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學文
摘 要:資本主義的弊端,早在十六世紀初就引起思想家的注意。一種新的叫做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是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年來的第一次理論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理論創新的一次飛躍。列寧的創新及其成果列寧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到了現實。根據現實需要,蘇聯創立了斯大林計劃經濟模式,早期的成功和后期的失敗,常常讓后來者深思。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不同于蘇聯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是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形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關鍵詞:理論創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引言
“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毛澤東《實踐論》)。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隨著社會環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變化,理論也將發生變化,以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中世紀末期,隨著文藝復興,早期資本主義在歐洲迅速發展。實際上,資本主義的弊端,早在十六世紀初就引起思想家的注意。一種新的叫做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潮開始出現,是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年來的第一次理論創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理論創新的一次飛躍。列寧的創新及其成果列寧主義,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走到了現實。根據現實需要,蘇聯創立了斯大林計劃經濟模式,早期的成功和后期的失敗,常常讓后來者深思。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其不同于蘇聯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是社會主義理論創新的最新形態,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文按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各個時期,探討和分析理論創新產生的原因、作用和意義。通過這些使我們更能理解理論創新在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重要意義,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我黨在十九大提出的新理論、新思想,有助于我們統一思想,攻堅克難,深化改革,勇往直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十六世紀初期,在英國,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已經開始,“圈地運動”使越來越多的英國農民失去土地。同時,歐洲大陸上,由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浪潮喚起了下層階級的斗爭意識,由此而引發的各種反抗斗爭此起彼伏。作為這段歷史見證者的托馬斯·莫爾,在出使歐洲(1515-1516年)期間寫成了不朽之作——《烏托邦》。那是一個幸福和理想中的遙遠島國,財富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烏托邦》是社會主義思想的源頭,后來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各有不同,但莫爾設想的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到了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工業革命在歐洲迅速發展,資本家的財富迅速增長,而工人的貧困卻越來越嚴重,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明顯。空想社會主義迎來了大發展時期,出現了法國的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
無論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還是后期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由于歷史的局限,他們無法看清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也不能找到社會實驗失敗的真正原因,更不能知道怎么實現社會主義,他們的“空想”只能是一個美好愿望。但是,他們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理想社會,在啟發和提高勞動者意識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馬克思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
三、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社會主義已經變成了科學[1]”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是歐洲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時期,工業革命開始顯現他的成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但無產階級的情況沒見好轉,反而越來越糟,各種反抗斗爭頻頻出現。馬克思、恩格斯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方式,一邊開始寫作不朽著作《資本論》,一邊同工人一起參加革命斗爭。不久,他們的研究取得了突破進展,其中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發現,使社會主義成為科學。
首先,唯物史觀的創立為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奠定了世界觀的科學基礎[2]。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分析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規律。馬克思論述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原來的生產關系必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社會革命就回來到,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筑也會發生改變直到新的社會制度誕生。封建社會這樣取代了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也會這樣取代封建社會。最終,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有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科學社會主義就脫離“空想”變成了科學。
其次,剩余價值理論為科學社會主義創立了經濟學基礎[3]。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詳細闡述了剩余價值理論。它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找到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證據和他們對立的經濟根源。科學社會主義有了經濟學理論基礎就與空想社會主義有了本質的區別。
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論述,使得科學社會主義成為了一個理論體系,具有了科學性,像一座燈塔指引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全世界無產階級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四、理論到實踐——俄國革命和列寧主義
十九世紀中葉,科學社會主義誕生后,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歐洲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熱情持續高漲。1871年的巴黎公社社員,不甘壓迫,試圖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這是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要事件,無產階級第一次建立政權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社員的革命熱情和犧牲精神鼓舞著后來者前仆后繼,他們的經驗及血的教訓促使無產階級持續改進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革命形勢,和親自參加革命的經驗,不斷改進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得出結論,社會主義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幾個資本主義大國的無產階級,要統一行動,互相呼應、支持,相約同時開始革命,才可能勝利,這就是共同勝利論。二十世紀初,列寧根據各國資本主義發展情況,結合革命實際指出,各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嚴重不平衡。如果某個國家階級矛盾尖銳,有覺悟高、組織嚴密、強大的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有廣大無產階級的支持,那么革命就可能在這個國家中取得勝利,這就是一國勝利論。
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成果,我們稱之為列寧主義。列寧主義創造和發展出了一系列理論,其中包括一國勝利輪。它是對共同勝利論的堅持、發展和理論創新,而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4]。列寧的創新,切合社會發展實踐,很快取得了重大成果,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了,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第一次成為現實。
十月革命前后,由于列寧堅持理論創新,發展和改進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除了一國勝利論,還包括無產階級政黨的建黨原則等。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發展。蘇聯的建立,使各國無產階級精神振奮。之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引起連鎖反應,影響迅速擴大,更多國家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五、勝利的榮耀和超級大國的崩潰——斯大林模式
蘇聯建國之初,一方面所處的國內外環境非常險惡,要面對國際和國內的戰爭,這是促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制度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國內受沙俄封建思想影響嚴重,是在一個落后的農奴制度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人民群眾文化水平落后,人民更容易接受高度集中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因此,在蘇聯建國后不久形成了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從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施五年計劃。計劃經濟模式使蘇聯短期內實現了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二戰前,工業總產值已是世界第二,歐洲第一。
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在短期內鞏固蘇聯剛剛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使社會主義國家強大起來,蘇聯模式功不可沒。蘇聯很快建立起了的自己工業體系,特別是重工業發展迅速,蘇聯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如果沒有蘇聯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和戰爭動員能力,蘇聯就不可能打贏衛國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就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取得勝利。
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一模式所反應出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以軍事工業為主的重工業比重過大,輕工業比重過小,且發展緩慢,造成日用品短缺;農業生產效率低,糧食供應不足,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蘇聯領導集團也對該模式進行了改革、探索,直至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出現了重大偏差,最終導致蘇聯在建國70年后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面臨危機,中國的社會主義如何應對挑戰,是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時代課題。
六、革命和建設——毛澤東的探索
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欺凌和侮辱,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一直進行著不屈的抗爭,無數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尋找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歷經磨難,進行各種嘗試,但是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十月革命后,馬列主義才引起中國人的特別關注,并逐漸接受它。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建黨之初,中國共產黨認為只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十月革命的經驗學習過來,中國革命很快就會勝利。結果是俄國的成功經驗在中國水土不服,革命屢屢受挫并導致慘敗。中國共產黨人痛定思痛,開始思考問題出在哪里。中國的特殊國情漸漸被重視起來:中國農村是典型的小農經濟,農民依靠農業生產和手工業,能在封閉條件下,獨立于城市經濟體系之外,不依賴城市工業經濟的支持而生活;中國長期處于事實上的不統一狀態,軍事割據、軍閥混戰的事實一直沒有改變。這樣的特殊國情,使農村割據政權的存在成為可能。而共產黨人領導的革命隊伍又有堅定的理想信念,農村割據武裝和馬克思主義結合,逐步發展壯大,再奪取城市政權。這就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創立的革命道路。理論的創新使革命的成功越來越近。
有了毛澤東思想作指導,中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變,革命力量逐步發展壯大,星星之火,漸成燎原,最后燒遍全中國。建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碩果累累。建立起了完備的工業體系、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基本醫療問題大大改善等。同時,我們也走了不少彎路,造成重大損失。三十年風風雨雨的探索之路,又將迎來重大轉折。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理論、新征程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我黨順應世界和平發展的主題,經濟上開始改革開放,理論上開始大膽創新,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后來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在這些一脈相承的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挑戰:改革進入攻堅期,改革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盛行,持續擴大開放愈加艱難;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敵視逐漸加強,必須拿出應對辦法等。新時代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如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應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新時代需要新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回答了應對挑戰,實現偉大奮斗目標的各種理論和現實問題,是我們開啟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路明燈。
自十六世紀社會主義思潮出現,至今已有五百年。是空想社會主義先驅的創造性思維,使理想中的“烏托邦”社會走入人們的視野;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潛心研究,使社會主義具有了科學性;是列寧的卓越貢獻,使社會主義成為現實;是毛澤東的理論創新,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是鄧小平的與時俱進,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人心;是習近平順應時代要求,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描繪了美好的前景。
八、結語
回顧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運動之所以不斷發展壯大;回顧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無往不勝,其中的“奧秘”就是我們能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理論創新使我們適應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改進和發展我們的理論,為社會主義發展提供新動能;理論創新使我們突破舊思想的藩籬,按照新思想引領的廣闊前景奮勇前進;理論創新使社會主義運動五百年來經久不衰,雖經歷各種挫折,在東方在中國仍不斷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逯灝,趙越.淺談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的進步[J].滄桑,2013(3).
[3]高揚.關于社會主義在不發達國家首先勝利的問題[J].社會觀察,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