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芳/蘇州市電子信息技師學院
全國成人高考《考綱》要求考生:能閱讀淺顯的文言文。但文言文一直是學生的難點,尤其是對技工院校的學生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有的學生文言文題目直接就是空白一片,大多數(shù)學生不是不理解就是模糊一片。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我們依然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稍稍改變這種狀況,讓技工院校的學生能夠對文言文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并能提高一些興趣。
文言文作為古代的書面語言,距今時間較長,除了每學期幾篇文言文的教學任務之外,現(xiàn)在的學生已經(jīng)很少接觸文言文,這就使得很多學生的文言水平較低。技工院校的學生,因其基礎相對薄弱,所以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往往更多,由于看不懂不理解,所以就害怕文言文,越是害怕,越是討厭文言文。其次,有些老師自身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教授文言文,有的只是流于表面教學,只重字詞句,不重視人文教育,使得課堂枯燥無味,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再次,在技工院校的語文教學中,語文的課時不多,以筆者所在的學校來看,每周2節(jié)語文課,一學期的授課計劃中只能安排一篇文言文,這也是無可奈何;而在歷來的中學課外閱讀中,少有文言課外閱讀的安排,沒有閱讀怎么會有積累,沒有一定的積累,學生的文言水平自然無法提高。
《考綱》對文言閱讀的要求是:(1)理解句子,把握文意;(2)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4)分析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針對考綱,成考文言文一般出三道題,一為翻譯題,二是對文言中的某個信息或段落或事件的理解,三是該文言闡明的道理,或者作者的觀點,或者對人物的理解。
以近五年的文言真題為例:
2014年是林昉《釣魚記》,2015年是韓非子《說難》,2016年是韓愈《送董昭南序》,2017年《晏子春秋·內篇·雜下》,2018年《聊齋志異·罵鴨》。
這五年的文言題,除了2016年外,其余四年都有翻譯題,2016年的“根據(jù)第一段內容,簡要描述董生當時的人生狀況”,雖說不是翻譯,但也是在對第一段句子理解的基礎上才能回答,頂多不能算直譯而已。考題的最后一題多是針對考綱的第三或第四點展開,這是相對較難的。
縱觀這幾篇文言,都不算太難,而且翻譯題也只是強調“意思對即可”,所以在翻譯時就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把要翻譯的句子放在全文中去理解,避免不懂或出錯。這就要求學生對全文有個大致的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在文言文的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講故事的形式,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中,從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入手,學生容易進入情景;在文言的復習中,一般都是陌生的文言文,我們就從“知人、知事、知理”來分析文言。
所謂“知人”,就是要了解文言中出現(xiàn)了哪些人,這個問題并不難,學生大多能找到,當然也有找錯的,因為學生經(jīng)常不知道那個字詞是人名。這時就可以向學生普及中國古代稱謂的知識,如:古人一般自稱時說名,對別人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字,號可自稱也可稱對方,如諸葛亮一般自稱亮(名),而別人稱他為孔明(字),或臥龍先生(號),或軍師(職務);此外,在表達對某人的尊敬時,往往以他的謚號、齋名、官地等進行稱呼,如范仲淹被稱為范文正公,蒲松齡被稱為聊齋先生,柳宗元被稱為柳河東,杜甫被稱為杜工部,劉備被稱為劉豫州等。學生一般容易接受。
在文言文中,人物第一次出現(xiàn)時總會以全名出現(xiàn),即姓和名,在之后的敘述中,一般只出現(xiàn)名,或字,或號,或職務等,一般不再以全稱出現(xiàn),而這個時候,學生往往就會糊涂。而且,文言文經(jīng)常會用“之”來代替,或者直接省略人物,由此,對人物的把握就至關重要。以下文為例:
馬周少落拓,不為州里所敬,補州助教,頗不親事。刺史達奚怒杖之,乃拂衣去曹、汴,為浚儀令崔賢育所辱,遂感激,西之西安,止于將軍常何家。貞觀初,太宗傘丈武百官陳時政利害,何以武吏不涉學,乃委周草狀。周備陳損益四十余條,何見之,驚曰:“條目何多也不敢以聞。”周曰:“將軍蒙國厚恩,親承圣旨,所陳利害,已形翰墨,業(yè)不可止也。將軍即不聞,其可得耶?”何遂以聞。太宗大駭,召問何,遽召周與語,甚奇之。直門下省,寵冠卿相,累遷中書令。周所陳事:六街設鼓以代傳呼,飛驛以達警急,納居人稅及宿衛(wèi)大小交,即其條也。太宗有事遼海,詔周輔皇太子,留定州監(jiān)國。及凱旋,高宗遣所留貴嬪承恩寵者迓于行在。太宗喜悅高宗,高宗曰:“馬周教臣耳。”太宗笑曰:“山東輒窺我。”錫賚甚厚。及薨,太宗為之慟,每思之甚,將假道術以求見,其恩遇如此。初,周以布衣直門下省,太宗就命監(jiān)察里行。俄拜監(jiān)察御史。“里行”之名,自周始也。——《大唐新語》
文中馬周第一次出現(xiàn)是全稱,之后都簡稱“周”,如“乃委周草狀”“周備陳損益二十余條”“自周始也”。將軍常何,在后文中也以“何”出現(xiàn),如“何以武吏不涉學”“何見之”“召問何”等。這樣便于學生了解人物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做了什么事。
短文中,涉及到的人物有:馬周、刺史達奚、浚儀令崔賢育、將軍常何、太宗、高宗等。找準了人,就可以理清人物的關系:刺史達奚和浚儀令崔賢育是杖責、侮辱馬周的人,將軍常何是幫助馬周的人,太宗是重用馬周的人,高宗是太宗讓馬周輔佐的人。
知事,即了解文中人物身上發(fā)生的事情,最好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從人物和人物關系入手,每個人分別做了什么事?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這些人和主人公的關系如何?學生在一一講述的時候,基本上也就能理清短文框架和主要內容了。有不明白的地方,也不用著急,把前后文貫穿起來理解即可。
當然,學生在分析人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多多少少會碰到難處,不是字詞不理解,就是理解錯誤,或者出現(xiàn)語義困難,或者出現(xiàn)邏輯錯誤,因為文言中有一些古今異義詞,有一些距現(xiàn)代漢語意思較遠的詞語,還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導致了學生對文言的難理解。
如例文中的“感激”,學生可能會無法理解,既然馬周被“崔賢育所辱”,為什么還要感激崔呢?因為“感激”一詞是古今異義詞,它并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因對方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產(chǎn)生好感”的意思,而是“因受到觸動而激勵奮發(fā)”之意,所謂“士可殺不可辱”,馬周因被辱,反而激起了奮發(fā)的斗志,這樣就合情合理了。另外,“不為州里所敬”“為浚儀令崔賢育所辱”是“為……所……”的格式,即“被某某某……”的被動句式,這種被動句式,在其他文言中也會出現(xiàn),是很重要的知識點。這部分內容是馬周過得比較潦倒的日子。
所以,重點字詞和句式在初高中的教學中,經(jīng)常是重點講述,在技工院校的教學中也是重點,只是我們放在故事中貫穿著講,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過知人、知事、知理的運用,由簡到難循序漸進的理解,同學們對文言文將不再那么排斥,將文言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滲透在故事中,擺脫了純講字詞句的枯燥,對人物的分析,仁者見仁,鍛煉學生總結的能力,也便于學生對文言有更深的理解。在文言復習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