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把STEM理念實施融合到我校低年級“翠竹文化”特色校本課程是本人研究的關鍵問題。文章從國內外研究情況、廣東省廣州市海珠綠翠小學(以下簡稱我校)“翠竹文化”研究情況及基于STEM理念實施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情況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關鍵詞:STEM;校本課程;翠竹文化
一、我校“翠竹文化”研究情況分析
我校“以竹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的構建與實踐研究”于2015年開題,經過兩年的實踐研究,已于2017年9月結題,經過兩年多有層次、有重點地分階段推進,本課題研究已經較為系統地確定了課程體系,完善了竹品養心、竹品益智達美、竹品健體三大課程模塊的整體結構及內容建構。創新了校本課程的實施策略。學科性課程理念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課程內容注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與未來社會生存奠基。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課程:
(1)學科內整合課程。“竹文化”的豐富性為我們的課程內容提供了啟示,我們充分把握學科內容的屬性,挖掘其價值,對學科內課程內容進行了高質量、深層次的價值整合。
(2)學科間融合課程。“竹文化”下的特色課程,突破了單一學科的育人功能,在尊重學科基本屬性和獨特價值基礎上進行整合,各學科間沒有主次之分,學生在綜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嘗試中,隨時介入,隨時運用。
二、基于STEM理念實施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
(1)發掘STEM理念融合點,形成實踐活動主題。我校的校本課程是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分低、中、高年段,每學期安排8個學時教學。結合學校的特色文化與“竹品教育”辦學特色內涵,引導學生如何做一名有“竹心”“竹韻”“竹風”的學生。從品德與心理、知識與能力、藝術與運動、展示與提升四個方面來設計和建構系列校本課程,將“竹文化”所包含的氣節、虛心、堅韌、高雅等涵義融入教材中,包含竹節、竹雅、竹韻、竹頌等系列課程。
(2)設計對應的學生工作紙。我們這次研究的對象主要是低年級的學生,都是第一年接觸綜合實踐這門學科,對這門學科的開展完全是一張白紙。到目前為止,低年級的實踐課程還沒有統一的教材,需要各校自主開發。我們學校雖然有現成的校本教材,有可供學生選擇的主題,但如何像以往中高年級那樣分階段開展實踐活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難度很大。為了解決這一難點,因應校本教材主題的設計,我們設計了相對應的學生工作紙,從搜集資料到開展參觀、訪問、制作等過程都給學生具體的指引,降低活動開展的難度。工作紙的設計以說一說、找一找、畫一畫、選一選等適合低年級年齡特征的方式開展。
(3)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我校少先隊組建了“竹寶志愿樂服務隊”,服務隊由大、中隊輔導員、志愿輔導員、校外輔導員、少先隊隊員組成,定期承擔校內志愿服務和校外志愿服務工作。考慮中高年級學生也同樣開展校本教材的學生,學習過程中也搜集了相關的資料并做成了手抄報或者PPT,正好可以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幫助。于是,我們就選取了四年級的學生作為試點,用志愿服務的形式到低年級進行相關校本內容的宣講,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既是對自己實踐活動的一個展示,也是一次到低年級開展的志愿服務,為低年級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幫助和資料。
STEM課程理念實施與學校特色校本課程融合,既克服了學科間彼此獨立而造成的知識割裂,又更貼近學生真實、客觀、完整的生活。在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等四大指定領域的基礎上注重繼承與創新,將學校社團活動、學校傳統活動、勞技活動、社會教育活動等廣泛結合,擴大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非指定領域。這種理念,使課程實施成為學生發展的廣闊舞臺。
參考文獻:
[1]喬鳳天.STEAM的教與學[J].中國科技教育,2017(4).
[2]支彬茹.我國STEM教育研究熱點與發展趨勢分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6).
作者簡介:易穎賢(1980—),女,廣東廣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教師,研究方向:綜合實踐學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