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麗潔



【摘 要】說起舞劇《牡丹亭》,自它第一次首演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但它的成功仍然是一件里程碑意義的事情,為中國的舞劇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成功的意義及價值仍然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筆者認為《牡丹亭》的巨大成功源于其嚴密的舞劇結構;道具的靈活運用;巧妙的時空轉換;準確的角色塑造;恰當而新穎的動作語言等幾個方面。本文著重從前三個方面對民族舞劇《牡丹亭》進行深入剖析,再論民族舞劇《牡丹亭》。
【關鍵詞】舞劇結構;時空轉換;道具的運用;愛情故事
中圖分類號:J827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9-0009-0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1]。湯顯祖的一首詞完美地詮釋了“至情說”,也道盡了“愛情”這個人類永恒的主題。
對于承載著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出代表作《牡丹亭》,詮釋了“儒家”——封建腐朽的思想、“道家”——浪漫主義的風格、“佛家”——身死又還魂的傳說,三家學說的思想理念。民族舞劇《牡丹亭》依據明代著作《牡丹亭還魂記》,在昆曲《牡丹亭》的基礎上以戲劇形式展開,通過塑造一系列生動而鮮明的藝術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大型民族舞劇《牡丹亭》。陳旭光在《藝術的意蘊》中說:“藝術都始終凝結著時代文明、人類智慧和人性深度的最新成果,形象地記載并深化了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2]。民族舞劇《牡丹亭》就是這樣一部凝結著時代文明和人類智慧的優秀舞劇。
舞劇《牡丹亭》依托原著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以及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人類永恒的話題和封建儒家思想禁錮下的愛情故事為依托,選取了一序四幕適合舞蹈這一藝術種類的表現形式,在完美呈現原著《牡丹亭》的主題思想外,力求達到舞蹈藝術與人類情感的共鳴。
一、舞劇的整體結構
序——舞劇的引子。大幕緩緩升起,粉紅色的桃樹、繁茂清脆的柳枝,營造出滿園春色,春意盎然的場景。歡快、俏皮且帶有節奏感的音樂響起,幾個孩童撲蝶嬉戲,營造出活潑、輕松的自然環境。在序中,編導將男女主人公柳夢梅和杜麗娘(翩翩少年、書生意氣和端莊美麗、青澀可人)的鮮明人物形象和準確的主題動作以及兩者在舞劇中的主題音樂一一交代清楚。在序的結尾,以桃樹為分割線,柳夢梅和杜麗娘分別站在桃樹的左右兩側,沒有任何道具和其他舞蹈演員的烘托,再一次鮮明地交代了舞劇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角色,隱約預示著兩人即將產生微妙的關系。短短5分鐘的序幕,為后續兩人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做了充足的鋪墊。
第一幕:《閨塾·驚夢》——舞劇的開端部。第一幕,通過場景1——書房閨趣;場景2——庭院入夢 ;場景3——夢醒悵然,三個部分準確地描寫了杜麗娘嫻靜端莊、亭亭玉立、頑皮羞澀、聰慧可人的性格形象特點,展現了以“杜麗娘”為典型形象的古代大戶女子的端莊秀麗、溫文爾雅的特點,并清晰地將事情發展的主要開端部分,通過麗娘入夢——柳夢相愛——夢醒悵然三個部分交代清楚。既是兩人愛情故事的開端,也是舞劇繼續向下發展的關鍵鋪墊。三位女編導(應志琪、呂玲、吳凝)將其詮釋地準確無誤,既無情感宣泄不到位,又無渲染過度、用力過猛之嫌疑,鋪墊得恰到好處。
第二幕:《寫真·離魂》——舞劇的展開部。舞劇《牡丹亭》是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依托展開的,因此在兩人愛情故事的主線邏輯上,要梳理得張本繼末、清晰可見;在情感層次方面,要循序漸進、層層推進,不斷打動觀眾,與觀眾形成情感上的共鳴,都是尤為重要的。因此,編導通過場景1——杜俯驚慌、麗娘病重;場景2——肝腸寸斷、入骨相思;場景3——舐犢情深、離魂出竅;場景4——陰間相會、情比金堅四個部分,進一步將杜麗娘和柳夢梅情深似海的愛情故事展開,深入到觀者內心最深層次的情感地帶,為后續麗娘說服判官、“由陰反陽”的離奇事件埋下深深的種子和可能性。
第三幕:《魂游冥誓》——舞劇的高潮部。第三幕通過場景1——柳郎,集市偶遇麗娘寫真;場景2——麗娘,魂游集市;場景3——杜柳,魂夢再冥誓,繼續將兩人的感情升華直至高潮。在第三幕中,麗娘的游魂在集市中與柳夢梅相遇,但由于陰陽相隔柳郎并未看見麗娘,縱使麗娘不斷呼喚著自己的愛人,柳夢梅始終無動于衷,在陰間的麗娘心急如焚,更表現了麗娘對柳夢梅深深的愛。在這一幕中,編導運用了電影鏡頭的定格和蒙太奇的手法,使得在同一舞臺空間中呈現了陰陽兩個不同時空,通過陰陽時空中兩人愛情的再現,繼續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升華,讓觀眾為之焦急、同情、感動和震撼。
第四幕:《瞑判·回生》——舞劇的結局。場景1——痛苦訴說、冥府宣判;場景2——荊棘尋杜、返還人間;場景3——喜結連理、再續情緣。麗娘通過與陰曹地府的奮力抗爭,再次引起了舞劇的高潮,直至杜麗娘置身撲入18層地獄,以顯現她為愛至死不渝的決心和勇氣以及那鐵一般地與柳夢梅的堅固情感。最終,杜麗娘終于返還人間,與柳夢梅喜結連理。人鬼之戀穿越時空、人間、地獄,始終讓人感受到在虛實和陰陽兩條線下靈魂的交融,麗娘終于說服判官重回人間。在重返后的雙人舞中,男主角用各種高難度的托舉使麗娘的肢體動作一直保持在三度空間,將兩人的愛刻畫得更加深刻,而后又擊掌為示,再次許下雙方愛的誓言。
由于舞蹈拙于敘事,長于抒情的特點,在舞劇結構中編導設置了一條故事發展的脈絡暗線,其中每一幕又暗含一個小的發展脈絡。除內在的故事脈絡結構外,在舞劇的視覺呈現上用動與靜的強烈對比手法,使得舞劇無論在故事結構和承載形式上都清晰明了、層層遞進、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二、道具巧妙運用
(一)道具的運用——“門”虛實結合的空間形式
在第二幕中,由幾扇門拼接而成的似門、似墻,又似屏風的道具矗立在舞臺中間,將舞臺分割成了兩個虛實的空間。在門墻內,伴隨著急促的音樂,編導用舞蹈演員左右來回急促穿梭的動勢以表現麗娘病重,杜府上上下下匆忙急成一片的混亂焦急的場景。門墻外,不斷有杜母為麗娘廣招賢婿、抓藥小哥馬不停蹄為麗娘抓藥、郎中不斷從屋內無奈走出與杜父杜母議事的幾個場景。當幾扇門全部打開,編導利用舞蹈演員從一扇門急促穿梭到另一扇的平行空間的運動,再現了麗娘病重的繁忙場景。同時另外幾扇門內仆人在為麗娘煎藥,編導巧妙地將幾個時空的場景,同時展現在舞臺中。在第二幕中,既無復雜的高難度的動作,也無鋪滿舞臺的調度和隊形,而是巧妙地運用這一道具,將麗娘病重、家人十萬火急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還通過麗娘從屋內走出,看到杜母為其招婿而病得更加嚴重,從側面深化了麗娘的人物形象和對柳夢梅堅定不移、感人至深的愛情。所有的內容在3分鐘全部呈現出來,表現了編導超強的把控能力。
(二)道具的運用——“荷花”愛情的載體
在舞劇《牡丹亭》中,還值得一提的是“荷花”的運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代表了圣潔、高尚,象征了兩人純潔的愛情。劇中將荷花分為了荷花池、荷花愛巢以及由荷花池臆想出來的荷花仙子和荷花精靈。“荷花巢”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相愛和明誓的地方,在荷花巢上杜麗娘和夢梅展開了一段濃情肆意、纏綿至深、你濃我濃的雙人舞,并在荷花榻上雙膝跪地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明誓”。其次是荷花池,第一次運用是荷花池臆想出來的荷花仙子們,在第一幕杜麗娘的夢境中,起著烘托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既制造渲染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又是兩人愛情的載體。第二次運用是麗娘把自己的畫卷放到荷花上讓其隨風飄走,起到了一個承載道具的作用。在此劇中“荷花”既突出了主題、又有意境美,既給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提供了一個載體,又從側面烘托了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一物多用。
(三)道具的運用——“嫁衣”烘托主題
舞劇的最后一幕,編導運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將一個巨大的紅色嫁衣同時穿在杜麗娘和柳夢梅的身上,巨大的紅袍覆蓋整個舞臺,杜麗娘和柳夢梅相互依偎緩緩向前,同時布景后方的牡丹越開越多、花團錦簇,紅袍上鮮艷的牡丹花與其交相輝映。這一手法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感情推到極致,同時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寓意兩人喜結連理,共浴愛河,也給這一段“至情至愛、感人肺腑”的超越人鬼之戀的愛情故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三、時空的轉換
編導應志琪曾說,夢境的轉換(即時空的轉換)為舞劇提供了可舞性,在舞劇《牡丹亭》中準確巧妙而毫無縫隙的時空轉換使得舞劇更加流暢自如。
(一)夢境的營造和切換。第一次夢境的切換,麗娘夢中與柳夢梅相遇,編導運用了荷花仙子和精靈為媒介和依托;第二次夢境的切換,編導運用麗娘的畫卷為媒介,麗娘從畫卷中走出,在柳夢梅的夢中相遇。兩次夢境的營造,包含荷花仙子和精靈的群舞、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雙人舞等為舞劇提供了更多的可舞性,同時加深了杜麗娘和柳夢梅之間的愛情。
(二)陰陽間的切換。不同時空在同一空間中的運用,第一次是麗娘病危,魂魄飄走。編導起初用了黑白無常兩人從舞臺左側上空飄出,然后用威壓將麗娘的魂魄調走。第二次,麗娘在集市中看到柳夢梅,麗娘想去呼喊柳夢梅,但柳夢梅始終聽不見,麗娘空氣似的表現。第三次是在陰曹地府時,麗娘在半上空的二層平臺上,柳夢梅在舞臺上尋找麗娘,同時營造了兩個時空。第四次,舞臺的最后一道曙光射進來,麗娘朝曙光走去。多次巧妙的時空處理,既深化了主題,又增加了舞劇的藝術感染力和張力。
舞劇《牡丹亭》運用了“大俗大雅、大開大合、大悲大喜”的藝術手段,在尊重歷史、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全新闡述了一個悠久而古老的歷史故事。
四、結語
民族舞劇《牡丹亭》在對原著的解析上,提煉出一序四幕,形成了嚴密的舞劇結構,為人物角色的塑造,情節的開展都提供了堅實的框架基礎。在舞蹈語匯方面,除保留昆曲的經典身法外,融合了古典舞、芭蕾舞、現代舞和街舞等元素,并重新組合、雜糅,給觀眾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審美樣式,加之道具的巧妙運用以及時空的轉換等,奠定了舞劇《牡丹亭》的成功。它的成功對十年后的今天仍有著不可磨滅的奠基者的意義,也促進了今天舞劇事業百花齊放的盛況。最后,正如編導應志琪所說:“至情故事,浪漫演繹;古典意蘊,現代手法;奇幻色彩,多維呈現;如詩如畫,美輪美奐。”舞劇《牡丹亭》正是這樣演繹了動人的浪漫愛情故事,成為中國舞劇史上里程碑式的藝術精品。
參考文獻:
[1]湯顯祖,《牡丹亭》,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
[2]陳旭光.藝術的意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200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