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樂
(中共蘭州市委黨校,甘肅蘭州 730000)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涉及的制度安排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發揮作用,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取決于制度最終回應群眾文化多樣化需求的程度。但由于目前公共文化體系與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表現如下。
每個人所處的階層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不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內容、規模等需求各異。首先表現在各階層對于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層次差異。經濟條件較為優越的階層,相對來說更為主動的追求享受文化權利同時對于文化服務的期望也較高。對于經濟地位處于劣勢的群體,對文化服務的質量規模等期望度相對較低。同時對于文化權利的追求欲望較低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已有條件下的基本公用文化服務。其次,不同群體由于階層背景差異致使享有的文化資源存在差異。社會各階層群體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并作出各自貢獻,因此有權共享社會發展的公益性文化成果。從現實情況來看,文化資源的爭取話語權與社會階層的經濟地位呈正相關關系。
除了不同群體的文化服務需求差異,地域之間由于地理位置差異,歷史因素、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政策因素等造成不同區域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差異。文化發展具有路徑依賴的特性。不同區域按照各自文化傳統與文化風格積淀和固化,依賴已有的文化發展路徑、既定的模式,不斷延續發展。文化以一種強大的力量影響人們的認知與約束人們的行為,并逐漸內化于當地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又由于文化也是經濟現實的一種反映,也就是說人們對于基本文化服務的需求受到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所以文化發展傳統的區域差異和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都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差異。
人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一方面受到社會整體性需求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個體性偏好的發展變化表現出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發展動態性。
首先,人們受到社會整體性需求變化的影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規模日趨擴大、結構也日漸合理、內容不斷完善、類型更加多元,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其次,人們受到公民個體性需求變化的影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個體對于公共文化需求的偏好受到政策傾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諸多變量的影響,同時非常重要的一點,個性偏好受到不同個體對于文化的感知、興趣、個人性格、預期等很多感性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這些不斷變化著的不確定因素,表現為個體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偏好變化。
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領域還是處于發展中的階段,因此在摸索中產生問題是無可厚非,也是不能避免的,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質量不高、產品供給不及時、產品供需不匹配、有效供給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急需解決和提升。以下主要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群體類投入不均衡以及區域公共文化服務不均等三方面來分析:
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特殊,發展至今,我國仍然存在著一些基礎設施薄弱的地區,甚至個別地區還是空白的。單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這一體系來分析,我們的弱勢就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設施偏少,數量嚴重不足,這就直接導致設施的使用力度不夠,覆蓋能力不強,空白區域很多。服務設施不健全,非常普遍的現象:廣場舞場地少,擾民引發矛盾。
在一些特殊人群身上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普遍還是比較少的,這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殘疾人、未成年人、農民工以及邊疆少數民族等。雖然我國會把農民工人群列入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是此項政策的落實還是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雖然根據政策,各地都嘗試過,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實際情況導致實際操作還遠沒有達到理想的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水平。
由于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一些發達的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在地區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一些落后的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就迫切的有待于提高。例如:由于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農村向城市發展的過渡地帶,所以不論是當地居民的文化程度還是思想意識水平都很低,所以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該建設供給不足,滿足不了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
基于人民群眾對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表現為階層多樣性、區域差異性和發展動態性的現實特點。因此,為了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多樣化需求,迫切需要構建一套結構完善、內容充實、銜接有序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給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多樣化需求。
如何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必須綜合考慮需求端:首先考慮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階層多樣性,因為每個人所處的階層不同、背景不同、環境不同,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內容、規模等需求各異。其次考慮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區域差異性,因為歷史因素、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等造成不同區域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差異。最后考慮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發展動態性,因為伴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發展造成對社會整體性需求的變化以及個體性偏好的發展具有動態性。
隨著治理理論的興起,更多關注公共事務治理主體的多元性,多元主體參與的重要性反應出善治新時代的到來。從需求端來看,當社會力量和市場主體共同參與反映社會成員偏好、表達公眾訴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公益性文化成果共享才能更加貼合社會成員的需求而不至于過度偏離。供給端來看,多元主體以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模式有利于提供更高效率高質量的服務。
從現實情況來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更多的是政策制定者的參與,即自上而下的單項模式,這樣難以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需良性對接。因此,必須更多的引入目標群體的共同參與,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決策模式轉變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對接的雙向決策模式。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雙向決策模式中需求表達制度,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公眾向政府部門向政府部門表達其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一是政府部門作為主導,通過征求意見、發放調查問卷等多渠道主動了解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二是公眾主動表達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偏好、感受、預期、對于文化服務產品的意見建議,主動爭取享有公共文化成果的權利和訴求。但民意代表的文化需求正式表達途徑目前來看還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建設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民間需求表達制度。主要包括通過社會組織、新聞媒體等方式。相對于向政府部門較為正式的表達途徑例如通過調查問卷、意見征求等方式,民間表達途徑易于被公眾所接受。現今每個人都是自媒體,通過網絡媒體發布自己的公共文化需求,形式更靈活更方便快捷更貼近于群眾,更能真實反應公眾的文化偏好。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必然要以權威性的公共財政作為支持和保障才能實現社會資源分配、提供公共服務,公共財政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供給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