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縱觀英語教學發展的歷程時,我們可知在20世紀90年代,國內外眾多學者探索并提出了多樣化的英語教學法。譬如: 交際型教學,情景法,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其中著名學者Brown在2002年提到:外語教學法進入了“后方法時代”(post-method era)(文秋芳2017)。有些學者認為創建新的英語教學法希望渺茫。基于此背景,中國英語教師極其渴望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因此他們通過教學實踐與反思,逐步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法-“產出導向法”。
當談論到POA的定義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產出”的真正內涵,它不僅包括日常英語學習中寫作和口語,而且包括口譯與筆譯。此外,“產出”關注產出過程及產出結果。近10余年來,許多中國學者對如何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學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完善了POA理論體系。它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過程三部分。同時,教學理念是教學假設與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教學假設是教學過程的理論基礎;教學過程是實現教學觀念和教學假設的途徑。
更確切地說,POA的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三部分的內容: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理念貫穿于教學實踐之中,它指導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過程,因此,英語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努力提高教學效率。
1、學習中心說
學習中心說認為教學必須符合教學目標并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同時,POA理論要求教師經常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多樣化活動,如:小組討論,個人展示等。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精神,提高自身的自信力。
2、學用一體說
從POA的角度來看,“學”包括聽力和閱讀;“用”是指說、寫、口譯和筆譯。該概念將輸入學習與產出性應用緊密結合。然而,縱觀目前中國外語教學,廣大教師主要專注于講解文章結構與段落大意,分析長難句,賞析文本寫作技巧等。為此,教師應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幫助學生實現學與用有效融合,如何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3、全人教育說
全人教育說強調以人為本。具體來說,教育應以人為本,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著想。因此,英語教學必須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并優先考慮學生的綜合能力,如邏輯推理能力,自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專心構思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體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同時,教師應將英語學習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目標緊密融合,致力于培養精通專業知識且全面發展的學生。
教學假設是教學過程的理論支撐。教學假設包括三個部分,即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和選擇性學習假設。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
1、輸出驅動假設
輸出驅動假設認為,產出不僅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也是語言學習的目標(文秋芳2015)。產出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此假設旨在強調學生在自我認識與反思自己的短板后,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學習材料,幫助他們輸出目標的實現。毫無疑問,早期的一些學者已對輸入和輸出假設進行了相關研究。例如,Krashen的輸出假設(Krashen,1985)為輸入是必不可少且是第二語言習得的先決條件。此外,Long在早期互動假設(Long,1996),補充說明了糾正性反饋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但他忽略了輸出對輸入的反作用。相反,產出驅動的假設已經徹底改變了常規教學秩序。此教學順序是輸出 - 輸入 - 輸出。
2、輸入促成假設
該假設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適當額外的輸入材料,而不是局限于書本話題或知識結構。在筆者看來,輸入材料的難度應適中,方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否則,學生將對課程失去信心與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少用生僻詞,多用常用詞;少用過時習語,多用規范的語言形式。需要強調是,輸入材料應具備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輸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情景,設計特色教學活動,逐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不能空談不切實際的話題。除此之外,如果學生能充分利用教師所提供的材料進行交流,輸入性材料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選擇性學習假設
選擇性學習假設是指教師必須選擇有意義且有針對性的學習材料,以幫助學生對產出目標進行深入處理,練習與記憶。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師應有效地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提供重要信息與學習材料。同時,在課下學習中,教師應有選擇性地向學生推薦英語學習軟件或書籍。
POA的教學過程包括三個階段:驅動、促成和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個階段中,教師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譬如:指導,設計,腳手架等作用。
1、驅動
在傳統外語教學中,驅動過程可被視為導入環節,教師常借助圖片,視頻,問題等形式引出課文,其旨在激發學生對新單元知識的學習興趣,對學習課文起到鋪墊作用,而沒有達到將知識產出的目的。包括筆者本人,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也用到此教學法。但筆者認識到學生只是在課堂開始階段積極性高,在課堂中他們的興趣卻有所降低,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也無顯著提高。相反,POA倡導將驅動位于導入環節,具體由三個教學步驟組成:教師呈現交際場景,學生嘗試產出以及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文秋芳2015)。更確切地說,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具有認知挑戰性的交際場景,難度系數應適中,從而讓學生感知自己語言能力不足,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此外,教師應明確向學生闡明教學目標-交際目標與語言目標。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板書或講義等形式將其目標呈現給學生,使之清晰與突出化。
2、促成
促成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第一:教師描述產出任務,并且詳細向學生講明產出任務的具體步驟與要求;第二: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從輸入中提取產出任務所需要的單詞,短語與句型。第三:當學生完成產出任務后,教師應給予指導與檢查。筆者認為,在促成階段,教師在指引學生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起著腳手架的作用。因為教師為了輔助學生完成產出任務,他們及時為學生提供有建設性的指導意見,他們在學生的發展中起到支架性作用。與此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逐步放開自己的角色,慢慢讓學生擔任此角色,讓學生逐漸依靠自己完成產出任務。
3、評估
評估可分為即時評估和延時評估。一方面,在選擇性學習和產出任務練習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即時評估,它能使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節奏,調控教學進度。即時評估應講究方法與效率,否則在有限教學時間內,教師很難兼顧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延時評估主要指教師課下對學生提交的產出成果進行評價,此過程具有師生互評的特色。一般而言,教師和學生必須建立清晰易懂的評估標準,教師必須在學期開始時,向學生展示本學期的整體評估計劃和程序。
隨著POA逐漸發展,許多專家學者正在探索POA在中國大學英語課堂上的貫徹與實踐。值得關注的是,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英語教學進行了研究,例如:英語寫作,聽力,閱讀等;并且論證了POA對中國大學英語教學的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POA理論體系正處于發展與完善階段,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POA理論可顯著提高學生聽說與寫作能力,可以改變以往考試導向型的教育模式。與此同時,POA也面臨著一些挑戰。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國情-學生數量龐大,教師資源有限,教學以考試為導向。可知,在實際POA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均會面臨不同層面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