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務共享這個管理模式最早起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福特公司,這個管理模式主要是以信息技術為主,強調企業的業務流程;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將集團內各分公司的某些事務性功能,如會計賬務處理、員工工資福利處理等,集中進行處理,以達到規模效應,實現會計記錄和報告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從而降低運作成本并節省人力。
而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是把企業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財務管理上的最新應用,其目的在于通過一種有效的運作模式來解決大型集團公司財務職能建設中的重復投入和效率低下的弊端。能夠有效地將企業內部分散的、重復性較強的財務業務融合到一個獨立的信息平臺來實現統一處理,便于更好地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企業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多、更好的價值。
據英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有超過80%的企業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到2010年,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將有90%的公司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在我國,也有不少大型集團企業逐步實現了財務共享,如:中興、海爾、平安和華為等,在財務處理上實現了規范化、流程化和標準化。因此,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并實現財務共享服務,已經成為未來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財務共享模式下,企業內部原來簡單的基礎性業務得到了集中、統一的處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也降低了對會計核算人員的需求。例如:國內實行財務共享最早的中興通訊,在全球8萬員工中,財務人員只有一千人,僅占到總人數的1%左右。而其中西安財務共享中心的300多名財務人員,就可以完全勝任完成全球116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務報表。可見,核算型財務人員的需求在不斷減少,財會人員未來的就業前景非常嚴峻。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提升和應用,企業對財務工作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是記賬、做賬的核算為主,更多的偏重于對企業數據的預測、決策和分析;而對財會人員的要求也在逐步上升,不僅要熟悉財務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務,還應該了解稅收籌劃、資本運作等,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財務共享模式下,局限于基礎核算工作的財務人員勢必不斷減少,但對復合型、管理型的財務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增加。
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搖籃,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會直接影響財會人才的知識結構和專業素質。在當前財務共享發展的趨勢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財會人才的培養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失衡,傳統培養模式不能適應財務共享模式的需求等等。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對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雖然已經在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但是在學科體系和課程的設置上理論課程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教師還是習慣于以講授為主,圍繞書本講解理論知識;而學生也習慣于做聽眾,對財會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多通過刷題、考證來鞏固和學習;真正遇到實務處理往往是一頭霧水,理論與實踐脫節較為嚴重。
另一方面,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是多以財務會計為主,管理會計為輔,這也就意味著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不太吻合;同時,高校過于強調專業化程度,沒有注重提高知識結構的通用性,這也有悖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目標。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也適應市場需求,在開設理論課程的同時,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開設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課程,例如:工業沙盤實驗、商業沙盤實驗、會計電算化與ERP實驗等等。但是這些課程開設得相對獨立,各門課程之間聯系不夠緊密,缺乏整體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雖然可以讓學生了解企業經營業務的日常流程,讓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下的業務處理,并了解企業的經營環境;但是這樣的培養模式過于傳統,與實踐仍然存在著很大差距,尤其針對財務共享的發展趨勢下,這樣的教學方式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應用型本科高校都存在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足的情況。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在高校的新進教師基本上都是高學歷,專業理論知識很強,但是實踐經驗不足,有的新進教師甚至不太清楚實踐對于財會專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也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壓力極大,晉級、評優、申報職稱、考核一切都與科研掛鉤,專職教師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實踐教學的學習當中,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在財務共享推動發展的今天,與實踐遠遠脫離的教學必將阻礙應用型本科高校財會專業的發展。
針對目前應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學科體系適應財務核算的現狀,在財務共享的趨勢下,需要不斷完善和更新知識內容和體系,培養出具有復合型和管理、創新型的會計人才。因此,需要轉型和創新現有的財會人才培養模式。
在課程設置上力求多元化,在現有財會專業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加大管理、經濟、稅務、審計、金融、信息技術、外語、人際交流及溝通等綜合性知識的培養,使學生不僅具備財務核算的專業能力,更具備能夠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經營管理、創新溝通的復合型人才。
具體來說,財會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要逐步優化,把所有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構建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相輔相成;同時合理配置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比重,實現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和創新,以適應培養現化財會人才復合性、創新性的需要。
在現有實踐教學建設的基礎上,構建出包含企業管理綜合實訓平臺、財會分崗模擬、企業實踐中心、企業經營實戰模擬幾大部分的財務共享仿真實訓平臺。既不浪費原有實踐教學課程的資源,又能把各個系統之間相互連接,以實現功能互動和信息、資源共享。
通過構建財務共享仿真實訓平臺,可以更好地利用實驗室資源,一方面形成財務會計實踐教學的階梯式遞增和綜合性發展;另一方面,為學生搭建起校內的實習基地,同時還可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與企業接軌,適應社會。學校能夠更好地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在教學、就業和創業指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培養出“懂業務的財會人才”;在注重傳統財務核算的基礎上,逐步向管理型和戰略型人才轉變。
首先,要轉換教師固有的教學思路,重新認識和詮釋教師的角色。教師不再單單是課堂的知識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管理者,而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促進者、示范者,也是教學活動的學習者。
其次,學校通過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可以加大教學科研的經營合作力度,增加專業教師培訓交流的機會,例如:讓財會專業的教師親身走進實施財務共享模式的集團企業觀摩學習,甚至可以到合作的企業頂崗學習、鍛煉,不斷提升專任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向著雙師型方向發展。
再者,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雙師型管理人員到校進行學習交流,以專題講座、學術報告的形式分享豐富的實踐經驗;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程設置上,也可以增加與企業雙師型管理人才的交流探討,以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真正讓學生學以致用。
在財務共享的大趨勢下,社會和企業對財會人才的需求是一種復合型的管理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地方,更應該與時俱進,抓住時機,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好、能夠滿足需要的綜合性人才。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環境,加大實踐教學力度,提升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推動產學研的結合統一,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必須要做出的創新和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