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威/中鐵建工集團
馬克思世界歷史從整體上抓住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為我國確立發展定位,并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笆糯蟆敝校袊蚴澜缧剂诉M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國內的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怎樣以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視角分析我國的發展階段以及國際地位,對于實現民族復興意義重大。
在1844年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即可找到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記錄。馬克思認為,“整個世界歷史就是人類勞動中誕生的”。換言之,人類實踐創造了世界歷史,世界歷史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物質性。主張人類是助推世界歷史向前發展的主體、決定力量。這與黑格爾的“唯心論”、“絕對精神”的理論截然不同。而且,在馬克思主義中,勞動實踐是人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是人類主體地位的實現途徑。中國共產黨主張: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應當充分地尊重人民的歷史、社會地位。改革開放的實踐進一步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并非是抽象的定論,而是在人民的勞動創造中不斷發展的。習近平也反復強調:“中華文明由人民創造,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一部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奮斗史”。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力和交往方式之間的辯證運動促進了歷史轉變為世界歷史的過程。在他的意識中,伴隨國際市場的不斷擴大,一切民族、國家的生產與消費活動均會帶有世界屬性。原本單一的民族、國家的生產力會逐漸跨出國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世界歷史的形成進行了分析、歸納,認為這一過程“一切彼此影響的活動范圍在發展中越是擴大,各個民族的最初封閉狀態因不斷優化的生產、交往方式及形成的民族分工消滅得越深,歷史就演變成了世界歷史”。中國在生產力非常低下的條件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而人類社會向共產主義世界歷史轉變,要求以先進的生產力為前提。所以,黨的十三大中指出:從1956年,一直到本世紀中期,中國都將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要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正是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以及人類交往關系的密切,才會沖破古代各民族“自給自足”封閉發展的狀態,并逐漸形成了國際市場。結合馬克思世界歷史的思想,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是黨在新時期把握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傳承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加之,世界格局的動蕩,中國亟待解決“社會主義何去何從”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思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迅速提高,“世界歷史”的發展呼吁國際社會步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新時期中國將逐漸走近國際舞臺中央做出更大貢獻。
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開創了世界歷史,將人類引入了聯合、開放的社會,為社會向更高層次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資本在增值期間,在帶動生產力迅速發展的背后,也引發了各種矛盾,加速了兩極分化,制約了人們的發展。為了實現人類的真正自由、解放,共產主義為徹底打破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消除異化,實現共產主義下的社會大生產提供參考。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具有三種形態,共產主義是最高階段。應當說,中國克服重重困難,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可是,我國的生產力水平相比世界發達國家依然具有較大距離。要求最大化地發揮制度的優越性,并需要走過漫長的發展之路,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營造優良的思想、社會環境。
根據馬克思世界歷史的思想了解到,人類生活的豐富性、全面發展均要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發展是永恒的時代主題。習近平在“7.26”講話中提出:可將中華民族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劃分三個發展階段,即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實踐表明,我國已走過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以后,國際環境依然不夠穩定,然而,我國經濟一直在實現增長,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處于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重要轉折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兩步走”戰略,是對怎樣實現“強起來”進行的有力回答。我國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度,向高質量發展過渡,致力于解決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一直貫穿于馬克思世界歷史的思想理論,體現我黨實現“中國夢”的信念與決心。
馬克思指出:世界歷史為共產主義的誕生打下了物質、階級基礎,并提供了社會條件,資本主義必將走向共產主義。同時,無產階級是助推社會進步的主體,擔負解放全人類,構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使命。習近平也經常要求共產黨人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即共產主義理想的實現。2008年以來,全球爆發了金融危機,西方世界的經濟一度處于這場危機的陰影。英國開始加強馬克思義理論的研究,并進行了許多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報道。其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理論發人深省。同時,世界對中國在發展中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優勢日漸突顯,尤其十八大以來,在低迷的經濟形勢下,我國充分地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了更好地引領社會向前發展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認為,每個人的解放程度和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程度成正比。他把人的發展劃分三個階段,即以“族群”為本位、“個體”本位、“類”本位等階段。三者之間是遞進關系。從中看出,人的全面、自由地發展,一定要以物質生產與再生產為前提。黨的“十九大”中,新時期中國的主要矛盾從“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的向往”過渡,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表明了中國己步入產能過剩的時代。意味著人們還會對人權的實現擁有新的期許。整體上,東西部差距、城鄉差距仍舊很大,局限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環境問題等面臨巨大的挑戰。而我國目前的社會矛盾既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發展的必然。
馬克思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基礎,就是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生產下生產向全世界的開擴,資本為了爭求更多的利潤,不斷將產出剩余價值投入新的生產領域及市場……形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分工體系。在世界歷史發展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手段,掠奪財富、殖民擴張……進而演化為霸權主義秩序。然而,霸權主義終究被世界歷史拋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全球合作向更加寬廣、深入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期待一個新的治理理念以及公平的國際秩序,以解決人類共同的挑戰。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習近平關于治國理政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論,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這是中國在新時期歷史方位下,在綜合國力、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下,對擔負世界責任的新認識,并提出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總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將其作為改革發展、經濟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平與發展、科學發展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經歷重要階段的反映。黨在各階段的奮斗目標,自覺地將人民的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