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終身奮斗的有用人才。”李克強總理強調,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各類人才;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更多創新人才、高素質人才。
面對人力資源是第一生產力的客觀實際,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對于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創新和質量是我們國家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所必須具備的兩大要素,創新驅動、質量強國為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規劃了路徑和目標。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教育體系培養出的人才具有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需要高校將培養質量意識和創新意識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因此,更加需要在質量與創新協同的視角下,探索人才培養實現路徑的問題,本文重點研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
有些學者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觀進行了探究,指出高職教育要樹立四種質量觀:面向需求的質量觀、多樣化的質量觀、“能力本位”的質量觀和全面發展的質量觀。筆者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觀應當更加聚焦職業性和應用性。人才的質量更加體現在針對企業在工藝、技術、生產、管理等領域的以專業能力、專業素養為代表的職業能力,以及以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代表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與企業實際崗位需求對接得更為緊密,探究能力、決策能力、設計能力是人才培養重點打造的能力。
質量與創新是具有邏輯關聯和內在統一性的時代主題。質量與創新的內在統一性,基于二者相互依托的關系。質量是創新的基礎和保障,創新是質量的引導和動力。“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需要大量兼具質量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質量和創新源于“始于人、終于人、圍繞人、造就人”的倫理本質,質量與創新之間的協同性集中表現在培養人才的質量和創新意識與素質,確保人才培養方向的正確性與堅定性。協同是同向而行,意味著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質量要素和創新要素兩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共同作用于人才培育。質量與創新協同應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理念,高校應將質量標準和創新思維的培養體現在三全育人中。
一般意義上講,工管結合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針對企業中一些生產管理崗位的需要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企業在不斷的發展擴展中,需要大量的一線管理干部而這些一線的管理干部需要懂技術,同時要具備管理知識。工管結合人才培養往往在一些高校中,更多的是從工科專業人才的背景中提出,例如在工科專業中開設一些管理類課程,而沒有從工管結合復合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下進行系統性或結構化的設計。還有些學校,是針對管理類專業,加入幾門工科類課程,即認為學生就可以成為工業或制造業企業的管理者。針對上述對工管結合理解簡單化的誤區,本研究主張從企業復合型管理崗位的崗位技術和能力的出發,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和人才素質及能力結構化的角度,設計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培養模式和培養路徑。
在多數情況下,高校進行學院(系)一級設置時往往按照專業群或二級學科進行院(系)的劃分。一般來說,工科、理科、管科等學科都會各自獨立設置學院,專業和師資很少會在不同學科的學院內進行交叉。因此,在實現跨學科人才培養方面,大家都在倡導這一理念,也期待它會成為現實,但是在實際中,各種協調問題、跨學科組建教學團隊、權責管理等問題都成為了制約跨學科培養人才的障礙。基于工管結合的跨學科學院少之又少。
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于高校的實踐設備、場地、條件、人員、材料等的要求比較高。工管結合培養人才模式自然離不開與生產管理一線相似的實驗實訓條件、環境及情境的支撐。目前,特別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應用型高校,一是在實踐基地建設上投入不足,尤其是商科院校面向生產管理的實驗實訓條件甚是缺乏,學生學習和實踐的脫節現象較為嚴重;二是缺乏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實踐指導教師,因此很少能開出綜合性、實踐性、交叉性較強的實踐性課程。
企業是職業教育落地化實施的重要伙伴,而且是迫切需要工管結合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方。在校企合作中,企業雖然希望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但是很多企業沒有專門的培訓部門、沒有專業的培訓師、沒有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使得企業對學校的支撐作用發揮不明顯。再者,生產型、技術型企業的生產、研發任務十分繁重,企業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的有限性導致企業無法承擔起學生較長時間的專業化、綜合性的企業實習。
應用型高校如果堅持把質量與創新協同作為人才培養的理念,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將形成以持續創新為目標追求質量,以質量意識和標準為主線引發創新的人才培養路徑模式。通過基于質量認識確保創新的可靠性,通過基于創新方向提升質量要求。從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中,可以領會到高等教育的使命落腳點在立德樹人的成效上,無論是建設質量強國,還是創新型國家,都是需要在質量與創新協同的視角下,突破人才培養的常規化路徑,將工管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只有如此,應用型人才的質量觀才得以實現。
新時代呼喚高校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大批的具有質量意識,掌握質量管理技術的工管復合型人才,特別在一些新興產業領域、先進制造業領域,企業渴求這類人才。質量與創新的協同運用,可確保人才在產業實踐中體現其應用價值和時代價值。工管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既是培養應用人才的最佳路徑,也是產業實踐運轉過程中逐步彰顯出的迫切需要。例如,對于人才培養和產業實踐而言,非常需要工程學的工藝技術與管理學的管理方法的交叉復合。質量與創新協同需要應用型高校自上而下建立這種理念,也需要產業和企業在領導層面樹立這一理念,通過密切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將這一理念真正運用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過程中,通過企業生產管理實踐的融合、學校跨學科培養交叉,將工管結合的育人模式快速搭建起來。
工管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首先應從組織結構上進行改革或調整。很多高校并不愿意進行這樣的改革創新,有的受思維定式的局限,有的思想比較保守,有的擔心改革不一定成功。但是只有學科之間真正的交叉才能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跨界融合、跨學科的理念是實現目標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在這一點上,學校應當進行頂層設計,按照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的布局將管理類專業與工科類專業進行組合。例如,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2016年組建智能制造學院,將自動化、信息安全、物流管理等原先不同學院的專業整合到智能制造學院。
工管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需要對課程教學體系進行重構。可以借鑒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課程設置經驗,對于專業中的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工程實踐等課程進行模塊化的設計。首先,要進行深度的企業崗位調研,摸清崗位能力和工作職責后,基于學生從事未來工作崗位的工藝、技術、質量、生產等方面的要求,以任務或項目為主要載體,將工科中的理論、技術、技能和管科中的理論、流程、方法等進行融合。第二,將質量管理中的質量標準、質量控制、質量技術、質量檢驗等全面質量管理的方法融入到任務或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第三,將創新方法的傳授,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團隊合作和解決各種問題、破解技術和工藝難題中。
質量與創新協同理念的運用,在培養工管復合型人才中離不開持續的綜合的實踐。課題組建議應用型高校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注重搭建“工學一體”的實踐模式。一方面,學校應當盡量建設能夠體現工管結合的實驗實訓場所,便于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做到“工學一體”。例如,將智能制造、機器人技術、工業互聯網、精益管理等實訓設備進行有效的整合,建立面向工科和管科學生綜合實踐的智能化實訓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引企入校的方式,由校企共同出資建設與企業實際極為相似的生產作業環境,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可以交替在這樣的作業環境中進行。“工學一體”的實踐模式更加強化學生知行合一,將所學所知快速運用于生產管理實踐中。
質量與創新協同推進工管結合人才培養路徑實現的關鍵一環在教師。教師是教學設計、實驗實訓等實踐環節設計的主體,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力軍。在德國職業教育中,教師和企業培訓師的密切合作,對培養具有質量意識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占據著決定性作用。“三結合”的教師團隊是指理論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組建團隊,即理實結合;工科專業教師和管科教師組建團隊,即工管結合;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組建團隊,即專兼結合。三支教學團隊應當經常在一起共同開展教學與實踐的研究,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根據設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階梯漸進的方式設計學習任務、實訓任務、綜合任務,幫助學生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行動策略和方法,逐步建構質量、規范和標準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