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佳
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如火如荼。據統計,中國互聯網巨頭所投資的零售百強企業,其銷售額加總已占到所有零售百強企業銷售總額的 28%。這一數字的背后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參與到互聯網經濟體中,截至去年,互聯網經濟參與人數已達到7億人次,提供服務的人數也接近1億,基于互聯網經濟平臺企業員工,以及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龐大且急劇增長,其中所涉及到用工性質相關的勞動法規定問題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
由于共享經濟服務提供者人數極為龐大,且數量仍在急劇增長,加上平臺用工形式復雜靈活,如何保障網絡平臺服務提供者的權益,成為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課題,用工性質、勞動關系和法律保障等問題已經成為互聯網行業勞動者必要的“武器”,其中,用工性質的界定是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前提,本文將基于互聯網用工性質的界定,簡要的介紹其內涵、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從而為互聯網行業用工的規范合理提出合理建議。
一、勞動關系的概念與內涵
勞動關系判斷以及雇員(勞動者)身份認定的體系是1938年《公平勞動標準法》確立的標準。該法涉及最低工資、加班補償標準、童工限制、平等工資等待遇規則。根據該法,雇員是指“被雇主雇用的任何人”,雇主是指“直接或間接地為了與雇員相對應的雇用方的利益而行事的任何人”,而雇用則是“承受或允許工作”。法院根據該成文法的規定,在實踐中形成了多重因素的所謂“經濟現實標準”。在判斷雇員身份時通常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雇主控制的程度;②雇主和雇員對設備和材料投資的程度;③雇員通過管理技能分享利潤和承擔損失的機會;④工作所需的技術和主動性;⑤雙方關系的持久性;⑥雇員所提供的服務是雇主業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程度。
互聯網用工作為勞動者的一部分,應符合上述勞動法律中對勞動關系的法律界定,但是,由于互聯網用工行業的龐大以及靈活多變的特點,在用工性質界定時還應該抓住主要矛盾,從工作實質入手,結合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再進行界定。
二、勞動關系界定存在的問題
盡管勞動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已非常成熟,但是勞動關系的判斷標準具有相當的彈性,由于現實中勞動關系復雜多樣在法律上難以具體、明確界定勞動關系的概念和判斷方法,因此,立法或判例規則對勞動關系一般僅提供相對抽象的概念和原則,實踐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具體表現在互聯網行業,就是用工性質中的從屬性。從屬性,其常常被分解為“人格從屬性”“經濟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但因為互聯網行業運營方即用人平臺和用工基本線上線下隔離,所以很難對從屬性進行界定。通常認為認為勞動關系的核心特征應該是“經濟從屬性”,后來人們逐漸認識到,經濟從屬性既不是認定勞動關系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提出雇傭合同和勞動合同的關鍵應該看勞務提供方是否對勞務受領者有人格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顯然,互聯網用工存在經濟從屬性,但是人格從屬性和組織從屬性相對薄弱,這成為了用工性質界定的難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界定。
三、互聯網用工勞動保障策略
在互聯網行業中,基于上述不確定性,平臺用工模式各不相同,勞動關系判斷還需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進行個案處理。
盡管復雜多變,對于勞動者權益的保障還是應從經濟法和民商法等角度加強對網絡平臺企業本身的監管,督促平臺企業對服務提供者提供相應保護。例如,平臺應保證服務提供者的人身安全和身體健康,通過技術手段控制服務提供者的工作時間,避免長時間工作;為司機和第三人購買人身意外等商業保險,保護司機等從業人員并限制司機等對第三人的責任。同時,由于網絡平臺企業一般都是規模巨大、擁有強大管理團隊的企業,往往制定嚴密的格式合同和規章制度,而廣大服務提供者極為分散、信息不對稱、缺乏談判能力,因此,應通過民法的意思表達自由、格式合同條款等規則保護服務提供者的利益。
四、結語
互聯網平臺用工的新特點,使傳統勞動關系概念和判定理論在互聯網平臺用工背景下遭遇了巨大挑戰。在用工性質界定上,應更加注重實質從屬性,考慮平臺工人工作時間和收入來源等。由于平臺用工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除了勞動法,還應通過完善社會保險制度以及網絡平臺監管制度等,多角度保護網絡平臺工人的權益。(作者單位:杭州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