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國紅
【摘要】如何使學生適應高考寫作新題型——讀后續寫,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點之一。系統功能語言學關于語篇與語境關系的理論強調,語篇只有在語境中才能實現意義,同時,語篇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并通過特定文化中的語類結構潛勢,有效地表達交際意圖。基于該理論,設計讀寫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掌握續寫語篇,從而能夠續寫出更具連貫性和邏輯性更強的段落。
【關鍵詞】讀后續寫 系統功能語言學 語篇 語類理論
高考寫作新題型——讀后續寫,要求學生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可以“模仿語言,創造內容”。這意味著理解與產出并重,閱讀需要精確理解,讀后續寫需要利用前文提供的語境,伴隨語篇情景,在確保內容邏輯發展的前提下續寫下文。讀后續寫,既考查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與實際運用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英語組織能力與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目前已有研究多集中在探討教學步驟或者如何培養學生在語言層面的表達。但是,大綱對學生的寫作不僅在詞匯和句型結構方面有要求,而且在語篇層面也要有一定的把握能力,要有合理的邏輯關系。如何有效幫助學生在給定段落第一句的條件下續寫出與前文具有連貫性和邏輯性的內容,注重詞匯和語法層面的同時,本文認為還需要在語篇層面予以特別關注。下面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關于語篇理論探討如何提升學生的續寫能力。
一、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類理論
系統功能語言學以意義為研究出發點,關注的是說話者的意義潛勢即說話者要表達的意義,語篇是獲取意義的基本單位,是帶有目的性的社交過程。語篇與語境不可分。語境分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文化語境是整個語言系統的語境,決定整個語言系統中的意義系統;情景語境是具體的語言運用的語境,是文化語境的具體體現。語類是語篇的種類,是文化語境的產物,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篇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并通過特定文化中的語類結構潛勢有效地表達交際意圖。語類分析的研究者Martin為代表的澳大利亞學派和Swales&Bhatia為代表的斯維爾斯學派都認為語類具有以下三個特征:首先,目的性。交際目的決定著語類的存在,形成了某類語篇的“圖式結構”(schematic structure,即開頭—中間—結尾),影響了語篇的內容和語言風格的選擇;其次,程式性。語類是語言使用者共同遵守的、程式化的社會交往工具,具有常規性、重復性和習慣性,其基本原則不能被隨意更改;第三,區別性。語類的常規性并不意味著語篇結構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文化語言的語篇結構會有所不同,但交際目的是相同的。
二、語類理論指導下的讀后續寫教學
讀后續寫教學第一步是閱讀。閱讀包括語篇層面的宏觀閱讀和詞匯語法層面的微觀閱讀。只有了解語篇結構及語篇的交際目的,才能更好地實現詞匯語法層面的理解。因此,閱讀可分以下三步進行:
首先,幫助學生熟悉掌握讀后續寫的語篇類型,了解語篇結構以及語篇的交際目的。只有在了解整篇結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進行有效續寫。根據目前大綱要求以及所示范例,讀后續寫的語類屬于記敘文或者夾敘夾議。記敘文的語篇結構圍繞五個“W”和一個“H”展開,其圖式結構為線性結構,包括背景、故事情節的開始、情節的發展、情節的高潮及結尾五個部分。前三個部分是已給內容,最后兩個部分往往需要學生續寫。教師可借助教材中記敘文體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記敘文語類的目的性、程式性及區別性。
其次,讀前預構故事。語類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研究語篇的交際目的和語言使用策略。語篇結構與作者的交際目的是不可分的。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之后才有可能完成內容連貫、邏輯性強的續寫。教師不提供續寫語篇的情況下,只提供給學生語篇的10個劃線詞匯,作為故事的關鍵詞讓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可能的故事以及故事體現的社會價值或意義。只要是正確的價值觀就應予以鼓勵學生完成完整故事,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第三步,協同閱讀與續寫,這是關鍵的環節。學生對照自構故事與已給故事,從故事情節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進行比較,以便在比對中產生協同效應。利用已知部分的表達對事件或故事進行連貫性和邏輯性的續寫,這樣在學生不認為續寫是頭疼或困難的情況下既可以鞏固語言形式的知識,又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達到語言教學的目的。
這三個環節中,第一個環節在經過三五次的語篇示范與分析之后學生會很容易掌握,因為高中生對記敘文的結構已經不陌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重點練習后面兩個環節即可。
三、讀后續寫模式的實施
本文案例是浙江省溫州市2017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2月)英語試題中的寫作部分。原文共六個段落,前四段是已知段落,最后兩段是續寫部分。
首先,熟悉語篇的語類特征。教師組織學生熟悉記敘文的五個要素及語類結構,可提供與讀后續寫主題類似的記敘文進行實例練習,以便學生對即將續寫的語篇在宏觀上有更清楚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構建故事。教師把讀后續寫的語篇中給出的10個劃線詞匯呈現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據所給名詞預測故事情節以及故事的中心思想。本篇故事中10個劃線詞涉及六個名詞、兩個動詞、一個形容詞及一個副詞out。名詞包括三個人物:Miss Walker,Jenny,Lee,一個事物:a watch,兩個抽象名詞:confidence和speech;一個形容詞:magical,兩個動詞:walk,flood out,這里副詞out與flood構成了短語動詞。課堂時間有限,可以給學生10分鐘進行討論,5分鐘書寫成文,15分鐘用于課堂展示與交流,交流內容包括講述故事以及故事的交際目的。只要符合邏輯而且內容連貫,并且具有積極的交際目的即可被認同。最后,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對以上詞進行分析,為學生提供如何找關鍵詞如何構建故事情節等的示范。抽象名詞是關鍵,confidence與作者寫這個語篇的交際目的相關,通過speech事件體現說話者的自信。如何安排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就要考慮magical這個詞。
第三,協同閱讀。老師把已給故事分發給學生,首先以小組為單位從語言表達與語篇特征兩個方面與小組自構故事進行對照,查閱故事或事件的懸念;然后,老師與學生一起分析所給故事,引導學生逐漸掌握從宏觀到微觀的分析,可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Step 1: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讓學生標記出所給四個段落每句話的主語,對主語進行分析發現Jenny出現19次,其它名詞都不超過5次,顯然故事的主要人物是Jenny。
Step 2:分析語篇結構。第一段是背景,Jenny hated having to read aloud in class.第二段是故事的背景及開始,Jenny對Lee以及他的手表的態度:Jenny signed,與自信的Lee相比,Jenny缺乏confidence;最后一句話是故事的開始;第三四段是故事的發展,一系列的動作刻畫出Jenny對她認為的“magical watch”的體驗:她對自己不喜歡的演講能夠做得很好,因此變得自信了,在第二天的課堂上Jenny勇敢地舉手時,Lee卻揭發她偷了他的手表。
Step 3:分析語篇作者的寫作目的。故事背景中提及Jenny不喜歡在班上大聲讀,故事開頭提及Jenny缺乏自信,但是故事的發展部分提及Jenny slowly raised her arm。Jenny的confidence是由那塊magical watch帶來的引嗎?作者在第二段用seemed,第三段兩次出現seemed,以及maybe,大寫的強調助詞did,可見作者并不以為手表有魔法能帶給Jenny自信。自信到底來自哪里?這就是作者的目的。答案只有出現在高潮或結尾部分。
第四,學生續寫故事的高潮與結尾部分。在了解故事結構及交際目的之后,對故事高潮及結尾的續寫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這兩部分的段首句已給,續寫之前要仔細分析它們的語義聯系。高潮部分的段首句:Everybody was fixing their eyes on Jenny,waiting for an explanation.這里可以啟發學生想象Jenny的感受及處境。結尾部分的段首句:At that moment,Miss Walker smiled and asked the class to listen to Jennys speech first.該句中并列連詞and連接Miss Walker的兩個動作smiled與asked,顯然at that moment Miss Walker smiled是起承上作用,在那一刻發生了什么事情,Miss Walker為什么微笑?這是高潮部分要交代的內容,因此,高潮段落的續寫可以從Jenny的感受、手表最后的去向及老師微笑的原因三個方面考慮。結尾句的后半部分“asked the class to listen to Jennys speech first”起啟下作用,事件的矛盾得到解決之后的事情,是故事的結尾。這里需要學生結合本語篇的交際目的,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來構思能體現作者目的的結尾,要交代Jenny的演講如何,她的自信來自何處,是對前文伏筆的交代,是故事的畫龍點睛之所在。
語篇的情景語境與交際目的是讀后續寫的關鍵因素,不僅在表達層面產生協同效應,而且幫助學生閱讀的方法及思路,從而使續寫部分與已給部分形成連貫性強、邏輯性強的語篇。情景語境是明線,幫助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逐步展開,交際目的是暗線,有助于學生從宏觀上實現續寫的連貫性與邏輯性。本篇故事中Jenny撿到手表最終歸還手表是明線,而她自信心從無到有的建立是暗線,兩者結合考慮才能有效完成讀后續寫。
四、結語
從語類和語境角度組織教學不但提高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意義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習者能夠根據一定的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語類特征對語篇做出正確的理解。從宏觀上了解語類結構及語篇的交際目的入手,有助于學生做到續寫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這正是考試大綱所要求的。續寫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故事開頭的預設考慮該作者的寫作目的,然后再進行段落構思,逐漸培養學生對語篇整體的把握能力,從而避免隨心所欲的發散思維,避免學生續寫的習作中出現前言不搭后語、前后情節脫節的現象。
盡管記敘文的主題各有所異,但其語類結構相同。語篇作者通過語篇文本傳達某種社會意義或價值觀,學生從宏觀入手,在清楚語篇的圖式結構和意義潛勢的基礎上,分析作者的交際意圖之后進行續寫,在用中學,學中用,互動協同,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篇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又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和思路,還可增強學習者運用語言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姜琳,涂孟瑋.讀后續寫對二語詞匯學習的作用研究[J].現代外語,2016,(06).
[2]紀小凌,周岸勤.讀后續寫對英語過去時態使用的影響[J].中國外語教育,2017,(03).
[3]張強.讀后續寫: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新途徑[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04).
[4]郝艷楠.讀后續寫對高中英語寫作質量的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8.
[5]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子.系統功能語法概論(第三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張德祿,苗興偉,李學寧.功能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