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會美
【摘要】以英語教學中的核心素養策略研究為重點進行闡述,圍繞在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英語教學手段方面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英語教學內容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初中英語實際操作練習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等觀點進行深入探討,旨意為后續相關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數據參考。
【關鍵詞】英語教學 核心素養培養 教學目標 教學手段
初中英語核心素養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其中最重要是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等,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是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強化知識掌握能力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該在設定教學目標、進行實際教學活動,總結教學過程等環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應該結合學生與學校資源的實際情況,做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計劃,并完善整個過程。
一、在初中英語教學目標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初中英語教學目標包括語言交流目標、思維方向目標、社會文化發展目標等,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就是實現這幾項目標良好融合的過程。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要想正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同時實現教學目標的融合。如在學習人教版《do you like bananas》這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實現語言交流目標,就帶領學生使用一些延伸性語言進行交流,可以利用Would you like to eat something?Do you like bananas?這樣的語言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習來的內容。教師在教授給學生就餐語言的時候,同時像學生介紹了一些就餐文化,以及其他的思維模式。在整個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用設置特別的情感教學目標,在實現語言交流目標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同時完成思維拓展以及知識拓展目標。因此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英語的核心素養,也就是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以及文化意識都得到了良好的融合。初中英語教學盡管只是關于語言的學習,但是教師通過對語言的教學,能夠高效完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二、在初中英語教學手段方面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學手段是根據教學目標而服務的,在初中階段要想正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在教學手段方面進行完善,尤其是應用具有實際意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全面延伸傳統教學方式中的正確策略,同時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先進性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多媒體教學方式就是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及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共同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教學手段必須與傳統教學手段實現有機融合,幫助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能夠更順利的進行英語教學活動。如在學習問路這節內容時,How can I get there?教師能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置身之中的環境,進而強化學生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也為了正確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能夠正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三、在初中英語教學內容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初中英語教學內容完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教師利用英語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是說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目標基礎上以核心素養為重點來對學生執行英語教學。首先,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差異性以及英語教學內容的類型來組織學生進行多種學習活動,在完成英語語言知識內容教學的同時。提升學習過程的生活性,帶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英語學習過程中,進而通過各項學習活動的進行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并且優化學生的思想品質。其次,教師應該不斷的完善英語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習到西方開放性的思想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在英語教學知識內容中的人文因素,帶動學生找出英語教學知識內容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蘊。最重要的是教師利用英語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思維,從而滿足核心素養培養的主要需求。
四、在初中英語實際操作練習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對于初中生來說,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離不開英語的實際操作與練習。首先,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的初中英語教學應該重視學生關于英語學習的感受,重點關注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創新能力。如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展開小組合作方式進行英語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完成英語學習目標,并且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支持下完成相關的閱讀活動。其次,英語實際操作練習能夠幫助學生真正的掌握英語應用技巧,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并且還能根據實際操作英語語言練習幫助學生充分的感受到英語語言情境。另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口語能力,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朱雙麗.小學英語核心素養研究現狀及解決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
[2]王懷全.基于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英語課堂活動策略研究[J].校園英語,2016,(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