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斌
摘 要:本文通過學習研究世界各主要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的模式和做法,結合我國實際國情,重點從把握使用性,選擇適合我國國情和軍情的發展模式;把握順應規律原則,確立總體目標,建立協調順暢發展體系;把握統籌兼顧原則,有效整合資源,落實軍地通用標準三個方面進行論述,以期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基本遵循。
關鍵詞:外國軍民融合發展;我國軍民融合發展;啟示
世界軍民融合發展成果比較顯著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和日本,他們分別代表軍民一體化、軍民并重、以軍帶民以及以民掩軍四種典型模式。這些國家在組織管理體制、政策制度體系、國防科研生產、人才隊伍建設、后勤裝備保障、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防安全需求方面所采取相應的對策措施,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 把握使用性原則,選擇適合我國國情和軍情的發展模式
從世界各國主要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的模式和做法來看:這些國家的軍民融合發展都是基于本國國情和軍情實際,特別注重本國的經濟建設和軍事安全的協調發展。因此,在軍民融合發展模式方面我國應該堅持制度自信,立足現有的國情和軍情的實際的基礎之上,避免“唯上”、“唯外”、“唯書”、“唯教條”,吸取他人的經驗,少走彎路。
一是充分發揮政治體制的優勢。我國的政治體制具有集中、統一、高效的特點,體現出高度的先進性。基于我們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依托我國先進的政治制度優勢,避免運動式的發展。我國的軍民融合發展應該發揮集中、統一、高效的政治制度優勢,走出一條“振臂高呼,云集響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力型發展之路。
二是充分發揮經濟體制優勢和完備的工業體系優勢。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有利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既有放的一面也有統的一面。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必須統籌好“市場運作”和“宏觀調控”的相互關系。同時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生產制造大國。依托我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工業體系為國防建設提供堅強的保障。
三是堅持“引進吸收”的同時不忘發展“自力更生”。我國以前有一種觀點,就是不必保守地進行高風險、高投入、時間漫長的獨立研發,應該采取國際合作來實現現代化。“拿來主義”在互利共贏的和平國際環境時當然可以采用。但是,一次次慘痛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企圖單純的依靠技術引進和合作成為技術強國只是幻想。任何國家和企業都不會輕易的將自己的核心技術轉給別人的。學習借鑒的同時要立足我們的國情和軍情,始終堅持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科技的發展,防止在關鍵時刻被別人“掐脖子”,做好技術和設備上的備份。
2 把握順應規律原則,確立總體目標,建立協調順暢發展體系
習主席強調,健全完善統一領導、軍地協調、順暢高效的組織管理體系堅持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運行體系,體系完備、銜接配套、有效激勵的政策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的根本著眼點、最終落腳點和創新增長點。
一是堅持軍隊主導,把握正確方向。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當前背景下首先要充分考慮國防安全的需要。堅持以軍事為首要、為軍服務的理念,一切以提高部隊戰斗力為標準。不能單純的追求經濟效率而放棄國防安全,一切的融入都要充分考慮國防安全建設的發展的因素。
二是劃清軍民融合的邊界。在軍民融合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好軍民融合與軍事安全的關系十分重要。對于一些核心的國防工業要由國家掌控,并有明文規定禁止有私營企業介入。在推動軍隊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融合式的同時,還要堅持指揮軍官的成長必須由軍隊院校培養。
三是建立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工作機制。在提高效益、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過程中,市場會產生比任何行政指令都大得多的推動力。然而,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現實情況下,無序競爭和追逐利潤的最大化也是市場的固有現象。如果不完善監督機制,無序的放任民間市場競爭的融入,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3 把握統籌兼顧原則,有效整合資源,落實軍地通用標準
一是兼顧經濟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需要。在相關體制和機制的建設上要兼顧兩者,依托經濟發展優勢,把軍民融合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體系。“拆堡壘、破堅冰、去門檻”,暢通“民參軍”渠道,拓展融合的領域和范圍。在機場、碼頭、鐵路、公路、通信等建設中,實行平戰結合、軍民兼容。在城市建設方面,堅持城市建設和民防工程一體化發展,納入城市建設發展規劃中。
二是借助科技資源優勢,把國防動員信息化建設納入地方科技創新體系。近年來地方科技發展迅速,科技成果顯著。比如電商采購、大數據系統、高效物流體系的迅猛發展。軍隊采用商業和電子商務的準則、程序和技術,將電子商務引進采購領域,提高采購效率,節約資源。比如在物質采購方面,部隊可以提出要求,面向市場進行招標,擇優選擇。
三是挖掘軍地人才優勢,充分利用軍地資源。拓寬軍事人才培養、引進渠道,依托地方人才培養力量和人才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實現深層次的軍民融合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密集的優勢,依托地方高校和企業為部隊培養技術型人才和后勤保障型人才。加強與地方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走開緊缺人才引進、聘任、租賃的路子,不斷各類后勤裝備保障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徐奎.國防動員戰略規劃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4.
[2]張曉天.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探索與實踐[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