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手工藝是我國農耕時代的產物。隨著工業革命以及現代化進程的發展,傳統手工藝受到巨大的沖擊,甚至瀕臨消失。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的振興,傳統手工藝開始得到恢復和發展,它通過生活方式保留的文化形態和造物技藝中蘊含的美學思想和生活智慧,對當代藝術設計產生重大影響。
工業革命給傳統手工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尤其是在經濟形式、生產方式、技術進步等方面。但卻忽略了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和造物智慧。羅伯特·盧卡斯說:“一旦人類思考經濟增長問題,就很難再思考其他問題”。工業時代出現了大量消解地域和文化特色,強調功能主義的產品。人的生活也被逐漸“工業化”。面對這樣的局面,傳統手工藝開始回歸和復興。
前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設計師威廉.莫里斯發起的工藝美術運動。這是對大工業機械千篇一律的設計改良運動,同時也是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對工業化的反思。目的是重建手工藝的價值,改變當時藝術家與手工藝者相分離、設計與制作相分離的狀態。但其逃避和否定工業化與機械生產,企圖復興中世紀哥特時期的藝術是他的缺點,也導致了這場運動的失敗。但它依舊是設計史上是較為重要的運動之一。
日本傳統工藝保護工作做得非常有成效,它把傳統工藝定位為國家的象征,以“傳產法”為依據,以“政府和地方機構支援”為主導,以“傳統工藝品產業振興協會”為聯動機構,共同展開對傳統工藝產業的支援與扶持。同時開辦民藝館和民藝雜志。使日本民間工藝有了很大的恢復,產生了一批兼具技藝與藝術造詣的工藝名家。70年代末的造村運動,又使逐漸衰敗的農村經濟得到恢復。日本的民藝運動對全世界范圍的傳統工藝振興起到了借鑒和引領的作用。
后工業時代的中國傳統手工藝振興是依托多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淀,2017年出臺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明確了傳統手工藝的概念意義、要求和任務。與之前的“非遺保護”“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政策和保護措施形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了文化遺產的保護。強調要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讓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提升傳承和再創造的能力。后工業時代手工藝的振興與之前的復興不同之處在于:將傳統手工藝作為工業文明的有力補充。強調互生共利的重要性。與生活、與產業互動。
中國最早的手工藝技術典籍《考工記》中說道:“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其中,工巧是手工藝的重要原則之一,它突出人在造物中所起到的作用。前三者強調的是自然客觀,而工巧強調人為的主體因素。很多人認為工巧就是高超的手工技藝,實際上,工巧除了是對技藝的肯定與贊美之外,其背后蘊含著更為豐富的造物智慧和思想。當看過工藝大師的精湛之作,內心的感受是難以言喻的,它集精湛、巧思、天成、智慧與頓悟于一身。在這里我們用現代人的思維將工巧理解為:巧技、巧藝、巧思和巧法。
技藝是傳統手工藝的核心,是能把某種設想轉化為實體的手藝。是一種經驗。這種技藝是傳統工藝人經過世世代代總結和累積出來的,最終能到達“巧”的境界。前面我們提到的重道輕器,其實在《易·系辭》里,道器是平衡依存的關系。技以載道,技藝是精神的物化和外在。在中國民間的造物觀念中,更是道器并舉,甚至是實用大于精神。
判斷一個手工藝品巧與不巧,不僅只看起技術性,其中也包含了對物的技藝、造型和裝飾等審美范疇的評判。“工”不僅指技術,更指與藝術有關的技藝。從古至今,技與藝從來都是難以絕對分開的。
思為構思、想法。春秋時期工匠鼻祖魯班,被兩邊長著鋒利的齒形葉子劃破手指得到了啟發,發明了鋸。古人模仿鳥類的筑巢為室、模仿魚類的木槳仿鰭。這些都是古代典型的“制器尚象”的造物方法,亦是今天的仿生學。制器尚象”反映出中國匠人的巧思,善于觀察身邊的“物象”以獲得啟示,并在大腦中構想出物的“圖象”,最終制作出符合勞作人民實用的巧器。這一系列造物過程中的思慮和謀劃雖然有出自長期勞作的經驗,更多的是手工藝者智慧的善思、巧思。
法的原意是秩序與準則,“工”建立在法度基礎之上。古代造物強調要師從自然,從自然中找尋方法和靈感。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就是工匠們造物時魯翹楚了解材料的形狀、性能,根據這些性狀,再加以安排營造。除了以自然為法之外,傳統手工藝還有一種標準與準則,就是適應性準則。造物的最終用途是為人所用,民用有民用的法度,要功能性強,追求內容與形式、功能與裝飾統一的渾然天成式的工巧性。官用有官用的法度,除了功能實用性之外,官用更多為單純滿足視覺快感的過度工巧。這是工匠們在長期的造物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秩序與準則。
后工業化的今天,全球經濟化轉型,人們將目光瞄準了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創造業。文創產業和產品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文創的首要特征是文化,內涵核心是創意和產品。強調人文屬性的重要性,適應生活的創新性和功能性,這也正是傳統手工藝要找尋的出路。當代的文創產品如何體現人文屬性?如何凸顯民族性和區域性?何如在文化和創意間找到平衡?在重拾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下中國,這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而傳統工藝精神以及造物的智慧與方法顯然給了我們啟示。
中華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數的美器,美器造就了我們由內而外的雅致生活。歷史滋養侵潤了我們的審美意識,樹立了我們的文化自信。傳統造物的工巧意識是一種東方的設計思維,它在當代文創設計中演繹出新的解讀。工巧背后的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被當代解讀為“工匠精神”, 這種精神是滲透在血脈中的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傳。中國的制造業,不缺少資源和技術,缺少的卻是傳承百年的造物精神。即本真、匠心與智慧精神。這也是我們找尋的人文屬性和民族特征。
工巧的技術性,在古代曾因受重道輕器的觀念影響發展緩慢,今天手工藝的振興一方面讓手藝人真正的技巧得到恢復性保護,另一方面促使“技”逐漸走向科學。“科”與“技”、“技”與“藝”的結合是當代文創產品創新創意的靈感之源。
巧思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更接近創意,是一種創新的思維意識。但在文創產品中,巧思是依托在文化習俗和民族傳統之上的。近年來,文博熱成為一種現象,同時也掀起來文創產品、文化消費的熱潮。陜博的萄花鳥紋銀香囊再現了唐代同心圓平衡環的工藝絕活。蘇博用國家級非遺緙絲織造技藝打造現代團扇,上博推出的睡眠眼罩竟然寫著宋徽宗的書法“晝眠夕寐”。這樣的巧思創意不但讓文物活起來,同時也穿越般讓觀眾與歷史親密接觸。用傳統工藝的魅力喚醒當代人的審美意識。
巧法在當代設計中是方法和原則,今天的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字產品眼花繚亂,多感官交互設計挑戰我們的體驗。我們已經迷失在古人所說的“奇技淫巧”之中。幸好傳統手工藝的回歸讓我們重拾造物的根本,從設計的源流來反思。制造那些滿足日常、關乎民生、講求功能,卻始終保持人文情懷的溫潤之物才是我們當代設計要遵循的原則與法度。
我國文創產業的興起雖然不長,但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沖擊和思維挑戰。而此時,傳統工藝回歸當代人的視野,引發我們重新審視這些“過去維度”的工藝方式是如何創造出歷史上浩若星辰、美輪美奐的文物寶藏。傳統工藝思想、工巧意識對當代文化產品的設計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一是建立起基于傳統文化的人文屬性,凸顯文化身份與民族自信。二是通過對工巧意識的創新性解讀,從巧技、巧思、巧法等方面給當代文創產品設計以啟示,探索出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適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