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與五代十國政治疆域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程 凱/云南師范大學
分裂與統一的時期在中國歷史上交替出現,歷史上中國內地的政治局面呈現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趨勢。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區往往是政治與經濟的重心,當中原政權處于強有力的王朝統治之下,其疆域往往形成統一,但每當統一的中原王朝衰弱,中原地區則處于外部入侵與內部分離的壓力之下,原先大一統的王朝則崩潰瓦解,其疆域逐漸被其它的政治力量占據,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然后各分裂的政治權力又相互攻伐兼并,從而又形成新的統一局面。
東晉十六國時期與五代十國時期,皆是中國歷史上兩段分裂的時期,但在大分裂的情況下又有小的不同。東晉十六國時期,原先統一的西晉王朝的北部疆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但南部疆域卻基本上保持著統一。五代十國時期,原先統一的唐王朝的南部疆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但北部疆域卻基本上保持統一。東晉十六國時期與五代十國時期,疆域在南北空間上的分布有著明顯的不同,甚至正好出現相反的分布。
“晉惠不竟,華戎亂起”,西晉末年各分封在外的諸侯王為爭奪皇位,爭相起兵參與皇位的爭奪,兵禍四起,民不聊生,統治階級的矛盾斗爭轉換成了下層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熱。西晉初期的軍事強勝和招撫政策安定了北疆的各民族,各民族“慕義歸化”者眾多,通過對北疆民族的內遷也大大改變了北疆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當西晉的中央權力衰弱時,各內遷的邊疆民族便趁勢而起,占地稱王,縱兵攻伐,在紛亂的時期,北方地區相繼出現了各邊境民族與內地漢族建立的割據政權。司馬氏族趁北方的混亂,南渡長江,建都建康,延續了司馬家族帝位。
東晉偏安一隅,可以視為西晉北部疆域的內縮,是其北部疆域戰略縱深南移至長江淮河流域,西晉的北部疆域則分裂為各邊疆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這些政權大多處于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這些邊境民族所建立政權的疆域往往是東西并列分布,在疆域的空間上,一般從東向西分別占據著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地區、河套平原與關中地區、河西走廊地區。
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地區,相繼出現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趙政權,鮮卑慕容建立的前燕政權,后燕以及后來鮮卑拓跋氏建立的魏政權,這些政權皆以此地區為疆域來進行拓展。當石勒在壽春進攻司馬睿受挫時,其謀士張賓有言:“鄴有三臺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北徙居之,以經營河北,河北既定,天下無處將軍之右者矣”。河北地區既是廣土茂野,割據一方,則可以爭雄天下,無出其右。
關中地區則先后出現匈奴劉淵建立的前趙(漢),氐族苻健建立的前秦,羌族姚萇建立的后秦,關中地區沃野千里,地廣人殷,自秦漢以后就一直是權力聚集的重心,疆域拓展的中心,故在紛亂之下,成為割據政權所占據的疆域,并以此東進西伐,問鼎天下。并且,控制關中地區的割據政權往往跨越黃河控制著河東地區,并且多一此為向東開疆辟土的橋頭堡。
河西走廊地區先后建立了漢族張駿的前涼、氐族呂光的后涼等政權。自漢擊匈奴,斷其右臂后,河西走廊成為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貿易的重要通道,通過來往貿易和發展綠洲經濟,吸收中原來此避難者,逐漸形成割據的實力,另外中原地區戰亂,中央政權往往鞭長莫及,更加難以對河西走廊地區進行控制。河西走廊地區政權的疆域一般很難東越黃河,進入關中,其政權多保守戰略,因此疆域很難有所拓展,皆以被攻伐,滅亡于東來的政權。
亂世之間有兵有地即可割據,為時稍長地亦稍廣,又稱王稱地者一般就稱之為國。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所呈現出來的割據狀況是一種時勢、地理、部族的結合,各政權皆以部族為核心,以地理位置為基礎,洞察時勢,攻城略地,割據一方,從而形成自己的政權。這些政權雖多相互攻伐,在其政權疆域拓展中多以攻伐臨近政權為主要方式,但在其許多政權的北部疆域都“對漢、晉以來北疆地區的傳承和經略,成了與整個北疆地區有著地緣關系的前秦、后趙、前燕、前涼等政權邊疆經略的重要方面”,十六國的各個政權雖多為內遷之邊境民族所建立,但總會與北部邊境之外的同族發生聯系,從而從整體上加強了中原王朝對于北部疆域的聯系與控制。
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對于地方的管控逐漸力不從心,但唐朝還是名義上的中央,“然而,對于財富重地巴蜀、江淮,則嚴密控制,對輸送財富的漕道,則全力保障”,一旦關中有難,朝廷多轉移至巴蜀,通過江淮和巴蜀的財富還能再回到長安。唐末黃巢起義,其流動作戰的方式雖然并不能對唐王朝構成致命的威脅,但起義軍轉戰南北,持續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尤其是起義軍南下,削弱了中央對于南方地區的控制,從而為南方地區割據的興起創造了機會。
原先唐朝的南部疆域相繼出現了九個割據政權,江淮沿海的吳和南唐,四川地區的前蜀和后蜀,浙江沿海的吳越,東南沿海的閩,兩廣沿海的南漢,湘桂地區的楚,江漢地區的南平。北部疆域則相繼成為后梁、后唐、后漢、后晉、后周五個交替的政權的疆域,這五個政權的疆域雖略有盈縮,但總體上保持了唐朝北部疆域的完整性,沒有出現更大的割據紛爭。
南方地區的割據多以唐朝遺留的節度使轄區而成。唐朝所設立的節度使,南少北多,南方的節度使轄區相對較大,因此在割據時有更多疆域可以占據,而不用攻伐近鄰,因此雖然南方出現割據的局面,疆域破碎,但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戰亂還是相對較少,各割據政權也多放棄開疆拓土,實行保境息民的政策,南唐國主在與臣議政時有言:“疆場之虞不警于外庭,則寬刑平政得以施之于統內。男不失秉耒,女無廢機織,如此數年,國必殷足。兵旅訓練,積日而不試,則其氣必倍”,而且相互之間多往來,吳國國主楊行密送還楚國主馬殷胞弟馬賨時有言:“勉為吾合二國之歡,通商賈、易有無以相資”,故南方地區因其戰略方針以靜為主,所以在形成疆域割據后仍能保持一段時間。但當北方中朝,逐漸翦除北方疆域內的分離勢力后,南方割據政權的疆域便又被統一起來。
東晉十六國與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南北出現了不同的割據狀況,可謂是一朝分裂半邊合,人間常有勝敗局。空間地理疆域上所呈現出來的不同,必定有其內在的時間歷史原因。
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消耗了中央的力量,因戰爭多發生在北方地區,而導致西晉政權在北方的削弱,從而形成一種力量的真空,這就給內遷的邊疆民族貴族以趁勢興起,填補力量空缺的機會,但由于各民族本就彼此沒有統一的社會文化,多股力量趁勢而興,中原王朝在北方統治力量轉移到各個少數民族政權,雖然填補了空缺,但造成了混亂,形成了政權的疆域割據。東晉是西晉的延續,對于北方的割據可以視為其北部疆域的內縮,戰略緩沖地帶的縮小,但其處于南方的權力依然可以控制其疆域,雖有內亂,但多能解決,而不至于快速的滅亡。
安史之亂后,唐朝以藩鎮制衡藩鎮的策略,雖然延續了其統治,但并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唐朝的以藩抑藩政策,導致了其中央權力的內在的分散,權力逐漸向下轉移,從而造成地方上權力的增強,藩鎮之間為爭奪更多地方的權力,相互攻伐,無視中央朝廷,藩鎮繼續做大,當黃巢起義徹底打亂了全國的局勢時,唐朝這個較大的“藩鎮”也滅亡了。唐朝滅亡后,北方地區形勢較為復雜,本來就以攻伐為主的各藩鎮的兼并更加白熱化,“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北方地區在這種白熱化的兼并中,逐漸的實現了疆域的統一。南方地區則因各政權休養生息,罷兵休民的戰略而繼續保持著疆域上的分裂。
兩段分裂時期的中國疆域都呈現出以較大王朝轄區為主導的多類型、多層次的現象,說明空間上的疆域反映出權力上的變化與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