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佩芝
摘要: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服務有著積極的作用。就如何在中職學校語文課堂開展“親情”教育進行討論,分析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現狀,探究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校 語文課堂 親情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7—0226—02
近年來,中職學校的招生數量連年突破新高,并逐漸向農村留守學生、普通初中后進生轉移。而在中職學校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語文教育所承載的情感教育目標卻越來越顯得虛弱無力,大部分中職學生虛耗光陰、混沌度日、只講索取、不談付出,對家庭、社會乃至自己的未來缺乏責任感與認知度。
一、中職語文“親情”作品教材、教學現狀
中職生是真正意義上的90后、00后,大多從小物質生活豐裕,舒適安逸。同時,中職生正處于人生中最為尷尬、也最敏感、最自我、最自卑的關鍵時期——青春叛逆期,這個階段的青年人,思想逐漸脫離家庭對其的影響與束縛,通過對家庭的出走來實現“自我”的回歸。
在思想上渴望自由,情感上只知獲取、不知給予,心中無他人,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自愛自憐,對人對事淡漠,缺乏責任感。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說明親情在部分學生心中逐漸淡化。
身為語文老師,以課本教材為依托,通過課文的感悟、學習,使學生感悟、理解親情,懂得如何與父母正確溝通、體會父母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以感恩的心態回報父母、惠及社會,是每一個中職語文老師的理想與追求。可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總是事與愿違。
以筆者所工作的單位為例,目前,在“素質教育”的指揮棒下,中職系統的語文教學已經“活”起來,活躍與開放式的課堂,從課上的學習到課下的感悟是喜聞樂見、讓人欣慰的。在課堂上, 我們時常看到教師們情緒激昂、口若懸河、神采飛揚,學生們笑聲不斷、爭論不休。從表面上看來,課堂上豐富多彩、熱熱鬧鬧,尤其是在親情主題教學的課堂上,唏噓不已、情感共鳴、感動落淚也是常態。
可是,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正在由原來的“知識本位”向“表演本位”陷入。
在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采取演講式的語言,借助視頻、音樂、圖片,在課堂上營造出一種讓人感動的溫暖的氣氛。講到動情之處,可以看到學生明亮、晶瑩的淚花。
如果教師認為這樣就達到了滿意的課堂效果,這種認知卻并不完全正確,為了追求觸動人心的效果,忽略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課堂同化為德育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心靈雞湯課,以長輩居高臨下的說教式,去強迫學生“受感動”“寫感動”。
那些借助語言、圖片以及一兩處淚點所創造出的情感浪花如此脆弱與虛弱。語文所應實現的情感目標,在課堂上并未完全實現。
二、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策略
重視情感教育的課堂,才是高質量、有效率的語文課堂。
1.知人論世拉近彼此距離
我們無法要求學生對每一位作者的生平、經歷、時代背景精準把握。但是,對于一些知名的作家,他們的生平資料卻并不難尋。參考其特定的時代,對了解其作品、感悟其思想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時,身為語文教師,要努力尋找作品中人物與學生自身的共鳴點。
以《合歡樹》為例,史鐵生從初期的自信、張揚、愉快的小學生,到后來無學可上、無路可走的絕望青年。對于這些中招失利的中職生來說,相仿的命運更易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感,而他所經歷的人生變故,更易使學生產生較強的代入感。
孤獨、煩躁、無望、郁悶,讓本就受到傷害與打擊的中職生感同身受。此時,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在不知不覺中靠近,學生也在教師的引導中,感知了文本的精神內涵。
2.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內心訴求
學生,是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的主體。除了解作家、作品的背景,全面、深入地走近受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在教育中也同樣有著積極的作用。
居高臨下式的說教、空洞蒼白的表述,陌生的教師與不熟悉的學生,教學效果收效甚微。而唯有放下身段,和諧與學生相處,學生才會聽其言、信其行。
3.以境帶情催化情感教育
“文章不是無情物”,往哲先賢將自己濃烈的情感寄托在自己的語言之中,歷經時間流逝依然熠熠生輝。中職語文的課文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傳世之作,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情感沖動,對于學生青春期的一些困惑有著解答、示范的作用。
所謂創設情境,指的是老師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如PPT、視頻、音頻、富有感染性的語言等,創造和文本接近的教學情境,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會作品內涵,產生情感共鳴。
在此要格外提醒的是:創設情境、激發情感,既并非煽情,亦不是引逗學生去哭,更不是將語文課變成德育課、心理學課。
由于本身優秀的作品因素,只需將其發揮到位,即可在課堂之初,便如“課的第一錘,要落在學生的心坎上,或是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的吸引住”。
4.思維碰撞發揮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創設問題,給予學生發揮、思考、表達的時間與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邊城》節選為例,情竇初開的翠翠的善良、純真與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加之年齡的相仿讓學生產生了認同感。而由于各種原因帶來的隔代撫養問題,也使大部分學生對于祖孫情產生了足夠的心理代入感。這時,即可將課堂的討論交到學生手中,引導其思考祖孫情。在課堂上,學生會講述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相處的故事,分享隔代撫養帶來的幸福與傷痛。
這對多數由父母從小長期不在身邊,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撫養長大的中職生來說,無疑是一個“有話說”的話題。此時,任課教師可以安排一次“說話課”,由同學們來分享與長輩之間的情感故事,由于生活經驗的相仿,大家相互補充、相互評論。在無形中,語言表達能力得以提升,對于親情的理解與感知也不斷加深。
5.寬容鼓勵凝聚教育合力
中考失利、自我放逐的中職學生內心自卑、表面玩世不恭,對生活、對自身心有怨恨、心有不平之氣是中職生的普遍心理特點。他們語文普遍基礎知識較差,對于學習也失去了信心。他們在心理上感到自卑,自信心不足,認為自己學不會,也不想學,缺乏必要的個人認同感。
身為中職院校教師,不僅要在課堂的45分鐘下功夫,更要在“愛”上做文章,調動各方力量,重塑學生的自我認同感。鼓勵、引導、等待,必要時可以點名,并將這些成績作為期末考核、評定成績的重要依據。在學生表達后,要即時給予反饋、鼓勵。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在潛移默化之間,學生的自信心得到重新樹立。無論是口語表達能力還是分析理解的能力,都得到較為顯著的提高。學生樂于與教師互動,良好的課堂氛圍是親情主題作品學習的必要條件。
在適當的激勵機制下,學生參與度提高,不僅積極修改劇本,還對同學的表演進行點評,而且對表演中的情緒、人物形象等有了更加深入、中肯的了解。在無形中,找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
6.密切家校互動,形成教育合力
在擔任語文教師的數年時間里,也經常聽到學生家長對于孩子不好管的抱怨。個人建議,任課教師也要加入家長群中。現在許多學生家長工作較忙,加上中職院校學生多為住校生,來自于天南海北,借助于新媒體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手段。
通過新媒體,家長可以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及時溝通自己在教育孩子時出現的困惑。班主任、任課教師也可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通過課堂、課下對學生的觀察、分析,給予家庭教育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三、結語
親情,是最原始、樸素、雋永的一種情感。語文,承載著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社會功用。身為中職語文教師,在教書的同時也要育人,要以課文文本為依托,結合學生、學校實際,分析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現狀,探究親情主題作品教學策略,于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