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摘要】教育公平下的師幼對話是師幼雙方彼此敞開心扉,進行交流和分享的過程,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利于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在幼兒教育中忽視幼兒的主體地位、對幼兒不夠尊重、不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等現象依然存在,需要教師與幼兒建立平等的關系、尊重孩子的興趣、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重視非語言的溝通策略,實現真正的師幼對話。
【關鍵詞】教育公平 師幼對話 師幼互動
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平等意識的逐漸增強和政治參與熱情的日益高漲,教育公平聚集了全社會的關注目光?!叭巳擞袑W上”“人人上好學”,是當下人民群眾對教育公平的強烈呼聲。什么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即教育機會均等,指每個人受到的教育是同量的,每一個兒童接受的學校教育能夠使其達到同樣的既定標準,學習最終的結果能夠達到常規的要求。幼兒教育中的教育公平,體現在教學、互動、游戲等各種活動中,表現為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平等,以及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平等。
一、教學活動中師幼對話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幼兒主體地位的忽視
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因幼兒自身發展有限,很多時候是教師在講幼兒在聽,教師在講述時很少詢問幼兒的感受和意見,幼兒難以取得話語權,這種單向的互動也就不易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注意力的分散是在所難免的。教師沒有意識到幼兒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對話是一種互動的雙邊活動,教師在與幼兒的互動中同時獲得成長。在互動過程中,教師不能以傳道者自居,不能獨攬話語權,教師也要多多傾聽幼兒的表達,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要根據互動的場景、內容、對象等實際活動,選擇恰當的對話方式影響幼兒。
2.教師對幼兒的不尊重
在幼兒園中不論是教學活動還是生活活動中,教師對幼兒的不尊重的現象是比較普遍的,教師對幼兒權利的不尊重,不尊重幼兒的心聲和感受,忽視幼兒的自然天性,主觀決定和規劃幼兒的發展。有的教師以保護幼兒安全為理由限制幼兒的自由,并且對待每個幼兒的態度并不是平等的,教師以幼兒乖不乖為評判標準來決定對待幼兒的態度,這是對幼兒的不公平,不尊重。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這是一個事實。但是在師幼對話中,不少現象反映了幼兒教師對于這種認識的忽視,不是不知道,而是忽視了,最明顯的一個現象就是“好孩子和壞孩子”之分。對于那些表現優異而且聽話服從的孩子定義為好孩子,而那些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孩子定義為壞孩子。幼兒教師的這種行為就是“挾權威以令幼兒”,從我者為好,逆我者為壞。大部分幼兒是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家長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的,這種“好孩子與壞孩子”的說法可以利用幼兒的向善心理,使幼兒爭取去做一個好孩子。但是也正是幼兒的這種要做一個好孩子的心理,可能會讓他們疏遠那些被定義為“壞孩子”的幼兒,這對于那些被疏遠的孩子可能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了。教師應該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復雜的個體。針對幼兒個體差異性,教師應該有區別的對待,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教育方法。前提是教師要學會尊重幼兒,這樣才會促進每個幼兒發展的最優化。
3.教師不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
師幼對話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容易出現一些問題,教師不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是師幼互動中常常會出現的問題。在幼兒園,很多的幼兒教師的這種問題普遍存在著,并沒有認真的去傾聽幼兒的表達。由于教師不認真傾聽幼兒的表達,不能了解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進而影響活動質量,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不論是何種情況的師幼對話都要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這需要教師做到對每一位幼兒的態度平等,尊重和愛護幼兒的想法和做法,需要教師有恰當的角色定位和較高的自身修養。師幼對話是基于幼兒的生理心理基礎上而進行的對話,教師只有對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有一個充分了解之后才能進行真正的師幼對話,所以,在師幼互動中教師要學會選擇對每個幼兒符合自身特點、適合幼兒本身發展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有效促進幼兒生理心理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實現教育公平視野下的師幼對話
1.建立平等的師幼關系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對話的和諧能夠讓師幼關系更具人性化,但和諧的師幼互動存在的基礎是師幼關系的平等。在師幼互動中,教師的任務是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創設適合幼兒學習的平臺,幫助幼兒積累有益的經驗。在幼兒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觀察者、對話者,不應該存在教師支配幼兒,幼兒聽從安排的現象。當然不是說教師可以放任幼兒的所有行為,只是要求教師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為幼兒的成長發展提供積極幫助。每個幼兒都是平等的權利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享受平等的待遇,教育是為了滿足每個兒童成長的需要,實現發展的可能。教師要認識到,教師與幼兒處于平等的地位,創設寬松、自由、愉快的語言環境,讓幼兒有話敢說,才不會因害怕教師的權威,在互動中總是被動回應。只有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才能形成師幼之間平等的話語。
2.尊重孩子的興趣
幼兒教師必須全面了解幼兒,了解幼兒的不同氣質類型,不同年齡特點,了解幼兒的性格、愛好、興趣等,做到因材施教。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并非是裝載知識、技能的容器,幼兒不是教師的教具,幼兒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思維體系,有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允許幼兒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幼兒的想法。尊重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的活動形式和表現方式,教師不是幼兒成長發展的規劃者和決定者,只是幼兒興趣發展的促進者和材料提供者,并引導幼兒的興趣使其得到正確良好的發展。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學會抓住幼兒的關注點和興趣點,迎合幼兒的興趣,使其幼兒的注意力更為集中。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應結合幼兒的興趣這樣才更有利于教學計劃的進行,還可以使師幼互動更為靈活多變。在師幼對話中,教師尊重幼兒興趣的前提是教師的語言表達。首先,教師對幼兒要多鼓勵,少責備,言辭誠懇,語調平和。其次,教師對幼兒不要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要幼兒釋放自然的天性。教師在各種活動中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尊重幼兒的人格尊嚴,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使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
3.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教師不能以幼兒年齡小為借口,不去了解他們尊重他們。再小的幼兒也有著自己的想法,教師只有認真傾聽孩子心聲,理解他們,孩子才能接受教師提的要求。教師不論在任何教學活動、生活活動中都應該理解幼兒為前提,時刻維護幼兒的自尊心,要和他們講道理,不應該大聲呵斥他們,讓幼兒感受到和老師的相處是愉快的。幼兒教師要善于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看待問題,尊重和肯定孩子,使幼兒產生一種被接納的情緒體驗,激發幼兒形成積極得到自我意識,促進自我完善,并使幼兒形成一種內在驅動力,學會正確地評價他自己、了解他自己,從而增強他的自信心。
4.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童年時期都會喜歡看一些動畫片、連環畫,比如唐老鴨與米老鼠、西游記等這些動畫,七個兄弟葫蘆娃、無字天書等這些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的圖畫。語言簡單充滿童趣,生動而又形象的特征是它們深受兒童喜歡的原因。幼兒教師的語言要用詞淺顯,多用形象化詞語,讓幼兒在聽到語言之后自然在腦中形成相應事物的聯想。從兒童廣泛喜愛動畫作品可以看出,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能夠快速抓住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更容易被幼兒接受和記憶。教師可以模仿兒歌里面的語言使幼兒更理解教師所說的話,模仿兒童故事的語言與幼兒進行交流。
保持一顆純真的“童心”,站在幼兒的角度去觀察世界,是教師語言兒童化的必要準備。幼兒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特點,主要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者表象進行聯想,有形、有聲、有色、有動感的語言才能喚起幼兒對事物的感知。教師要學會各種形象化的語言,能夠使幼兒的腦中出現想象的畫面,使幼兒更易于理解各種抽象化的東西。教師要有目的地鍛煉口語,抑揚頓挫的聲音,鮮明的節奏感,夸張的語氣更易于吸引幼兒的注意,這種較強的語言表現力怎么會抓不住幼兒的心呢?同時教師還要善于疊音詞、摹色詞、象聲詞、感嘆詞、語氣詞和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反復、頂真等口語修辭手法,使口語變得風趣幽默、直觀形象,這樣的師幼對話互動幼兒才會覺得輕松有趣。
5.重視非語言溝通的作用
師幼互動時,幼兒向教師表達自己想法時,不全都是依賴于語言的表述,有的時候會用肢體動作及面部表情之類的非語言表達,同樣幼兒也可以通過教師的非語言活動了解教師的喜怒哀樂。師幼互動中,非言語的溝通也能實現真正的師幼對話。3~6歲的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的言傳身教水平,也就是體態與能力的強弱影響幼兒對教育意圖的理解,進而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以無意記憶為主的幼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象的外部特點和他們的興趣,直觀、形象的事物易于引起幼兒無意記憶,能激起強烈情緒體驗的事物,容易被幼兒記住,并能長時間保持。面帶笑容,給幼兒一個善意,鼓勵的眼神,幼兒會領會教師的非語言交流,腦中就會有發散性的思維意識,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教學活動中也會變得有趣起來。教師輕摸幼兒,幼兒可以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與親昵,自然拉近了師幼之間的距離;教師真誠地點頭,幼兒被贊賞和期待,可以激發幼兒表達、參與活動的勇氣;對遭遇了挫折的孩子,教師的一個擁抱,幼兒的心里對教師的信任又增加了一分,幼兒也會變得越來越與教師親近,向教師敞開心扉。
教育公平視野下的師幼對話是要為幼兒創造一個起點公平、師幼平等的環境,這才能實現真正的師幼對話,這樣的師幼對話才能有利于幼兒身心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新宇,裘指揮.關懷理論視域下的師幼關系重構[J].教育導刊,2017,(09):23.
[2]張薇.哲學解釋學視域下新型師幼關系的建立[J].教育觀察,2018,(07):77.
[3]王江慧.教育公平視角下的師幼對話教學[J].懷化學院學報,201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