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致芬
【摘要】初中歷史,不僅僅是名詞解釋、人物和大事的死記硬背,不僅僅是技法和技能的融會貫通,還是情感、心靈和品性的多重滋養。歷史教師應該構建濃濃的人文生態,在歷史人物的鑒賞中鍛造學生,在人文史料的選擇中滋養學生,在余音裊裊的延伸中拓展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得到長久而多方面的滋養。
【關鍵詞】人文生態 人物鑒賞 史料選擇 探究延伸 情感滋養
一、在歷史人物的鑒賞中鍛造學生
歷史課程是一門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等多重性質的課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人文性呢?筆者認為,從歷史人物中汲取有關生命的學問,應該是“人文性”的具體表現,應該成為教師執教歷史學科的應有之義,因為“教育教學活動若忽視‘生命學問,就會造成生命領域的荒涼與暗淡。”
比如,歷史上的孫中山在失敗中勇于“站起來”的例子,正是對當下獨生子女居多而心理脆弱之現象進行有力回應的極好的案例,正是滲透生命學問重構人文生態極好的契機,可以設計以下教學環節:
1.國難深重,胸懷大志(孫中山維護共和斗爭的屢次失敗的情景)。先讓孩子們說說他們心目中的孫中山的一些事跡,再然后引領孩子們了解孫中山創建革命團體和革命政黨的情景。引領學生了解興中會的創建和同盟會的創建,并以孫中山的自己的一段話為例理解“三民主義”(1922年孫中山談話錄)。
2.愈挫彌堅,成就偉業。引領學生理解孫中山多次失敗但毫不氣餒的精神境界。
是的,從這樣的“抗挫意識”出發鍛造學生,滋養學生,影響學生,必將收到良好的效果。先輩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尚能愈挫愈勇,今天的我們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有什么理由沉淪呢?引導學生想想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和孫中山的遭遇相比較,孩子們必然有所感悟、有所啟發、有所慎思。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放權,讓孩子們自由多元地對話,在有意義的有趣的溝通和對話中,與學生的內心和人生對接,使他們有所觸動、有所醒悟、有所改正。
二、在人文史料的選擇中滋養學生
如何讓“道德認知像‘鹽一樣融進課堂的‘湯中”,這意味著教師要選擇那些看似“沉睡”實則“活生生”的歷史材料,全面整體地把握歷史。歷史教師,是死守教材一味地靜態“復制粘貼”呢?還是大膽取舍,去選擇那些原生態的、活靈活現的、有利于鍛造孩子們品性的歷史資料呢?顯然,以生為本才是值得稱道的。
如《辛亥革命》,不一定非要按照教程去亦步亦趨,可以擴充其他一些相關資料滋補于課堂:
材料一:辛亥革命之后,全國各地報職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而且名字全與“民”有關,如“民主”“民國”等,這樣的命名意味著什么呢?
材料二:新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地方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比如一些地方的街頭巷尾不再以“滿”字出現,而代之以“新”字,如“滿漢首飾”變成了“新漢首飾”。還有一些地方,人人剪辮子……
這樣的史料也許無益于考試,無益于成績的提高,但更為人文,更為寬泛,能夠活潑潑地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能夠帶給學生以新的思考、新的聯想和新的頓悟,學生的心在洞開,思維的邊界在擴展,情感的漣漪在向外波及。歷史教師,應該是此類史料的選擇者、重建者和更新者。
三、在余音裊裊的延伸中拓展學生
如何從歷史課堂中吸收到更多沉甸甸的人文素養,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視野是否更加開闊,是否以探究延伸為“契”,引領孩子們進行了更深層次地拓展延伸?歷史教師應經常反思:教學的延展探究是否更加人文?是否更有利于孩子們品性的鍛造與純化……這樣的反思多了,教師的沉淀自然就多,隨之,課堂的余音裊裊和“又一村”的精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辛亥革命》的教學結束時,不妨進行以下探究:
1.展示有關袁世凱的歷史畫面或漫畫及文字說明,袁世凱為何會成為多方看好的炙手可熱的可穩定時局的人物?
2.辛亥革命是偉大的,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請你認真思考,想想局限性在哪里?在此基礎上,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進行拓展研究。
這樣的拓展延伸,讓學生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說到底,教師應在歷史課堂中營造濃濃的人文生態,讓歷史中的人文因子“活”起來,融進孩子們的心靈和行動中,從而讓孩子們的心隨著歷史知識的擴大而擴大,正所謂:“心的擴大才是教育的擴大”。歷史教師就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拓展孩子們心的邊界,讓其眼界和視域都擴大、都豐富,讓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得到長久而多方面的滋養。
參考文獻:
[1]林高明.核心素養:關注個體生命成長歷程[J].教師博覽,2017,(2) :47.
[2]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2013,(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