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斗秀/安徽新華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作為大學一種教育理念一直備受重視,但對通識教育的理解仍存爭議,目前沒有形成規范性的表述,且概念與內涵處于不斷發展、變化與豐富中。中文“通識教育”一詞由美國的general education概念翻譯而來,吸收了古希臘自由教育思想,是指通過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關注其理性養成,使受教育者具備“擇其善者而識之”的能力,成為人格健全、視野開闊、和諧發展的完整之人,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和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朱鏡人,2014;張運貴,2009)。
我國改革開放后的地方應用型大學可以追溯到“文化大革命”后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創辦的大學分校(張楠,孫曉鯤,2016)。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建立是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化的重要體現,是提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加速器。國外與國內對于地方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基本一致,建立初衷都是服務地方經濟為宗旨,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新式高等院校。目前,我國地方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現在:(1)通識教育建設缺乏系統化(如理念片面化、定位不合適、培養目標職業化、就業為導向等);(2)通識教育課程質量尚需提高(師資、質量監控、內容“知識化”、形式過于網絡化、學分“小甜點”等);(3)校園文化氛圍不強等。
許園,朱鏡人(2015)比較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與我國華中科技大學作為工科類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提出,地方應用型高校在通識教育上不能千篇一律,要理解通識精髓、結合地方經濟、特色開展、獨特設計、校企聯合、“同行導師”、通識與專業融合,培養具有多元發展的高質量學生,為地方經濟發展、城市建設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與人才供給。因此,地方應用型大學通識教育要結合時代對青年的要求,著眼當前實際情況,梳理新的理念與學生人格培養路徑。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召開,習近平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扎實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事業新作為、新內涵,為建設教育強國需要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發展之路,這是我國高等教育重要戰略主題,也推動了當前通識教育的改革。龐海芍,郇秀紅(2016)認為,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與人才培養模式三個層面上進行深入改革與創新。從國家人才培養角度,大學生培養的標準是“德法兼修、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具體表現為要志存高遠、堅定信念,做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修德以正身、勤學練本領,做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投身實踐、服務人民,做有責任有擔當的有為青年。喬東亮等(2017)認為,當代青年,尤其大學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青年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
人格,源于希臘語persona,早期指的是舞臺上演員戴的面具。西南大學黃希庭(1998)認為人格是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從心理健康的層次論來分析,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高層次內容,主要表現為高尚的目標追求,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渴望生活的挑戰,尋求生活的充實與人生意義。因此,健全人格是以正面的態度對待世界、他人與自己,過去、現在與未來,順境與逆境,做一個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和幸福的進取者(黃希庭、鄭涌、李宏翰,2006)。大學生是青年的杰出代表,是未來的脊梁,其人格培養目標應該是健全人格。新時代,大學生人格培養從信念、品質、責任、能力四個方面梳理新時代大學生人格培養目標。筆者總結新時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目標為: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對待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自我意識明確、適應社會、人際關系和諧、心理彈性好,是追求社會夢想與人類幸福的良好社會公民。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的社會公民,強調理性養成(朱鏡人,2014)。人格培養的路徑原則是:貼近學生專業,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實際。具體措施是:設計優秀的通識課程;開發“第二課堂”的實效、實踐與實習教學訓練中注重大學生新時代下自信、自立、自強、自尊與責任心、進取心、適應、挫折等方面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師做好榜樣引領作用,在師資隊伍提升中,討論當前大學生的人格特點,指導大學生人格培養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從教師獲得人格感染;在校園氛圍方面,注重對大學生人格美感的提升,以文化人,以景化人,以管化人,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具體路徑為:
按照哈佛學院通識教育的設置,主要分為人文學科、社會科學以及數學和自然科學三個領域。在人文學科領域,所有課程都被稱為“偉大的文學文本”,目的是讓學生對作品有充分的理解,不僅僅是寫作技巧,人物介紹等。多人文學科作品的理解,能充分去欣賞它,并從文學中獲得能力,這與文學專業教育要區分出來。通識教育的人文學科主要包括文學、哲學、美術。社會科學,可能主要涉及思想、民主制度以及人際關系。科學和數學,主要開設相關導論性的自然科學課程,課程可以涉及到數學、物理、生物的導論性課程。
這種模式,在大多數自然科學領域不如在人文社科領域中效果明顯。所以,導師制要注意設置的領域,盡管導師制是比較花費人力財力的模式,但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一般在大學高年級設置比較好。導師制也一般對于有思想、有成熟價值,關系學習與生活,以及善于提出問題,并進行主動探索的學生非常有效果。 在新時代下當前互聯網微時代,將通識教育的導師制與專業、“第二課堂”、實踐實習、創新創業活動結合效果也較為明顯。
通識教育主要載體還是課程建設,因此首先要形成一個比較科學與規范的課程體系,參考哈佛、耶魯以及中國香港臺灣與大陸通識教育做的比較好的學校,架構豐富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理性養成,提升社會公民素質。其次,要探索線上與線下的學習模式,線上課堂與實體課堂相結合,以及探索課堂的延伸手段,提供學生全方位的學習模式。通識教育的網絡課堂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不僅僅是網絡或智慧課堂,而要增加實體的課堂,尤其是有些課程是必須利用地面課堂進行的,比如美術、音樂、舞蹈等表達性藝術。最后要多讓學生走出學校,體驗社會,體驗生活,利用實習、實踐等活動,極大提供學生在社會成長,即學習及成長,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