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俊岺/四川師范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社會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類的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學生需要在有效的學校時間內掌握一生中需要的一切知識,這是不可能的。信息技術高速的增長使終身學習成為必然,由此生發的學習化社會的理想要求從學校走出的學生應是終身型的學習者。在這個大背景下,2001年由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初審通過的初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就不適合當代社會培養人的要求,因此在2017年,教育部重新編寫初二上冊的語文教材,將現代教育理論和終身教育與學習的思想融合在新教材中。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系統反應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它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國際社會大力提倡終身學習與終身教育,我國學術界紛紛對此進行研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思想在新版本的教材中體現得淋漓精致。基于此,本文也主要從終身學習的角度對初二語文上冊新舊版本進行比較,再深入探討產生變化的原因。
“終身學習”這一概念是在 197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十九次全體會議上正式提出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成人教育發展的報告》,在報告對“終身學習”表述為“一方面終身學習致力于現有的教育體系,又是致力于用成年男女都能決定他們自己的教育的方式來發展它的潛力的一個全面的計劃”學術界有大量的學者對“終身學習”進行研究,其中不乏對終身學習的含義下定義的。《辭海》將“終身學習”表述為“開發和運用人一生所需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高志敏認為“終身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個社會人自主性的具體表現,并認為終身學習無處不在,任何一切可以被利用的教育設施及教育資源都應包括在內;而目前關于“終身學習”內涵在國際學術界較為完善、相對全面的界定是由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1994 年于意大利羅馬召開)提出的,會議將其定義為“終身學習是通過一個不斷的支撐過程來發揮人類的潛能,它激勵并使人們有權利去獲得他們終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務、任何情況和任何環境中都有信心、有創造性且能夠愉快地應用它們”。綜合上述對終身學習的理解,筆者綜合眾多學者、專家的相關研究,傾向于對終身學習作如下理解:終身學習是一個大范圍概念,它是指學習對象的主體性,學習內容的多樣性,學習時間的靈活性,學習產生的廣闊性。
新舊版本之間有諸多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舊版本和新版本一樣總共都有六個單元,舊版本的單元主題側重文章內容,而新版本的單元主題側重文章的體裁。舊版本的六個單元的主題分別是:戰爭、愛、建筑園林與名勝古跡、科學、文言文、自然山水。每個單元之間很有銜接性,也很注重從多方面向學生展現知識,但舊版本的單元主題的側重點在于內容,即這個單元的所有文章都是圍繞一個主題講的,比如:第一個單元的所有文章都是圍繞“戰爭”來講述;第二個單元的所有文章都是圍繞“愛”講述;第三單元在圍繞“建筑園林、名勝古跡”講述等,對每個單元的文章體裁沒有進行歸類。而新版本的六個單元的主題分別是:新聞、回憶性散文和傳記、詩文、散文、說明文、文言文。不難看出,新版本對單元主題的歸類側重于文章的體裁,這樣的改編是有合理的。
新版本教材在單元主題上側重文章的體裁,有利于學生系統性的把握閱讀,這相當于是一個方法論,而終身學習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掌握方法論。掌握方法論以后,學習知識就成系統,有條理性,學習效率也會相應地提高。學生先理解幾種文章體裁的特點和用法,然后再去閱讀文章,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得心應手。
舊版本教材課后的練習題包括兩個部分:研討與練習、讀一讀,寫一寫;新版本教材課后的練習題包括三個部分:思考探究、積累拓展、讀讀寫寫。其實,通過比較不難發現,舊版本教材課后練習題中的研討與練習這一部分和新版本教材中的思想探究這部分有一定的相似性,但還是可以明顯感覺到新版本教材的難度更高,對學生的要求更嚴格,致力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分析能力。例如:《白楊禮贊》一文中,其課后練習題中思考探究部分的習題是這樣設計的:(1)文章開篇入題,用一大段文字描寫高原景象,作者描寫了怎樣的高原景象?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這樣的練習題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變化較大的就是新版本教材中多增加了積累拓展這一部分。最關鍵的也是這一部分。
新版教材里面的所有課文的課后練習題都有這部分,此部分問題的材料都是課外的,具有開放性,需要學生們運用課文中學到的閱讀與寫作技巧來完成。這對提高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很有幫助,而自主學習能力又是終身學習的要求之一,因此,這又為培養學生們的終身學習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
不難發現,不論是新版本還是舊版本,每個單元都有一個結構。舊版本教材每個單元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兩大部分,但閱讀是其主要板塊,寫作的分量很小。閱讀就是我們所學的課文,另一個部分雖然也提到了寫作、綜合性,內容都是開展主題班會、在一些場所作調查之類的,題目太大,實際操作性不強,并且每個單元僅僅用了少之又少的話語對寫作進行講述,份量不夠,并沒有結合本單元的閱讀課文講如何寫作同種體裁的文章,對學生提高實際的寫作能力幫助不大,更不要說發展學生的終身學習理念了;而新版本教材每個單元分為三到四個部分,閱讀、寫作兩大板塊占主要部分。閱讀也是學生所學的課文,而寫作就很有特點。寫作是在閱讀的基礎上講解的,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學生先學習相關體裁的課文,對這一體裁有一個基礎性的認識,然后再結合寫作,具體實踐。例如新版本教材的第二單元。閱讀的體裁是散文,因此在寫作上就要求語言要連貫,內容包括以下:
1、連貫是什么——舉例
2、如何做到語言的連貫——舉例
3、寫作實踐:
a、下面給出一段不連貫的文字,試著根據提示重寫;
b、以《節日》為題,寫一篇散文。不少于500字。
可以看出,新版本教材更注重學以致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注重教學生方法的使用。這正是終身學習所需要的,知識是無限的,學不完的,只有學會學習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新版本教材的單元結構設置更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育部在2017年對初二上冊語文舊版本教材進行改編是有原因的,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
社會作為一個母系統而言,教育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們之間相互影響著,誰也離不開誰,教育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相反,社會也會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一些要求。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標志就是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相應地,社會對教育培養人才的規格提出了要求,即要培養具有獨立自主的個性,具有問題意識,會思考,會解決問題的人,這種人的培養只能從中小學的時候抓起,讓學生們養成一個好習慣。
新時代的學生必須滿足其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樣的學生才能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的重任,才能實現個人自身的價值。2017年教育部對初二語文上冊教材進行改編,正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構建學習型社會,要求形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學習態度、學習意識是關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普通教育必須使學生在此階段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而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工具就是教材,因此需要教材里面有滿足學生向此方面發展的內容。說到底,義務階段的學習可以為構建學習型社會打下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