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夫/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在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但繼承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時還具有中國傳統(tǒng)儒家政治哲學的特點,其主要體現(xiàn)在儒家為政觀方面。本文以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試進行初步探討。
儒者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儒家思想中“為政”的中心思想是“公”,也就是為政以公,實行“仁政”,而不能有私心。《論語》為政篇中,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也就是說,為政以公,要把正直有才能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上,人民就服從了,反之則不服從。為什么要把正直有才華的人放到正確的位置人,人民就服從了。主要是這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中的“公”。那些正直有才華的人,剛正不阿,一心為公,獲得了社會的認可,理應有合適的位置,如果相反則反映出不公。孔子的這種為政以公的思想得到了孟子的繼承,孟子在為政以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出“為政以仁”,提出了“仁政觀”。仁者,愛人也。要愛人就要公平對待人民,以公心來為人民服務。愛人,就要實行仁政,而不能實行暴政。孟子在《孟子·離婁上》說:“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換句話說也就是,要給人們他們想要的,而不是把他們不想要的強加給他們,這樣就會得到民心,人們就會像水往下流一樣歸順實行仁政的君主,要做到這些必須以為政以公為前提。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管子講:“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也就是說為政者應當順應民心,而不能逆民心。為政者更應當知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六韜》)。為政以民是中國古代就有的重要思想。儒家把這種思想視為“圭臬”,是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而君與民之間通過“政”聯(lián)系起來。就儒家思想而言,作為君為政時應當以“民”為中心。在這一點上孟子看到了當時諸侯國實行的“霸道政治”的缺點,能得到天下,卻難以守住天下。為了解決守天下的問題,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貴君輕”的觀點,這是孟子仁政學說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觀點,并被后世的儒者所繼承。為政以民就不能有貪污受賄。做到“公忠為國”而不是“一心為私”。“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部正?”(《孔子家語》)。孔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起到表率的作用,引領社會的發(fā)展。正所謂“官長修身正己得以正官吏,官吏修身正己得以正百姓,于是天下治也”。可見,要做到為政以民就要保持一顆公心。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中從下列幾個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的為政觀。
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也是儒者的理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就是說人民的需求也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體現(xiàn)了儒家為政觀中的為政以民的觀點。儒家為政觀中也十分強調(diào)以人民為中心。儒家的為政觀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觀。在天下觀下,執(zhí)政者應當重視人民,特別是人民需求。孟子講“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心向被決定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長治久安。桀紂之所以失去天下,就是因為桀紂忽視了人民的基本要求——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而習近平總書記的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觀點,不但能夠獲得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而且能夠使得社會和諧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儒家為政觀中的“為政以民”的基本思想。
孟子在《孟子·盡心下》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中的民指的是什么人哪?筆者認為應當是社會普通大眾。孟子處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當時沒有“人民”這種政治學的概念。在孟子思想中,普通百姓的地位高于社稷也高于君王。孟子的這句話可以說對民、社稷、君王的一種新的界定。在孟子那個時代,君主作為統(tǒng)治者,享有最高地位,而君主是天下的擁有者,作為社會最底層的人,理所當然社會地位最低。但孟子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是在新時代下,對人民地位的新論斷,充分體現(xiàn)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也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歷史發(fā)展中,人民群眾有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jīng)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有深刻意義的論斷充分表明,我們黨和國家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終把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利益的情懷。這種思想不但發(fā)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一些一系列重要思想,而且也拓展儒家思想的內(nèi)涵。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使我們充分認識到,不管是在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我們都要始終把人民、人民的利益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努力為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儒家思想并不是僅僅只注重個人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者的追求。對于儒者來講,治國、平天下最終達到的目的并非個人稱王稱霸。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是實現(xiàn)人民的共同富裕。另外,富裕和經(jīng)濟利益相關,在義利觀方面,孔子的主張是“重義而不輕利”。而“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也就意味著,要使人民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才能達到安居樂業(yè)的目的。清初著名儒學家顏元認為:“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我國古代物資貧乏,所以,儒家要求個人必須明確的義利觀,這樣才能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從而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當代中國與古代中國不同。儒家追求共同富裕,我們黨也追求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他還強調(diào),“我們追求的發(fā)展是造福人民的發(fā)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為了實現(xiàn)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任浙江省委書記的時就要求浙江的干部真正了解廣大人民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有什么困難需要解決、主動地急民之急、辦民之所想、解民之憂。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定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是成長在中國的思想具有豐富的傳統(tǒng)思想特色,特別是儒家思想方面。可以說,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儒家思想特色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性、科學性、發(fā)展性。有助于在貫徹該思想過程中真正做到“走在前列,干在實處”。
在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中,習近平指出要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同時指出,在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黨面臨的“趕快”遠未結束。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性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精辟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為政觀中的“為政以民”的思想。時代在發(fā)展,歷史在進步。思想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但是,它的發(fā)展趨勢并不局限于一般傳統(tǒng)哲學的演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儒家思想,特別是儒家政治哲學思想中儒家為政觀發(fā)展的新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