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科學素養能力是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性素養,是公民基本素質的重要組成,是學生實現終身學習的基本素養。因此展開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和教學方式探析迫在眉睫。文章主要針對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的現狀,分析新課程背景為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的教學方式提供了變革的理念。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教學
小學科學課程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形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通過科學課程,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最終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從而成為新一代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的優勢
新課程背景對于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務的同時,其也為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活動帶來了多個方面的支持:
1.新課程標準改變了小學科學素養培育的教學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基礎課程教學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在此轉變下,教師展開科學素養培育的課堂效率更高,教師自身的素養技能也越來越高,學生發展科學素養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第一是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小學科學素養培育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模式,即課堂教學中能夠關注學生的興趣需求,發展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科學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高。如教師過程中,教師能夠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掌握情況、科學實踐探究能力的發展情況與科學教學的目標要求等統籌結合,從而制定好課堂的教學任務,并且創設好課堂教學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憑借著自己的專業技能,更好的發揮自己在科學素養培育中的角色地位,引導和啟發學生完成科學素養發展。第二是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基礎性教育活動的要求的變更,使得小學教育活動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改變單向式的教學模式為雙向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創造力和探究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主動權放給學生,讓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驗,使學生逐步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2.新課程標準為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目標任務
在傳統教學活動中,其對于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內涵定義較為狹小,又受到教學基礎條件的影響,致使很多科學實踐操作活動都被演示教學所取代,小學生往往無法自己動手完成科學實驗,從實踐中發現科學問題,提出科學問題,并且自己動手動腦解決科學問題。其科學素養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上的。而在新課程標準下,其為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實踐應用發展創設了條件也提供了機會。如新課程標準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要求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要借助實踐活動展開教學活動,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也由此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小學科學教材的編寫,讓教室、實驗室外更廣闊的空間成為科學學習天地,如校園、家庭、社區、田野、科技館……為當前的小學課堂提供了豐富的科學實踐的設備、場所,讓課堂內所學的內容有活化、整合、運用的機會,讓科學經驗與科學概念建立有機聯系。
二、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教學方式探究
1.結合多學科展開科學素養知識的探究活動
在傳統的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和教學活動中,其僅僅只能夠依靠于科學這一門學科所展開,即課程結果過于強調學科的本位性,各個學科之間呈現出相互割裂,毫不相關的趨勢,導致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育和教學活動的效率低下,質量不佳。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其實現了綜合課程發展,對于各個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的有機結合,從而適應不同素質能力基礎的學生的發展需求。如在展開語文教學活動時,新課程標準實現了語文教材內容的優化,在其中增加了一些科學知識。如說明文《鯨》中,通過文字描述的方式為小學生呈現了“鯨”的生長方式。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中來看,要求小學生能夠掌握好語文文字的表達能力,而在科學角度來看,則要求小學生能夠通過對說明文中關于鯨魚的幾個數據的描述,掌握到科學的思維,即科學必須是嚴謹的,是通過動手實踐所得來的,其還可以通過邏輯推理得到。所以說,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科學思維得到了綜合化的實踐發展,各個課程結構中的素養分布也具有更強的均衡性和選擇性。
2.優化教材課程延展具有豐富科學素養的內容
在傳統教材中小學課程內容偏向于重視書本的知識的現狀,即更強調對學生的勤奮能力的培育,學生能夠只需要認真聽講,死記硬背就能夠掌握。這很不利于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育和發展。例如在科學課程中教會學生如何種植植物,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我們常常見到的花是怎么來的呀”,學生回答“種子發芽來的”。后由教師帶領學生感受植物種植的過程,即在學期開始的時候,由教師給學生分發種子,讓學生回家或是將小盆栽帶到學校來,在班級學習園地中種植并且繁育自己的植物,在這一過程中研究植物生長過程。通過這種學生自己動手與觀察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對于自然生態的認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3.借助教學評價活動提高科學素養的實踐應用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的成效如何一直以來都無法得到一個評價,致使有的教師都不知道其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程度。在新課程背景下,其優化了課程目標和評價方式,使得科學素養目標得到量化發展,對于學生的各方面素質掌握情況有一個全面的掌握,從而更好的對癥下藥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培育方案。如在新課程標準下,采用有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評價方式。小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指導開展過程性評價,由此指出教師的教學不足,提出自己的學習疑惑,使得下一階段教師的教學計劃更加貼和學生的科學素養發展情況。更重要的是新課程標準中實現了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情況的評價考核,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來對學生展開評價,按照各個項目的權重情況,得出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最終發展情況。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中科學素養占據著重要地位,它能夠推動小學生養成科學邏輯思維和科學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科學素養能夠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推斷,展開合理的有效的探究活動。因此必須在小學教學階段,必須能夠重視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借助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方式的優化創新的契機,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素養,能夠展開科學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王龔.師范生信息素養課程體系建構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2]莫俊帥.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文學教育(上),2017(7):62
[3]韓齊齊.小學生語文素養現狀及培養問題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陸瓊亮(1981—),女,廣西欽州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