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與人類未來生存的條件以及國家發展方向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生態文明是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被提及12次,“美麗”被提及八次,“綠色”被提及十五次。更加重要的是,現代化被重新定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現代化中的意義,確定了國家發展的目標。自從黨的十八大提出以來,我國已經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此為基礎,融入了更多新思想和新目標,使得這個發展方向更加明確。生態文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元素,從更加深入的角度闡述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是一條主線。
【關鍵詞】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 以人為本
生態文明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關鍵組成部分。這個思想體系也成為了我黨發展的指導原則,尤其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在環境保護大會中已經將這種理念作為一項戰略發展指導方針,從創新性、標志性等方面凸顯了理論成果。這樣的發展理念一經提出,使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逐漸深入人心,人民群眾也有了為建設美好家園共同努力的決心。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行深入解讀,并將其作為發展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從深層的角度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思考
生態文明理念與分類文明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將生態文明建設好,才能助力人類文明發展。如果生態文明建設不夠完善,則無法實現人類文明發展的目標。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只有保護環境、改善環境,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與自然發展規律相契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民族之魂,更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主要指導原則。自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黨中央就從長遠性、創造性以及根本性的角度展開了謀劃,將生態環境保護從理論層面上升到了實踐層面,這是歷史性的變化和轉折?!皟缮睫q證統一”理論逐漸被人民群眾所認可:不僅要保證人民擁有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可保留綠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一種人民發展中的金山銀山。從這個理論中可以看出,生態環境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意義,只有建設生態文明,才能實現發展大計。人與自然的相處模式應該是和諧且統一的,片面的以犧牲自然環境換取的社會進步不會長久。如果僅僅追求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以一種粗放的形式來謀求發展,這是與人類文明建設相背離的一種方式。將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發展指導原則對國家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矛盾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體現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失衡性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不僅是對長久以來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使得經濟水平發展與資源供給與利用不足,以及環境的容量減小之間的矛盾,也是人民與政府之間在生態環境質量的供給與需求之間失衡的一種矛盾,更是與習總書記曾經在中外記者會上的承諾相契合。近幾年,黨中央一直堅持將人民發展作為中心,將人民幸福作為主要的工作目標。在五大發展理念當中,綠色是其中的關鍵部分,成為了“十三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模塊,更是新時代我國戰略發展的新方向。自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被提出后,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果,逐漸由治理轉向預防的工作過程和工作體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在十九大中,針對生態文明提出了新的目標,即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此基礎上創造財富,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態自然環境的需求。另外,推動綠色發展,重點解決環境問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等新規定已經成了這項工作的指導原則,更加突出了黨為人民的思想。人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推動力,對發展成果具有分享權利。體現了改革發展成果在人民中公平分配,使人民的幸福感不斷提高,這就是為民族發展謀復興的具體表現。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我國的“綠色承諾”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在氣候變化問題的討論中,“共同但是存在區別的責任”是我國的一個態度。從本質的角度來看,對于碳排放空間的爭取是一種發展權利的爭取。我國對碳的排放量較大,在這個問題上,人民在推動發展的同時,也享受成果。
減少碳排放不僅體現于來自外部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我國想要實現長遠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國在致力于解決本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也應該主動參與到全球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工作當中。到今天為止,我國已經加入超過三十項關于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約定中,在針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中發揮引導作用。在2015年11月,習總書記在巴黎大會上給出承諾:我國會做出自主貢獻,在2030年的前后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我國在這個方面所做出的“綠色承諾”使得在世界環境保護工作中體現了中國的態度,為這項工作提供了推動力,也是對綠色理念的一種踐行,發揮了我國作為領導國家的風范和作用。在2013年2月,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已經成為了在世界范圍內被認可的方案。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積累的經驗已經成了世界各國所樂于吸收和借鑒的寶貴經驗。我黨在政治制度上體現了較強的優勢,這就使得綠色理念不僅僅作為一種理論和文件,而是真正被落實到社會建設工作當中,使之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種動力,并體現了國家發展的戰略。由此可見,在可以預期的未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將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的領軍人,從而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選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提出,還從根本上使得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得到改善,阻止了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在習總書記所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都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首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美麗中國目標的必然選擇;其次,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新時代的發展需求;第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美好憧憬;最后,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際需要。只有重視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突出“綠色”理念的核心作用,才能實現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
綜上所述,從國家、社會以及人民發展的角度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覷。在新時代背景下,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應該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這項工作當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從深層的角度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思考,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也是我國的“綠色承諾”,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根本選擇。通過本文對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所展開的一系列的淺論,希望能為促進我國實現生態文明發展目標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小妮,李龍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民生價值意蘊[J].綏化學院學報,2018,(12):35.
[2]謝平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和生態科技創新[J].行政科學論壇,2018,(11):46.
[3]劉燕.以人民為中心的綠色方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繼承與超越[J].生態經濟,2018,(08):203.
[4]張富文.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求[J].科學社會主義,2018,(01):62.
課題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十九大專項“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研究”(編號:18SKSJ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