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磊



摘? ?要:WiFi6與5G通信技術已經到來,在未來幾年內,逐漸開始普及,因此有必要理清兩種技術的相對優點與不足,從而指導不同場景下的網絡建設。本文從兩種技術的原理出發,對網絡性能進行分析,通過實測與仿真,歸納兩種網絡的性能特性。此外,通過對終端普及度預測,以及網絡運營要求進行調研,得出不同場景下,兩種技術的應用趨勢,并給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5G NR? 802.11ax,? WiFi 6? OFDMA
中圖分類號:TP27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a)-0144-08
運營商網絡與WiFi網絡之爭,由來已久,在每一次新技術出現并應用時,總會聽到各種宣傳,并將兩者進行對比,但目前大部分的論述都較為片面,對理論以及應用分析不足,導致對網絡建設運營的決策產生不當影響。本文期望能夠通過從詳細論述WiFi6與5G的技術性能對比出發,綜合各類場景所需要關注的接入終端,使用性能,以及建設運營成本等,得到未來幾年的網絡發展預期,供各類相關人員決策參考。
1? 協議解析
1.1 IEEE 802.11ax
IEEE 802.11ax 標準的主要工作目標是解決在實際密集覆蓋應用場景下,提升用戶的真實體驗,期望在至少一種模式下,能夠將平均終端吞吐性能,提升4倍,并保持能量消耗不變。因此,與之前幾代協議不同,不在片面關注協議的極限聚合吞吐性能,將著重提升能夠反饋真實用戶提升的性能參數,例如平均用戶性能,整網性能,服務質量(QOs)等。
802.11ax協議的主要改進可以歸納為3點:通過改進物理層,提升頻譜利用效率,如采用1024QAM,OFDMA,以及支持更多的空間流等;在密度覆蓋下,通過增加更多通信互操作性,提升頻率復用率(SR),如采用重疊小區的退避差異設置,BSS區分等;改進物理層,提升弱信號、長距離下的傳輸健壯性,如采用更長的符號周期與保護間隔,更低的傳輸通帶等。
802.11ax與上一代802.11ac的主要差別如圖1,OFDMA與SR技術是802.11ax的最主要改善,著重進行介紹。
1.1.1 OFDMA改進
802.11ax在wifi協議中首次引入OFDMA,整個子載波被分成若干組,每組表示為具有最小尺寸為26個子載波(2MHz寬)和最大尺寸為996個子載波(77.8MHz寬)的資源單元(RU)。在用于802.11ax 的OFDMA中,使用的子載波可以分配為小到2 MHz的塊或最大帶寬的傳輸。因此,可以針對不同終端Qos要求,來調制子載波的分配,從而改進帶寬與延時。
OFMDA的引入對性能的改善主要體現在三點:降低多用戶之間的競爭;頻譜利用效率更高;遠距離終端傳輸性能改善。
1.1.2 AP空分復用(SR)改進
802.11ax的另一個重大改進,是引入了多AP空分復用(Spatial Reuse,SR)技術,從而使密集覆蓋場景下整體網絡的性能得到較大巨大提升。如圖3所示,為一個典型的AP網絡覆蓋,采用1,6,11三個信道進行覆蓋,在通常情況下,相同信道AP之間的隔離度不能滿足完全阻隔的條件,如6A,6B,6C三天AP的覆蓋,會產生相互影響。傳統wifi采用CSMA/CA的訪問技術,需要無線信道能量水平低于一定值時,才能進行空口無線傳輸,并且會根據無線傳輸報文中Duaration字段設置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網絡占用指示),從而讓空口傳輸有序進行。這種機制在單AP覆蓋下,可以很完美的工作,但對于組網而言,或者在存在干擾AP時,會極大影響網絡的吞吐性能,例如,在6B AP工作時,6A AP監聽到6B AP在進行傳輸,因此6A AP無法進行傳輸,需要得到6B AP傳輸結束后才能進行,極大降低了整體網絡性能。
802.11ax的SR技術,引入了BSS Color,OBSS CCA/ED,兩套NAV機制等,使多AP網絡之間的干擾降低,如圖1所示,6B AP在發送時,可以通過相關設置,使6A AP可以進行無線傳輸,從而大幅度提升網絡整體容量,因此獲得空間復用增益。
1.2.3 GPP 5G
國際電信聯盟(ITU)對5G的規劃匯總需求,如圖2所示,相比4G技術,在峰值速率,用戶體驗速率,頻譜效率,移動性,時延,連接密度,網絡能效,區域業務密度等8大方面,5G提出了改進目標。可以看到相比4G,在不同場景下,各個性能均有明顯提升。
5G技術主要從無線空口,網絡架構,運營管理以及端到端四個方面進行改進設計,來達到設計指標。對于無線空口,主要通過更有效的頻率利用技術,更具效益的密集網絡部署,干擾消除與協調,動態射頻拓撲優化等技術來提升無線空口性能。在網絡側采用更通用的組件式設計,如采用CU/DU/AAU三層分離架構,控制與轉發分離設計等方案,并通過諸如云架構、自動/自愈化,協作管理等方式來簡化5G網絡的運營與管理。在端到端服務上,采用更靈活的功能架構,如網絡切片、NFV/SDN等,支持大數據、AI等增值服務,并采用更強的安全與隱私策略,如控制面安全技術、非法定位/識別保護等。
5G核心技術主要包括新空口(New Radio,NR)改進,大規模天線(Massive MIMO),核心網架構分離,以及網絡切片技術,下面對新空口與核心網架構分離進行介紹。
1.2.1 新空口改進
5GNR的空口改進,主要體現在對基于LTE的空口協議進行了增強與優化,以及采用新的無線頻率。目前我國運營商規劃采用的頻率如圖4,在低于6GHz頻率上,都獲得了100MHz以上帶寬,相比3/4G,可用帶寬獲得極大提升。此外,未來5G還將采用毫米波頻段,我國已經拿出8GHz以上的毫米波頻帶,用于5G實驗。因此,由于5G的可用帶寬大幅度增加,熱點密集區域的傳輸性能,將得到極大改善。
1.2.2 核心網架構分離
核心網架構分離,主要指CU/DU/AAU三層架構設計,控制面與轉發分離,以及業務邊緣計算三大方向。5G 新型核心網架構支持控制與轉發分離、網絡功能模塊化設計、接口服務化和 IT 化、增強的能力開放等新特性,以滿足 5G 網絡靈活、高效、開放的發展趨勢。
5G網絡通過將計算存儲能力與業務服務能力向網絡邊緣遷移,使應用、服務和內容可以實現本地化、近距離、分布式部署,從而一定程度解決了 5G eMBB、URLLC、以及 mMTC 等技術場景的業務需求。同時 MEC 通過充分挖掘網絡數據和信息,實現網絡上下文信息的感知和分析,并開放給第三方業務應用,有效提升了網絡的智能化水平,促進網絡和業務的深度融合。
2? 性能對比
2.1 總體性能對比
匯總ITU給出的5G需求規格,以及802.11ax的性能參數,得到圖3。可以看到WiFi再部分特性規格上已經達到5G的規劃需求,特別是在高密度場景的區域業務性能密度上,遠遠超出ITU對5G的要求。相比WiFi,5G在移動性上明顯優勢,在室外高速場景下有突出優勢。
2.2 WiFi6 特性
從上述技術分析與WiFi6的規劃特性看,WiFi6特別適合三類應用場景:有大量并發流量的場景,特別是有大量上行流量需求的應用;有低時延傳輸要求的場景;低功耗低成本M2M的局域應用。
大流量應用場景,例如智慧教學的大量視頻點播,無線辦公的文件傳輸業務,家庭內多終端視頻播放。在這類場景下,WiFi6能夠提供高達6Gbps的實際吞吐性能,按照UHD視頻接近20Mbps的傳輸要求,多用戶50%的吞吐降額計算,也可以支持高達150個用戶的UHD視頻并發傳輸需求。
低時延應用,例如生產現場的機器控制,AR/VR的傳輸等。如上述計算,wifi6提供低于1ms的雙向傳輸延遲,此外,在保證較低時延下,還能夠提供高帶寬的傳輸,并滿足AR/VR數據流的傳輸要求。
低功耗低成本M2M局域應用,主要是智能家居,智能建筑場景內的控制、監控需求。Wifi6相比傳統wifi提供高達15dB以上的鏈路附加余量,相當于在室內擴大1倍以上的傳輸距離。從功耗角度看,相當于終端可以采用更低的功率進行傳輸,而保證傳輸距離不變,在這種應用模式下,wifi的峰值耗電能夠從100mA降低到10mA級別,接近藍牙的峰值功耗。此外,TWT技術的采用,讓終端能夠更有效率的進行休眠,這兩種改善意味著極低的終端成本與續航能力。
3? 接入終端分析
參考CISCO VNI(Visual Network Index)分析報告,如圖4,未來幾年M2M(機器聯網)終端數量將持續快速增長,智能手機、智能TV保持一定增長,非智能手機、PC數量開始萎縮。在M2M應用中,家庭與工作場所的聯網設備占據70%以上份額,并保持快速增長;在醫療、市政、車聯網等領域,M2M應用增長也較快。
考慮到PC,IOT等終端的成本要求,目前只有少部分的PC,M2M設備是通過4G網絡進行聯網,參考2G模組到4G模組的價格變化,可以預測,未來幾年5G模組的初始價格將接近500人民幣,過2年回落到200人民幣,而這個價格對于PC與IOT終端而言,依然過于昂貴。可以預測,未來筆記本無線接入依然以WiFi為主,而除開有NB覆蓋需求以及移動性需求的廣域M2M終端外,絕大部分M2M以局域無線方式接入互聯網,如WiFi,藍牙以及Zigbee等。
4? 未來業務流量預期
按照流量統計,如圖5,未來智能電話的流量將取代目前的PC,占據40%以上的流量,成為絕大大頭。視頻流量急速增長,占據70%以上的流量,在視頻流量增長中,長視頻點播流量占據60%以上。游戲流量增長也相當迅速,考慮到游戲單設備流量較少,總體而言,整體游戲終端數量大幅上升。此外,AR/VR應用也開始逐漸興起,在未來占據1-2%的整體流量。
從上述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未來幾年網絡面臨的最大趨勢是M2M終端的大量增長,以及視頻、游戲業務的急速增加。新的網絡需要著重考慮如何滿足M2M的連入需求,以及保證網絡視頻、游戲業務的順暢。
5? 運營對比
5.1 成本預期
常規中大型放裝型WiFi網絡的整體建設成本構成,按照網絡可以使用5年計算,一般如圖6,設備、建設實施費用,以及能耗占用較大份額,運營維護支出較少。
運營商無線網絡整體支出成本,參考圖7,可以看到在總體支出中,CAPEX(資本性支出)占據20%,OPEX(運營性支出)占據80%。考慮目前企業級AP的單臺最終價格通常在500-1000之間,4G室內放裝型微基站的最終價格在1500-3000之間,整體運營商商網絡的成本遠大于WiFi網絡成本。
5.2 網絡運營建設方式
目前4G公共網絡建設歸屬方大都為運營商所有,4G專網主要應用在公共事業,以及大型區域的網絡覆蓋,大中型企業4G專網極少。國內除開部分wifi網絡為運營商建設,絕大多數為場地業主自建。
未來5G規模應用時,5G公共網絡的建設歸屬方,依然為運營商,此外,由于5G網絡微基站覆蓋模式會更加流行,成本與運營難度也會下降,可能會出現部分中大型企業采用5G專網,來滿足生產場所的無線連接需求。對于WiFi網絡而言,由于5G協議框架已經將異構網絡的接入作為設計要點,WiFI與5G網絡之間的負載遷移將會更順暢,并且考慮到多家運營商網絡重復建設成本較高,部分區域可能會出現采用運營商建設wifi網絡來進行流量承載。
對于大多數企事業應用而言,通常需要掌控數據網絡的控制權與運營權,而5G公網一般不提供此類服務,這種情況下,只能采用WiFi專網或5G專網。
6? 各類場景應用預測
從前文分析可以看到,未來5G與WiFi網絡的性能都得到極大提升,但兩種網絡在不同場景下,根據用戶應用需求、建設成本,以及終端的不同,將會采用不同的建設方案。
根據不同場景下的主要終端類型,接入性能要求,時延,覆蓋,移動性,以及建網使用成本與運營要求,對5G與WiFi網絡的滿足度進行了評估,如表3所示。
歸納上述分析結果,根據不同場景的需求,預測不同場景下的主要無線流量通路如圖8所示。室外、交通,商業中心,WiFi熱點數不再有旺盛需求;酒店、宿舍,教學,企業辦公以及家居,依然依靠WiFi提供主要無線通路;生產、高密會場,以及醫療,5G和WiFi將相互配合,提供更可靠的性能。
7? 未來優化方向
7.1 WiFi6
WiFi6雖然在傳統WiFi基礎上,做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未來無線化趨勢,要求無線網絡能夠盡可能的替代有線網絡,并且性能不發生明顯惡化,M2M類的應用也要求無線能夠盡量滿足低功耗、長距離高冗余的接入方式。此外,無線網絡還能夠提供更多的增值業務,如定位、AI智能交互,甚至具備無線充電能力。
目前wifi6網絡性能,與有線網絡相比,還不能提供足夠可靠的Qos保證,主要體現在,wifi的時延不夠可靠,以及容易受到干擾。下一代wifi7需要考慮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如何能夠提供可靠Qos的無線網絡接入。可以研究的方向包括,采用更短的報文形態,支持100us級別的交互;定義多AP之間的協商交互決策行為,多個產家AP能夠進行基于無線空口,或者IP報文的信道協商、功率控制等。
在M2M應用上,WiFi6通過OFDMA 2MHz傳輸頻寬以及DCM(Dual Sub-carrier Modulation)技術,提升了最大傳輸范圍,通過TWT技術來降低終端的功耗。未來WiFi7,可以考慮采用更窄的傳輸頻寬調制傳輸,如200kHz,進一步擴大傳輸范圍;在天線上引入Massive mimo有源天線陣列技術,提升上下行信號強度。對于設備的節電,可以引入無線空口喚醒技術,利用特殊的前導碼對終端進行喚醒,終端進行周期性短時接收,即可滿足時延與節電的雙重要求。
對于定位,wifi網絡主要是受到Probe探測報文發送較少,以及關聯到網絡后,在其他頻點發送較少的報文,導致定位刷新率較低,并且20MHz帶寬的報文測時效果較差,導致定位精度較低。可選方案為可以采用終端直接發送80MHz以上的多信道聚合Probe,AP可以接收大帶寬的全信道Probe,從而改善刷新率與距離。
對于AI類應用,可以考慮AP搭載AI引擎,移動類終端,可以將一部分計算遷移到AP上進行計算,AP網絡能夠代理一部分數據基礎處理業務,從而讓移動終端更加省電,以及數據處理更及時高校。無線充電,可以考慮利用Massive MIMO天線高指向性進行定向無線能量傳輸。
7.2 5G
對于5G網絡而言,目前最主要的制約問題在于網絡的部署成本更高,企業級的網絡過于復雜化。此外,5G網絡對于M2M設備而言,還存在終端成本高,功耗大的問題。對于網絡的部署成本,可以考慮到通過考慮采用類似WiFi的微微基站架構,在部分區域,如室內,允許多基站之間存在一定的干擾,從而采用極為廉價的前端,通過常規往下進行接入,多基站間通過空口進行同步優化。同時,優化核心網架構,允許部分場景如盲點區,通過業主自建5G低成本基站進行覆蓋,以及可以允許多個流量出口,部分應用可以配置為通過業主網絡,提供企業內部的業務接入,以及針對企業內部辦公員工提供此類特定地點的免費網絡流量服務。
對于M2M設備,5G后續模組理論上僅需網絡滿足5G單獨組網覆蓋要求,5G模組僅需支持5G網絡,而不僅需向下兼容,那么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由于基站的大范圍覆蓋,導致終端的上行功耗較大,很難采用低成本電池系統來滿足,此時可以考慮通過終端代理模式,即通過能夠代理其他低功耗低成本終端的高性能代理終端,來提供5G接入業務,在這種情況下,終端可以采用極低的發送功率,并且能夠與代理終端通過局域喚醒來進行更進一步的節電。
8? 結語
通過對WiFi6與5G技術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兩種網絡在不同性能參數上各有優劣,WiFi依然能夠在較低成本下,提供最高密度/容量接入,此外大幅度改善了大規模組網、M2M接入等性能;5G引入了大量的頻帶,有效解決了公共區域的熱點覆蓋問題,并繼續加強了移動性,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室內建網成本。由于視頻、游戲,以及M2M業務的迅速增加,以及潛在AI,AR/VR應用的興起,并綜合考慮終端類型與運營建設成本,未來WiFi6與5G仍將相互配合,在不同場景下,發揮各自優勢,滿足最終用戶的需求。對于WiFi與5G產商而言,都需要不斷加強各自產品的吞吐、時延以及M2M接入能力,并解決在實際場景應用中遇到各類的問題,最終為用戶提供最優質的互聯網接入。
參考文獻
[1] IEEE, P802.11ax/Draft3.0 - IEEE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 -- Specific Requirements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Amendment Enhancements for High Efficiency WLAN,2018,9.
[2] ITU-R, IMT Vision – Framework and overall objectiv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MT for 2020 and beyond,2015,9.
[3] NGMN,NGMN 5G White Paper v1.0,2015,2.
[4] Erik Dahlman Stefan Parkvall Johan Skold,5G NR: The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y,2018.3GPP,Release R15 TS23/38.
[5] Laurent Cariou,Usage models for IEEE 802.11 High Efficiency WLAN study group (HEW SG) –Liaison with WFA,2013,6.
[6] Jianhan Liu,Thomas Pare,James Wang,ChaoChun Wang,James Yee,On Definition of Dense Networks and Performance Metric,2013,7.
[7] Cisco,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VNI) Complete Forecast Update 2017–2022,2018.11
[8] Cisco,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2017,2022,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