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哈佛大學共同發起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常常向嬰兒重復詞語將有利于他日后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研究人員對7個月左右的嬰兒進行了語言理解測試,并在被試2歲時再次測試其詞匯量。他們發現,擁有較強語言能力的幼兒在嬰兒期常常接受父母“磨耳朵”,即父母常常向他們重復一些詞語。這些幼兒的語感和語言理解力也比同齡人要強。
研究人員稱,父母對于子女日后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嬰兒期堅持給寶寶磨耳朵,日后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哦!

童年時期幫助父母照看弟弟妹妹的女性,結婚生子后反而成不了好媽媽。近日密歇根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過早承擔照看弟妹責任的女性,受幼年錯誤育兒觀念及行為的影響,日后對于寶寶的反應不敏感,有可能無法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74名來自4個美國不同城市的低收入家庭的孕婦進行了成長環境的調查,并對其生產后18個月的育兒行為進行觀察。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母親對于嬰兒需求和興趣的反饋不夠積極,并且不會花費時間與嬰兒互動滿足嬰兒探索及獨立發展的需要。
對于這些女性,社會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產前向她們普及正確的育兒知識,以便做父母后能夠有正確的方法指導他們的育兒行為。

視覺功能在嬰兒出生后就開始逐漸發育并隨著年齡增長發育成熟。但是大腦中視覺中樞的發育過程卻苦于沒有對嬰兒早期視覺發育之初的研究及測試數據,一直以來研究都不完整。一項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雜志上的研究向人類揭開了生命最初始階段視覺發育的真相。
比薩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記錄了大腦在7周時在清醒及睡眠階段的活動圖像。他們發現,大腦運動處理相關區域對于人類活動作出的反應在7周時和在成年時相似。這表明,人類大腦視覺中樞在7周大時已經發育成熟。
閱讀在現代社會成為難以培養的好習慣,而閱讀習慣的培養更有賴于良好的閱讀氛圍。斯塔萬格大學挪威閱讀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家庭閱讀氛圍對于其上學后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系。
小學一年級兒童(約6歲)的閱讀能力呈現出很大差別。有的能夠獨立閱讀,有些卻無法拼讀單詞。因此,在學步期及學齡前階段家庭為兒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有助于上學后迅速適應學習環境,理解教學指令,消化教學內容。
所以閱讀習慣要從小培養,而且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