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社會層面考慮文化工作,社會各個部門對社會文化發展的組織﹑推動和引導都有著影響。群眾文化工作是我國大文化圈文化構成的一部分,但是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形式,他們更具多樣性。群眾文化工作的內容日益與其他社會文化交織雜糅。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不易被準確定義,群眾文化這一概念作為中國提出的特色文化理念與社會大群體中產生的文化應當作出一個比較和區分。在這里,我們選取大眾文化與群眾文化作為比較,通過二者的區分能更好的詮釋群眾文化工作的方向和意義。
關鍵詞:藝術管理;群眾文化;大眾文化
談到大眾文化和群眾文化,很多人都有著模糊的概念。對群眾文化工作者而言也沒有對二者有過仔細的認識和區分。大眾文化的發展與群眾文化的發展隨著社會資訊量的增大時,交織領域愈來愈多,但是他們所涵蓋的內容和對象又有所區別。實質上兩種文化圈的對象和文化發展的目的也不相同。如何更好的將群眾文化工作做的更有社會時效,從藝術管理角度看,找到二者的關聯點才能能更好發揮群眾文化自身的影響。
大眾文化與群眾文化二者那個一個圈度更大,哪一個對群眾的影響力更大,我們能否區分出大眾文化與群眾文化的異同?在不同的文化圈度范圍內大眾文化對群眾文化有無可借鑒的領域?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群眾文化、大眾文化
1.群眾文化
從哲學層面解釋文化,它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群眾文化是社會大文化的一部分,他所指的是指人們在工作之外,自我參與、組織、開發的社會性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群眾文化就已成為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作為一種綜合性文化形式,通過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達到群眾文化傳播的目的。當前,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是與社會公益性文化力量一起更好地滿足人民群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從群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的目的看來,他們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
2.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叛》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區、一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主要指興起于當代都市的,以現代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它是在市場經濟下推動催生而出的,他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傳播,由制作者根據大眾的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在形式上多采取時尚化的運作方式。大眾文化的所產生的社會文化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的基礎是由當前社會的消費模式所帶來的文化觀念。
大眾文化的運作按照市場需求,求新、求獵奇、求不同,以吸睛為目的,在傳播中將廣告收益,流量收益統一。有時為了收益追求,部分創作下線很低,很容易充斥低俗、媚俗、庸俗內容。大眾文化以便捷傳播方式成為了現代都市大眾普遍的文化消費品。它的出現對社會道德,社會意識和人們的審美觀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
二、兩者的比較
1.兩者的目的和內容
(1)群眾文化是社會藝術文化的普及教育。群眾文化的服務對象為群眾,服務的方式采取由群眾文化工作者提供。作為群眾工作一個具體的工作范式,它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隊伍、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目的是以文化正能量為導向,提升群眾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建構正確的審美思維。導引人們如何正確的認識和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它是一個以文化扶智的過程,它所體現的是社會正確的文化發展對社會群體人性的終極關懷,是社會價值體系建構的一部分。
群眾文化中充分體現了群眾的參與性。它的活動內容與形式具有普適性,易于被參與者所接受和學習,其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從管理方面來說,群眾文化的大部分組織管理者是文化管理部門,所以就文化活動的管理而言,從形式上更具有系統性和指導性。
(2)商品性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是在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下,利用高科技手段生產的一種物質文化消費的文化產物。大眾文化的基本立足點是社會文化消費的需求,而不是文化本身;大眾文化作為精神產品類商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它是社會生產所追求的產品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產物,它為社會人群的消費構成提供相對應的消費產品。
大眾文化不具有系統教育性,一部分大眾文化以批量復制和海外引進的目的消解了本土的文化個性和創造性。大眾文化求新立異,從某種意義上說缺乏引導的大眾文化對社會群體具有盲目的導向性,負面思想被放大,功利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會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
2.兩種文化服務對象的差異
(1)群眾文化服務各類型人群,文化服務均等化。群眾文化為達到均等化的目的,服務對象涵蓋面廣。不同地域的人群文化水平上的差異比較大,心理需求的不同,老、中、青年齡的差異對文化的需求也不同。所以群眾文化工作不是簡單的提供文化產品,而是從群眾的需要出發,結合當地實際提供既有社會主流文化,又有符合當地受眾群體審美習慣的文化服務。例如群眾文化會組織各類文藝演出、開辦各類文化藝術培訓班等,為社會提供各類型的文化藝術服務。所以說,群眾文化是在文化本身存在著差異中最大限度的將文化服務供給給各地方。
(2)大眾文化的單一性。大眾文化的出現,有利于文化的大眾性與共享化,促進了文化市場的繁榮與文化產業的形成,擴大了文化的受眾群落與傳播空間,密切了文化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大眾文化在傳播現代意識與市場意識的過程中,往往也能一定程度地賦予人們以開拓的勇氣和進取的精神。張揚了人的個性,還為人性的充分發展提供了技術和物質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大眾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帶動了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
但是羅森貝格認為大眾文化的不足之處是單調、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產生的誘惑和孤獨感。大眾文化通過媒體平臺來傳播和表現,這種模式將一部分人從現實中的孤獨感和危機感中圈離出來,但是變相的形成了一種文化封閉。大眾文化導致人的個體性喪失,文化的人文精神失落。規?;绞缴a和經營方式,使得文化產品在內容和形式雷同,也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更加趨同,變相的降低了文化標準。快餐式的大眾文化在利用科技手段的情況下,加深一步社會群體人的異化。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作為大眾文化的特征,是以利益為主要目的的。
3.社會引導性
(1)群眾文化的引導性。群眾文化在活動的開展中,帶動群眾參與,在對節目的自編自導等,都處于一種自然的文化狀態之中。群眾文化自身的規律,引導了群眾學習健康、有益的文化;引導了群眾弘揚愛國主義、社會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群眾文化用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積極建設和諧文化,樹立文化自信,使文化成為推動未來物質文明建設的超前的重要思想認識力量。
(2)大眾文化的社會引導。大眾文化具有被動的選擇性。它依賴大眾傳媒渠道,內容主要以娛樂性和流行性為主。所以,大眾文化與社會群體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消費關系。大眾文化跟隨流行趨勢的改變而改變,它被社會消費導向,反過來也在引導社會文化消費。從根本上講,大眾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并不是具有完整內涵的一種文化。
我們所說的文化是一種人文精神,不是具象化的物質實體。大眾文化通過傳播手段在加速人的異化后,不良的文化內涵容易扭曲一部分人的身心發展。準確的說一部分大眾文化是缺乏引導的商品化文化形式。
三、文化發展的目的和意義
1.正確的文化觀
文化是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達到了這個目的,就可以說這種文化就收到了社會效益。在現階段,我們要積極樹立文化自信,引導正確的群眾文化發展模式。文化活動的一部分是屬于社會意識形態。在當前,在與外來不良文化侵蝕的斗爭中,堅守文化戰線意識形態領域陣地任務重大。
2.堅持文化服務群眾
文化本身具有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功能。從文化活動形式和外在的作用來看,雖然大眾文化的娛樂效應更具有吸引力,但是它所滿足的是人們物質意外文化商品性消費的需求。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物質形態出現并商品化后,便附上了經濟性和功利性,本身發展也同時產生利潤有盲目性。但是大眾文化的社會娛樂效益的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日漸巨大。所以,無論群眾文化還是大眾文化,在文化管理方面社會效益是一方面,服務群眾是堅定不移的目的。
四、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性
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弘揚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 是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也是面向大眾、服務人民、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在群眾文化和大眾文化的內容上,承載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注入到文化的生產、制作和活動的組織、傳播中去,讓群眾文化和大眾文化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陣地服務。
所以說,在群眾文化和大眾文化不能一概而論,也不能劃分明細,群眾文化本身具有可控性和導向性的優勢,在結合大眾文化的優點,才能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做得更好。利用群眾文化和大眾文化不同的宣傳形式,讓人民大眾在感受文化幸福,文化快樂的同時,也可感受到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加強了社會公民的人文精神培育,中華民族優秀人文傳統的宣傳和普及,使人們產生更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更加堅定正確人生理想與信念,樹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文化價值觀,大大提升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鐘慶文.搞好群眾文化工作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10(4)
[2]涂云龍.關于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觀察和建議[J].神州,2011(14)
[3]王一川.《大眾文化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5]汪暉、陳燕谷主編.《文化與公共性》[M].三聯書店,1998
作者簡介:
楊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館,科學哲學專業,哲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