美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書法最講究有骨力,能給人以力感。書法藝術中所講的“力”,絕非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那種物理或生理上的“力”,絕不是說誰的氣力大,就一定能創作出富有力感的書法作品。書法作品中“力”,是一種藝術創造的“力”,它是生理和物理的力與高度集中的心理和精神力的審美創造上的綜合運用,是以柔軟面富有彈性的毛筆為工具,通過運用合乎藝術法度的表現手法,在筆畫線條及其流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藝術物質。魯迅說:“用軟筆畫得有力,也算是中國畫之一種本領。”這話同樣適用于書法。
東漢蔡邕在《九勢》中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有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科遏。”在這里,蔡邕提出了兩種表現書法之力的手法。一種是“藏頭護尾,力在字中”,這是靜止的力;一種是“勢來不可止,勢去不科遏”,這是流動的力。靜止的力,通常要通過筆畫表現出來。藏頭護尾,就是有往必收,有垂必縮;中鋒運筆,筆畫必能珠圓玉潤,既得肌膚之麗,又感力蘊其中,點畫富有質感和力度,方能給人以“筆中有物”之感。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可以通過筆畫的彎曲向背,使人意會到有如曲木成弓、張弦而生力滿之感。用筆時的起、行、收、轉,常用提、按、頓挫之法,也是為了使人感到有如人之骨骼和肌肉飽滿有力,草書的枯筆纏繞、虛實相生,又是為了讓人意會到有如萬歲枯藤的堅韌。流動之力,則要通過章法布白的整體感去獲得。譬如草書,它利用流動的線條,通過用筆的控制,使人感到抑揚頓挫,時暢時陰,恰如高山流水,時而暢通無阻,一瀉千里,時而急流險灘,回繞曲折,從而激發欣賞者產生飛動的聯想,有如書家行筆時那種“勢來不可止,勢去不科遏”的氣勢。南朝書論家王僧虔說:“古今無異,無以辨其優劣,惟見其筆力驚絕耳?!惫P力的高下,確實直接影響著書法作品的水準。因此,富有力感,使筆中有物,應該是品評書作的一個重要依據。
3 造型優美,儀態傳神
書法是注重以形式為美的藝術,歷來書家無不注重點畫、結字和章法的造型。書家都在千方百計地通過種種不同的造型手法來表現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點畫的造型上,楊凝式的《韭花帖》,幾乎找不到相同的點畫,真可謂“數畫并施,其形各異,眾點并列,為體互承”,表現了高超的藝術造詣。相傳王羲之書寫點畫是“萬點異類”,發筆處都能極具深意。他的《蘭亭序》中20多個“之”字,個個不同,神態畢具,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在結字的造型上,王羲之說:作書先要“凝神靜氣,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齊,此不是書,但得點畫耳”。以象形符號為基礎的漢子,本來就為書法造型帶來了極大的可塑性。歷代書家深悟其藝理,熔萬象于一爐,按照形式美的規律和辯證法則,使作品中漢字的書體或長或扁,或寬或窄,或大或小;或疏朗,或嚴密,或古樸,或華麗,或瘦挺,或豐腴,或拙中生巧,或正中有奇。窮盡造型之美,各自以儀態傳神。在章法的造型上,書家懂得,章法造型的成功,在于新穎,奇特,富有整體和諧、統一的美感,它是反映書家創新意識和表現書家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實際上,章法造型直接關系著作品的成敗。因此歷來書家總要煞費苦心,慘淡經營,力求將字體的千姿百態統一在整篇的章法布局中,使章法造型有時整齊均稱,有時參差錯落,有時空曠疏朗,有時密不透風。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上顧下盼,左呼右應,形隨筆生,字隨勢出,血脈相連,一氣貫注,從而在通篇的和諧統一中顯出萬千氣象,諸多風情。
4 氣韻生動,意境深遠
書法作品既要有“勁”以富有力感,又要有“味”以含有氣韻。力感生“勢”,氣韻寓“意”,二者交融,方現境界。黃庭堅說“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仿佛”。這里講的“韻”,就是指筆墨技巧以外的精神內涵,它是書家學識、氣質的流露?!皶撸缫玻缙渲?,如其人?!比搜?,其書之氣韻必雅;人俗,其書之氣韻亦俗。東晉王珣的《伯遠帖》能在書史上垂名千古,不只在于它是僅存的唯一的東晉名士的真跡,更主要的是由于該帖書法瀟灑疏朗,表達了王珣這個東晉士大夫的閑情逸致,從中可以窺出晉人的風流雅韻。書法作品顯現出來的氣韻是多種多樣的,如有書院氣、山云氣、江湖氣、市井氣、風流氣、頹廢氣、廟堂氣、秀氣、野氣、匠氣、村氣等等。氣韻的雅、俗,也是區分書法水準的重要依據。
書法作品的氣韻以及由氣韻寓含的風采、情趣、意境,是從作品的各種形式中表現出來的。譬如用筆的節奏,墨色的變化,都可以表現出氣韻。用筆的節奏借著點畫,結體、章法而存在,節奏感則靠欣賞者的豐富想象而產生。墨與水的兼施善用,也會產生強烈的藝術韻律。墨色的濃淡相間,燥潤相雜,墨借水化,水助墨融,從而使作品生機勃勃,或明快,或渾厚,或古蒼,或秀雅,品賞起來也是余味無窮的。作書要達到氣韻生動、意境深遠,關鍵不只在于筆墨技巧的高低,主要在于書家學問見識和精神氣質的高低。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這話也適用于學書。
5 抒發性靈,表達感情
書法是借抽象線條抒發性靈和表達感情的藝術。書家的個性特征和感情波動總要反映到書法作品中來,書家也只有因情作書,即融進感情色彩,創作出富有“情意”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成功的。書法史上的《喪亂帖》、《祭侄稿》、《寒食詩帖》,書法隨情而變,筆墨感情前后均不相同。王羲之書《蘭亭序》,被后人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這自然與他的技藝高超有關,但悅心暢懷的感情色彩和他當時的心境性靈,卻是這篇名作成功的關鍵。初學書者,臨摹碑帖,要力求形神兼備,如果形似而神不似,那就說明書學者的書藝未臻嫻熟,還不能借之筆墨以融進自己的感情和性靈。總之,性靈和感情在書法作品中是神采、氣韻的血液,缺乏性靈的抒發和感情的表達,作品就會喪失氣韻和神采。因此,這也應該是品評的一個重要依據??傊嗣袢罕娛亲罹哂袡嗤蔫b賞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正的書法珍品,有時會被埋沒一時,然而倘是真金,總會發放處耀眼的光芒。
6 小結
對書法藝術的欣賞評價,畢竟不能像科學判斷那樣準確,更不會像1+1=2那樣簡單。從客觀方面說,書法審美的許多范疇,如豪放與粗野、樸拙與呆笨、寬博與松散、凝重與滯澀、劍拔弩張與雄強勁挺、瀟灑飄逸與浮華淺薄、縱橫奇倔與放肆狂怪等等,差別十分微茫,實在難以區分。只有承襲古制,多角度、全方位地去品評,才能得出更可靠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歷代書法論文選[G].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2]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3]包世臣.《藝舟雙楫》,參看《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