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嬌 彭婧
摘要:紅色電影承載著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價值觀,對于宣揚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以紅色電影《建黨偉業》為具體案例,首先簡析了《建黨偉業》劇情內容,隨后深度探討了電影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愛國情懷,最后基于《建黨偉業》分析了對紅色主旋律電影創作的現代啟示,旨在促進我國紅色電影創新發展。
關鍵詞:紅色電影 愛國情懷 《建黨偉業》
作為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紅色賀禮,紅色影片《建黨偉業》一經上映就得到了觀眾的普遍贊譽。該影片聚焦于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一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重要歷史時期,通過借助個性化敘事模式重新梳理了這段紅色歷史回憶,不僅使得億萬觀眾重溫了建黨之前的風風雨雨,也將黨的建設過程中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展現得淋漓盡致,重新喚起了觀眾對愛國情懷的審視和反思。
紅色電影《建黨偉業》劇情簡析
《建黨偉業》是一部重現百年前恢弘歷史的紅色電影作品,也是獻給建黨90周年的文獻紀錄片。該影片生動展現了早期共產黨人、愛國青年以及當時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風云動蕩的時代為爭取民族解放不懈斗爭、抗爭奮斗的紅色歷史故事。整部電影敘事結構細致,分為各個不同單元,大致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及中國共產黨成立三部分劇情組成。在1911年到1921年這短短十年中,既是中國處于風雨飄搖的十年,也是中國歷史上不平凡的十年。這十年期間發生了很多值得大書特書的歷史事件,比如武昌起義、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也涌現出毛澤東、周恩來、胡適等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鑄成了一部可歌可泣、震蕩激揚的歷史篇章。雖然涉及歷史事件錯綜復雜,涉及歷史人物數目繁多,但是《建黨偉業》還是以其獨特的敘事結構和電影藝術表現手法,以歷史事件發生時間順序為影片整體脈絡,將那十年期間發生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成為了近些年紅色電影典型的優秀作品。此外,《建黨偉業》拋棄了傳統紅色電影敘事慣例,從現代商業大片敘事表述、情節設定、人物塑造等方面譜寫了我國這段紅色史詩,對愛國情懷進行了生動詮釋和藝術化傳播。
《建黨偉業》中的愛國情懷
紅色電影承載著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價值觀,作為現代紅色主旋律電影的里程碑,《建黨偉業》生動展現了早期共產黨人、愛國青年以及社會各階層在民族存亡、風云變換的歷史關鍵時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
歷史著名人物的愛國情懷。《建黨偉業》與一般紅色電影在愛國情懷敘事結構上大相徑庭,其拋棄了主流紅色電影常用的人物臉譜化的傳統慣例,也顛覆了觀眾對部分歷史著名人物形象的慣性認知,既沒有刻意賦予歷史著名人物英雄光環,也沒有隱晦貶低批判某些負面人物,而是通過生活化、真實化的人物動作以及語言實現紅色人物形象的真實展示,生動表現了歷史著名人物在愛國情懷與現實之間進行選擇的矛盾,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比如表現以毛澤東為典型代表的早期共產黨人的愛國情懷。在影片中有這樣一幕,在大雪中的除夕夜毛澤東對李大釗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前總覺得體育、教育、軍隊可以救國,但是直到現在才發現馬克思主義才可以救國,言語之間透露著欣喜和急迫之情。再如毛澤東與妻子楊開慧在新婚之夜的簡單對話,毛澤東告訴楊開慧:“做我的妻子,從此之后可能再無安生日子可言。”楊開慧卻深情堅定地回復毛澤東:“我愿意。”這樣的愛情場景直接映射出早期共產黨人最真摯、最堅定的愛國情懷,突出展現了早期共產黨人崇高偉大的革命信念。再如講述蔡鍔等歷史著名人物的愛國情懷,《建黨偉業》并非只是歌頌早期共產黨人身上的愛國血性和民族氣節,對蔣介石、蔡鍔等人物也并非一筆帶過,力圖最大限度地展示歷史著名人物身上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如馮玉祥憤怒地當街開槍、袁世凱痛斥日本特使等,而蔡鍔與小鳳仙南湖游船更是讓觀眾在詩情畫意間領略愛國情懷。①
愛國青年洋溢的愛國熱情。《建黨偉業》不但從多個方面、不同角度詮釋了歷史著名人物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責任感,歌頌了歷史著名人物為爭取中華崛起和民族解放而奮不顧身、不怕流血犧牲的勇氣和氣節,而且也將愛國情懷彌漫在無數青年勇于投身救國運動的愛國熱情之中,并以長焦遠景的拍攝手法濃墨重彩展示了青年大學生以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進行革命斗爭的歷史畫面。電影中愛國青年在愛國信念的驅動下,為了國家復興關注時局發展并踴躍投身革命,將當時歷史時期青年群體身上的愛國情懷表現得淋漓盡致,既滲透于電影之中,也散發于銀幕之外。比如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之后對五四運動的重點敘述,《建黨偉業》對五四運動進行了全景式精心描繪,通過紀錄片式的跟拍鏡頭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視覺震撼,悲亢的電影音樂背景渲染了愛國青年的環境氛圍,同時運用大量篇幅表現了陳獨秀、周恩來、胡適等愛國青年在領導五四運動做出的積極抗議,讓觀眾仿佛置身其中。再如影片中對愛國青年參與紅色運動的具體表現,無論是女大學生寫血書、火燒趙家樓等系列情景,還是學生激憤吶喊著“保我主權” “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等愛國口號,都表達出愛國青年對反動政府的斗爭和憤怒,突出展現了愛國青年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定愛國情懷。
各個階層的愛國情懷。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不是歷史著名人物和青年愛國主義者的專屬,在那個風云動蕩的歷史年代,正是因為社會各個階層共同參與革命斗爭,才為革命斗爭取得勝利、新中國成立奠定了群眾根基。盡管紅色電影《建黨偉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主要圍繞毛澤東、周恩來等早期共產黨人來展開,但是這部電影中可以說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也都是配角。其中社會各階層都散發著獨特的、樸素的愛國情愫,生動表現了舊中國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在面對國家危難、民族大義所做出的歷史選擇。縱觀紅色電影《建黨偉業》,影片把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群體身上的愛國情懷描繪得淋漓盡致,比如說五四運動期間,周恩來等人被當局關進大牢后,他們以絕食為手段進行抗爭的感人情景讓人敬佩。尤其是電影大結局時,首批共產黨員在紅船上含淚合唱《國際歌》的鏡頭畫面,雖然它的結局是建黨,但是這也意味著偉業剛剛開始,讓觀眾再次感受到早期共產黨人愛國情懷的精神洗禮。再如電影中對前清進士徐世昌的描寫,即使日本人對徐世昌威逼利誘,他寧愿犧牲也絕不擔任偽職,表現出具有中華民族氣節的愛國情懷。同時還有外交官顧維鈞的故事描寫,雖然電影中他最終還是簽訂了凡爾賽協議,但是他的那句“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足夠代表封建文人階層的愛國情懷。②
《建黨偉業》對紅色主旋律電影創作的現代啟示
《建黨偉業》中愛國情懷對紅色主旋律電影創作有著深刻的現代啟示。一方面現代紅色主旋律電影制作模式應當更貼近現代商業影片風格;另一方面也應當符合現代青年對革命浪漫主義的喜好,擺脫過去臉譜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慣例。
首先,較于傳統紅色電影的創作模式,現代紅色主旋律電影制作模式應當更貼近現代商業影片風格。為什么《建黨偉業》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和觀眾認可?不僅是因為其敘述并延續了紅色故事,也因為其使得紅色故事更加普適化和平實化。《建黨偉業》脫離了傳統說教式敘事模式,通過平實自然的電影基調來渲染愛國情懷,避免了以往紅色電影高亢的政治宣揚和批判,拉近了觀眾與影片的心理距離。因此現代主旋律紅色電影應當在尊重歷史事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商業影片所強調的符合觀眾審美以及觀影習慣來創新創作紅色電影,增強可看性和戲劇性。其次,相較于傳統紅色電影的人物塑造,現代主旋律紅色電影的人物塑造應當避免英雄主義和個人主義,走出將英雄人物神化的弊端。縱觀《建黨偉業》整部影片的人物塑造,無論是毛澤東、蔡鍔等人的愛情故事,還是袁世凱、顧維鈞等人的心理刻畫,整部電影并沒有賦予歷史人物不同的光環,而是盡可能實現歷史人物的真實客觀,讓每個歷史人物看起來更加有血有肉,使得觀眾對愛國主義情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現代主旋律紅色電影應當擺脫臉譜化、模式化的人物塑造慣例,既不刻意升華拔高也不過分隱晦貶低,盡可能將人物真性情展示出來,以此使得觀眾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提高現代青年對愛國情懷的情感認同。③
作為現代紅色主旋律電影的里程碑,《建黨偉業》以光影藝術譜寫我國在1911年至1921年那十年期間的紅色篇章,生動展現共產黨人以及社會各階層在民族存亡、風云變幻的歷史關鍵時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雖然那段歷史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之久,但是電影中革命仁人志士表現出的愛國情懷仍舊散發著歷史的光輝,與新時代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
注釋:
①李 基:《〈建黨偉業〉的愛國情懷敘事與當代啟示》,《電影文學》,2016(19)。
②朱? 蘭,但家榮:《紅色經典電影〈建黨偉業〉中的愛國情懷》,《電影文學》,2016(1)。
③王曉云:《中國當下主旋律電影與審美教育———以影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辛亥革命〉為例》,《電影文學》,2012(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