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微/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興媒體在校園的普及,這讓校報的發展面臨諸多挑戰。校報作為曾經校園的主流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地位正在弱化。應對新媒體時代,校報必須在采編內容、傳播周期、傳播形式等方面進行變革,以與時俱進地參與校園的發展。
據我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校報總數量超過1300余份,這占全國報刊總數量的1/4。據2017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做出的調查:調研覆蓋全國各省市、直轄市的500所高校的校報周期,僅有12.73%的高校校報是周報形式,旬報占比為23.63%,半月報占比為52.46%,月報占比為11.18%。從以上數據看出,當前我國絕大多數校報的出版周期為半月報,即便是出版實效最快的周報,從采稿、編輯、審閱到發行也需要一周的時間,新聞與讀者見面時已經成為舊聞。在新媒體時代,媒體講究的是時效性,特別是目前學生的手機上安裝了微博、朋友圈、抖音等形式的APP,學生要求新聞內容的即實現,校報出版周期的缺陷性導致了校報的傳播效應差。
校報的讀者基本以年輕化的學生群體為主,他們素質高、品位高、對閱讀內容的體驗要求高,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大眾更喜歡閱讀手機APP推送的內容,這些內容一般圖文、視頻、語音的形式出現,對群眾的吸引力強。校報的版面形式一般為四版對開大報,第一版是要聞版,多刊載本?;蛘呓逃袠I的重要新聞,第二版為教研班,主要刊載教學、科研方面的學術動態,第三版為校園生活版,多刊載學生生活、學生課余活動動態;第四版為文藝版,集中刊發師生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受限于校報的版面和內容要求,校報所涵蓋的信息量少,內容僵化,對師生的吸引力差,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眾多自媒體的發展,這更加劇了校報的競爭壓力。
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傳播手段和渠道日益多元化,高校校報面臨的挑戰不僅僅來源于傳統的紙媒和電視媒體,還來源于校園廣播和數以萬計的自媒體和各類組織機構的APP,知名的自媒體人羅振宇說: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就是一個媒體。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報紙失去了原有的競爭力,騰訊做出的調查:在2018年,平均每3位大學生中就有1位大學生的手機中安裝了抖音APP,這說明自媒體的競爭力之大,自媒體在傳播的時效性和傳播渠道上比校報更有競爭力,這得益于數字化媒體技術的發展。而校報受限于出版周期、版面、內容等,傳播渠道單一,傳播內容單調,這讓校報與海量的新媒體內容相比處于劣勢,校報要發展,必須考慮結合新媒體,拓寬傳播渠道,變革校報內容,讓內容更加“接地氣”,才能適應自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
在新媒體時代,讀者對于媒體內容的及時性有著較高訴求,校報必須改變傳統的周報、旬報、月報的出版形式,依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縮短采編周期,讓內容符合新媒體時代的讀者對內容要求的實時效特征。很多校報采編周期周期長主要是因為缺乏編輯,針對縮短采編周期需要采編人才的情況,校報可以加強與學校各年級新聞專業、文學專業師生的合作,讓這部分師生參與到校報的采編中,這利于為校報提供人力資源,又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實習平臺。如山東大學校報就與該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達成合作,校報提供學習平臺,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內容的編輯和審核,大大提升了校報的出版效率,從周報提升至一周兩報。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寫稿機器人已經在媒體業廣泛應用,如“今日頭條”的寫稿機器人張小明能捕捉即時熱點新聞,而且會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語句自動編輯新聞。校報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寫稿機器人,如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就為該校校報開發了自動依據當日熱點新聞進行撰稿的機器人,自動發布到該校的校園網,這減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校報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在內容方面校報要采用“內容為王”的發展策略,“媒體需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缺乏過硬的內容,校報無法吸引受眾”,簡言之,內容質量是校報的核心競爭力,校報要要將提升內容質量作為中心,在內容上多傾向于教育領域的熱點關系和師生關注的社會熱點,減少政務類這類學生不感興趣內容,如武漢大學校報負責人在談及提升校報質量的思路時,認為校報應該重點關注師生關注話題和社會熱點新聞,發揮出校報集合信息的特長,從新聞的背景介紹、新聞述評、專家解讀等多方面來深度報道,讓師生通過校報能了解校園和社會時事,校報“貼近師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讓校報的內容對受眾更有吸引力。
在新媒體時代,校報要堅持走精品報、差異化發展策略。在版式上變革傳統的四版大報版式,第一版可以是時政要聞版和學術版,要重視深度解讀時政新聞,可以借助本校師資力量,讓本校相關教授發布對于時政熱點的解讀,用新聞的深度、力度、溫度彌補校報時效性差的缺陷。在學術版面要多報道學生感興趣的學術內容,對于一些內容高深、非專業學生難以理解的學術內容要盡量減少。第二、三版可以是學生學習、生活、課余活動版面,多報道本校學生的學習和活動趣事,用于吸引學生群體對于校報的關注;第四版可以是師生文藝版,依然刊載師生的文藝作品。同時校報第三版、第四版要突破僅限于本校的這個地理空間限制,可以是其他地區學生生活和學習趣事,增加學生對其他學校師生生活的認知和了解。有條件的學??梢栽黾有蟀婷妫瑪U充內容含量。在這方面做得較好的是北京師范大學校報,北師大的校報為八版,其中第七版、第八版為全國高校學生投稿版面,主要刊載學生中優秀的短小說,這在北京高校具有很高的影響力,每期能收到眾多學生投稿的優秀小說作品,很多精品短小說被北師大購買版權改變成電影劇本等形式。在媒體時代,讀者更傾向于閱讀內容簡潔、圖片精美的文字,因此校報在排版上要注重文字和圖形的編排,形成較好的閱讀美化效果,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報網融合是未來報紙發展的必然之路。新媒體時代,校報要發展,必然要走報網融合之路。報網融合,簡言之就是讓校報利用互聯網技術優勢登錄網絡平臺,現在很多報刊類雜志都創建了自身的APP,但是校報具有文字內容原創度高、學術價值高、精品內容多的優勢,這是多數網絡媒體不具有的優勢。當前很多校報因為缺乏運營資金,這類校報可以從在自媒體平臺創建公眾號著手,如校報可以依托“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等自媒體平臺創建校報自媒體,這樣校報利用平臺渠道面對的受眾群體會大幅度增加;有資金條件的高校可以創建校報APP,讓校報以新媒體客戶端的形式出現,如福建師范大學開發了“校報”APP,在校園及校園周邊推廣,目前該APP的安裝量已達到15萬人次,取得了非常好成績。另外,新媒體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走報網融合之路,能克服傳統紙媒在內容表現形式上只依靠文字和圖片進行表達的單一性,可以借助新媒體技術,將視頻、聲音、圖片等多種形式融為一體,增加內容的豐富性,這有助于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新時代時代,多元化媒體的存在讓校報的發展面臨激烈競爭。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為校報的發展帶來了機遇。校報要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讀者需求和時代特征,從版式、內容、時效性等方面變革傳統的校報模式,走適合新媒體發展的報網融合之路,這樣才能實現校報的可持續傳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