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面向全媒體格局的智能融媒體創新發展路徑

2019-11-19 07:09:46曹三省
領導科學論壇 2019年16期
關鍵詞:人工智能信息

曹三省

摘 要: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擔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一項緊迫課題,隨著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不斷發展,媒體智能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關鍵詞:全媒體;融媒體;人工智能;5G;區塊鏈;創新驅動

一、全媒體及其相關重要概念

今天,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和新媒體是兩個有著密切聯系但又彼此不同的個體。互聯網是從最初的計算機網絡發展到全球的信息網絡,并且進一步延伸到社交網絡和萬物互聯的網絡。互聯網還延伸出了網絡空間的概念,網絡空間則在互聯網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共同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當互聯網在信息社會的發展得到普及之后,便形成了“互聯網+”這個很重要的概念,以及非常重要的頂層戰略——國家信息化。

在“互聯網+”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的實體經濟和互聯網有了更加密切的聯系,“互聯網+”平臺也成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這一很重要的載體。此外,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使得人工智能技術體系也依賴于互聯網這一驅動力。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智能+”的概念,與“互聯網+”相比,“智能+”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

和互聯網緊密聯系的另一個概念是新媒體。新媒體和互聯網之間關系密切,因為新媒體往往是指基于互聯網中一些新的信息傳播形態,但新媒體和互聯網又是不同的,今天的互聯網中存在很多不具備新媒體屬性的、一些相對傳統的信息傳播形態和方式,而新媒體代表著各種不同的信息傳播技術及非技術因素的創新所形成的信息傳播方式的一個平臺,其本身也在持續、動態地發展。因此,今天的新媒體與互聯網是相互聯系但又彼此區分的。

從新媒體出發,我們又有了融媒體的概念。媒體融合是指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技術推動及目前的體制機制要求之下所形成的一種變革效應。通過媒體融合,我們構建起了今天的融媒體體系,包括作為載體平臺的融媒體中心,也包括在融媒體中心基礎之上所開展的融媒體業務,以及和融媒體相關的新領域。所以,融媒體體現了新舊媒體之間的融合,有了融媒體的存在,也就意味著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形成了一個更好的橋梁。

全媒體和融媒體之間的聯系就在于,融媒體是全媒體的基礎,全媒體是一個相對高級的階段和模式。如果我們有一個信息傳播機構,能夠更完整地運用各種不同的信息傳播手段,形成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全域的傳播架構的時候,那么它就可以被稱之為全媒體環境了。所以,全媒體是融媒體的一種高級階段和高級狀態。

二、全媒體與融媒體領域內的頂層驅動力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其時,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的融合發展就已經成為國家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個戰略性綱領和標桿。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到中央深改小組第四次會議,我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經歷了全面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預熱期。其實,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前,我們就已經在考慮如何進行新媒體轉型及融合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媒體融合就上升到了國家戰略,黨和國家領導人是從治國理政的高度去看待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的。

至今,媒體融合已經走過了幾年的發展時期,我們仍然需要不忘初心,不忘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那么,“媒體融合”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把互聯網的去中間化、輕量化以及免費開放等思維引入到媒體傳播的鏈條之中,從而解決傳統媒體的發展困境,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應對今天傳媒格局的深刻改變。

傳統媒體有傳統媒體的優勢,新媒體有新媒體的特點,兩者之間實際上是互補的關系,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博弈的關系;一體化發展也就意味著傳統媒體要善于借助新型媒體傳播力強、鮮活、快捷的優勢,而新媒體也要學習傳統媒體的職業素養、專業精神以及對于優質內容的把握。針對“守正創新”這一趨勢,新媒體要入主流,傳統媒體也要創新,這是兩者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還提出,“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我們知道,傳統媒體此前一直都非常強調優質和專業的內容建設——這也是其根本所在——但今后我們不得不高度重視先進技術對于行業領域以及宣傳思想輿論工作等體系的創新。此后,新媒體走到了一個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它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支持的角色,而是傳媒領域創新和發展的重要載體。所以,媒體融合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因素,還必然會涉及體制機制,更深層次的就是它帶來的思維觀念層面的轉變。因此,在平臺建設和經營管理層面,我們都需要進行布局,讓媒體融合邁向正確的方向。

2014—2019年間,媒體融合一直是熱點話題,甚至上升到了“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這一議題上。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前往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電視臺實地調研。當時,人民日報社已經形成了“中央廚房”這一總體架構,通過當時的新聞媒體中心形成了“兩微一端”的新媒體應用模式格局;新華社結合全媒體應用在新聞采集與傳播流程中的載體,形成了一個權威報道的平臺;中央電視臺非常強調國際傳播、海外傳播,通過北美分臺、集成播控平臺和《新聞聯播》演播室等一系列電視媒體迎合媒體融合發展和全媒體傳播格局。

在當時召開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在媒體融合所形成的頂層戰略框架之下,我們又進一步強調了“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和手段”,并且一再明確地提出了“四個力”——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今天,這“四個力”的描述已經演變成對媒體融合的指標評判體系。

傳播力是基礎。我們能夠形成新的信息傳播渠道,真正讓主流媒體進一步走進人民、深入人心,實現有效的傳播,這是基礎。引導力是提升。我們能夠有效地把信息傳播給受眾的時候,要進一步從思想意識層面去引導受眾,讓用戶因為我們而發生改變。影響力就是在引導力的基礎之上,形成長效持續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主流媒體的公信力。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可以說,這“48字方針”囊括了今天新聞輿論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的一條主線就是如何通過創新去提升這“四個力”,真正通過全媒體和融媒體實現主流媒體在今天的信息傳播格局之下的進一步提升和發展。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是由黨的十九大正式提出的,有六個方面: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涉及思維意識形態,包括新聞思想工作等層面的一些基礎設施;而文化創新、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的戰略,結合了上層建筑,也結合了如何運用創新來改變信息生態、科技生態,形成自主創新的力量。

與傳播手段創新密切相關的另外一個概念是新型文化業態的打造。在傳播手段創新的同時,我們除了能夠通過提升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也需要讓媒體行業步入新型文化業態的舞臺上,讓融媒體中心和未來的全媒體格局迎合大眾對新型文化業態的需求,建立起新文化消費模式,實現融媒體產業的進一步提升。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融媒體建設就此延伸到基層,遍布全國的2000多個縣級行政機構都會面臨著創建融媒體中心的戰略任務。除了要考慮從頂層建立起一個面向融媒體和全媒體的傳播格局以及新型文化業態體系之外,我們還要考慮如何應對基層的需求,如何符合當地的政情民情,如何能夠進一步實現高性價比,讓縣級融媒體建設能夠真正服務大眾。此次會議還強調,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要推出更多健康優質的網絡文藝作品。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縱深”二字意味著我們開始了更深層次地對媒體融合進行探究和解讀。在這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專門提出,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和反饋中,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有效地和傳媒生產流程結合起來,并且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讓人工智能算法、內容推薦算法能夠更好地符合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并提升其價值導向,同時能夠全面提高輿論的引導能力。所以,媒體融合步入“縱深”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從更高的角度考慮其發展。如今,媒體融合已遠遠不僅僅是傳媒機構自身的轉型和發展所需,我們還要站在黨和國家的戰略高度,面向新型媒體傳播格局,去考慮如何去實現更有效的治國理政,如何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能夠讓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真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媒體融合的新定位。

2019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等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第一個節點是,2019年1月15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規范》和《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這兩個標準的發布意味著,廣電融媒體領域里形成了從技術到業務體系再到產業生態的可參考的標準。同時,省級的共性技術平臺也成為一種承載縣級融媒體的有效架構,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縣級融媒體的建設成本,加速縣級融媒體的有效建設。例如政務支撐、民生服務等都可以通過共性技術平臺得到更好的支持。

第二個節點是,2019年2月1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國縣級融媒體智慧平臺”暨央視網新版全終端上線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已有100家縣級融媒體中心矩陣號入駐平臺,并在當日與央視共同啟動聯合報道計劃。據介紹,預計到2019年年底,入駐縣級融媒體中心將達到1000家,并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這就意味著,縣級融媒體在包括本地的區域城市和省級共性平臺的基礎之上,獲得了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共性平臺的支持,因此無論是通過哪個平臺或者是通過哪條路徑,縣級融媒體都可以實現進一步的發展。

第三個節點是,2019年2月19日,新華社正式發布全新升級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個AI合成女主播。新主播在3月3日正式上崗,這標志著新華社的AI融合主播系統和以融合主播為代表的智能化媒體內容生產平臺從此步入到了新的發展階段。

第四個時間節點是,2019年3月16日,《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這篇文章不言而喻具有戰略方針的意義。在今天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要研判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方向,研讀全媒體傳播領域的發展脈絡和今后的總體趨勢,這篇文章可以說給我們指明了方向。

今天所說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這篇文章里可以用四個關鍵詞概括——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第一,我們要通過資源的集約化配置讓全媒體中心發揮出資源聚集平臺的作用,通過資源的聚集去實現服務能力規模的進一步提升;第二就是結構合理化,我們要讓原有的信息傳播體系架構更加高效,成本更加可控;第三就是差異化發展,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不同的信息傳播形態和模式彼此間一定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第四,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所有的傳播渠道以及所有的分平臺彼此之間實現的是一個更加有效的、有機的協同,這才是能夠把全媒體傳播體系真正建設成的關鍵。此外,這篇文章還有六個關鍵的表述:

第一,“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我們今天看到的包括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信息革命成果,是通過不斷的技術變革和普遍應用而得到的結果。

第二,“宣傳思想工作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一切都是圍繞“勢”字展開的,從“勢”的背后我們能看到創新的趨勢、提升的趨勢、人民群眾的需求,以及信息傳播革命邁向縱深階段,還能看到包括全媒體傳播格局在進一步完善過程中所形成的大“勢”所在。

第三,“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從網上構建起來的媒體傳播渠道、形成的全媒體信息傳播格局,和網下的真實生活、真實生產過程、真實生活狀態,以及每一個人都是密切聯系的。因此,我們要考慮如何讓全媒體更好地服務于民生,實現“全媒體+”,將其和智慧城市、鄉村振興等方方面面的發展進行更好的結合。顯然,“同心圓”也是非常閃亮的,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之下,所有的信息傳播行為和狀態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做指針,這也是為什么要非常強調“守正創新”的原因。

第四,“要堅持移動優先策略”。2016年開始,媒體融合步入了縱深發展階段。移動互聯網是實現彎道超車的載體,是布局融媒體業務以及形成全媒體格局的非常重要的載體。所以,要讓主流媒體借助移動傳播,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如今,我們步入了5G時代,要通過5G網絡來推動新一代的移動互聯網絡建設。

第五,“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

第六,“依法加強新型媒體管理”。要對新媒體管理、自媒體管理立法,自2018年提出自媒體分級分類管理后,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步伐也越來越快了。

融媒體和全媒體之間,既緊密聯系又有區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人民日報社的時候正式提出了“四全媒體”的概念: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

全程媒體: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結束等所有環節,全部都在傳播鏈條之中。無時無刻不在的媒體使事件公開化、透明化成為可能。在全民記者的時代,事件會最大程度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全息媒體:當下,傳播形式呈現多元化和深層次化,圖文、音視頻、VR/AR、新聞游戲、人工智能等發展使得媒體發展更加完善。人民日報社全媒體新聞平臺“中央廚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嘗試使用媒體合成大腦、AI主播等新技術,使機器人寫作、自動采集新聞成為可能。新的技術環境必然給新聞業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

全員媒體:當下全媒體時代,全民皆新聞,無處不信息。自媒體的發展擴大了信息源,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發聲渠道。新媒體在擴展媒體渠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發布信息的門檻。

全效媒體:全效媒體與技術的興起密不可分。大數據與云技術的發展使得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都具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畫像。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實現精準推送,讓媒體內容能夠更加精準地投放到特定媒體上,傳達更加數據化和可視化,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智能+”的概念。當我們為融媒體增加“智能”這一表述的時候,說明國家已經高度認可了“智能+”的發展戰略。智能融媒體指的是人工智能等相關技術應用在融媒體領域所產生的一種變革,當然,智能和融媒體這兩者之間也有一個代界的劃分,今天我們正處于一個媒體融合的時代,而在未來又將步入一個智能媒體的時代,這兩者之間是橋梁和彼岸的關系——就如今傳媒科技所呈現出來的演進規律而言,媒體融合是一個中間進程,要通過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之間的融合發展讓融媒體幫助傳統媒體機構實現創新力上的突破和提升,所以它是一個橋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后,未來深度智能化的媒體,包括大眾的需求、技術的短板和業態趨勢等方方面面都會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方向,這就是我們真正要到達的彼岸。可見,智能媒體代表的是真正的未來,而融媒體的發展是實現未來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所以說,智能媒體和融媒體二者之間,會自然而然地合體為智能融媒體,這也是未來傳媒的創新、發展和演進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和方向。

我們可以用八個字對融媒體進行一個策略上的概括,即“務實落地、業態創新”。如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已經改變了傳統的由技術條件和行政區域所決定的傳媒內容、傳輸覆蓋的能力格局。我們知道,在傳統媒體時代,以廣播電視媒體為典型,其節目覆蓋是由行政區域所決定的,縣級臺的覆蓋范圍就在本縣之內;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傳統的廣播媒體作品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社交媒體等眾多渠道面向更廣泛的觀眾。因為融媒體平臺是一個全網平臺,可以延伸到全國甚至海外。而且,這些產品不僅僅包含節目中的信息,還可以加載很多有效的本地資源,如特色文化、特色旅游、城鄉人文等。這樣,媒體融合發展能給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福祉、經濟升級轉型提供很好的服務。

在未來,融媒體有很好的發展趨勢,在接地氣的同時也要出實效,能夠讓融媒體的發展真正轉化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引擎。“守正創新”是當前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實現全媒體更好建設中一直要堅守的正確導向。在“守正”的同時要“創新”,在堅守正確導向的同時要實現自身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這種突破發展包括三個層面:一是技術基礎上需要實現有效的創新,需要為媒體機構、基層治理體系以及更高的政府管理層面,在技術創新理念上形成變革,要及時擁抱新技術;二是產品體驗的創新,我們所形成的融媒體產品、全媒體產品都要讓用戶有好的體驗、新的體驗,這樣才能夠獲得用戶更好的關注,從而實現業務的更好發展;三是業態創新,這也是最終目標。

無論是媒體融合也好,全媒體格局也好,都基于政策的推動,都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下得以開展的,但同時,我們也需要形成一個更強的內生動力,讓這個體系能夠朝著好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那么,內生動力來自何處?

一是技術創新的內生動力。人類的科學技術體系在不斷地創新和發展,其應用在信息的傳播和服務領域就形成了新媒體傳播形態創新的基本動力源泉,而這個動力源泉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還會發展與變化。中世紀時期,印刷術和造紙術的誕生產生了最初的大眾化紙媒;到了近代,無線電技術引發了廣播和電視的變革;今天,最大的驅動力齒輪來自四個組合——AI+VR+5G+4K,這是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一個很強的技術驅動力格局。

二是區塊鏈。區塊鏈改變的不僅僅是一種信息結構和業務模式,同時它也是一種思維形態,正如互聯網的到來激活了互聯網思維一樣,我們也要思考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傳播技術怎樣才能形成一個新的思維方式。

三是量子通信,這是更前瞻性的方向。我們把物理學上的“量子糾纏現象”進一步延伸應用到通信領域,在某種意義上我國已經走在了前面。未來量子通訊將替代今天的電子通訊技術,形成今后新媒體系統中一個更強的技術驅動力。

三、新一代人工智能下的全媒體技術創新

從概念上講,人工智能是通過計算機相關技術構建人造的智能系統。對于智能系統的表述而言,一個智能系統的核心是智能體,它通過感知能力去獲取來自外界的靜態信息和動態信息,實現自身對外界狀態的有效感知,并把通過感知獲得的知識交給智能體本身,再結合自身所管理的知識庫,通過知識圖譜的映射和感知模式結合,進一步通過決策邏輯系統形成決策和行為作用力。這是每一個智能體——無論是自然智能體還是我們所形成的人工智能體——都要遵循的基本技術架構。

如今,人工智能有四個層面的能力支撐。有很多人都會驚嘆于以AlphaGo為代表的機器人能夠很輕易地戰勝人類最優秀的棋手。其實,在這個層面所實現的人工智能是最基本的,就只是把運算智能發揮到了一個比較高的層面,這種運算能力是計算機或者機器智能自身的優勢,卻是人類的短板。在此基礎上,感知智能在今天的發展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讓智能系統“能聽、會說、能看、會認”,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讓人工智能處理自然語言,形成其視覺系統,從而進行目標的識別等。第三個層面是運動智能,它與感知智能處在同一個階段,通過機器人系統去實現人工智能體的能抓、會握、能走、會跑,通過機械系統聯系到更加智能的行為,讓人工智能系統能對外界做出更好的改變。人工智能的至高境界,也就是最深層次的智能是認知智能,我們最終要讓機器從某種意義上能夠更好地理解人類,從而實現一種相對自主的思考過程。今天的人工智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亞人工智能的產品,要想真正能夠實現“能理解、會思考”的強人工智能,還有待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

新一代人工智能實際上是由人工神經網絡、腦科學、認知科學等技術共同推動的。那么,我們可以進行一個代界的劃分:1970年,人工神經網絡開始進入人工智能領域之中;1980年后,以支持向量機為代表的機器學習成為主流方向;2006年后,深度學習算法開始興起,它可以很好地適應如今的大數據環境。

今天,我們步入了一個以深度學習為機器學習領域新方向的人工智能新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大量面向大眾應用的信息消費產品。其中一個典型產品是美國Comcast公司推出的Xfinity X1智能語音遙控系統。這是一種類似機頂盒的產品,可以連接到互聯網在家庭電視機上進行播放,但它同時還是家庭物聯網,人們可以通過Xfinity X1的核心功能——智能語音實現人和家庭物聯網、智慧家庭之間的更好互動,這也是一種媒體功能的延伸,是未來全媒體結合智能融媒體發展的必然方向。另一個是微軟機器人小冰。小冰是一個智能聊天機器人,其內部結構是一個算法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它還是一個作家,通過程序創作了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從這里我們能夠洞察出人工智能應用到媒體內容生產的巨大潛力。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就是針對語義的處理以及對語料庫的分析和挖掘,它能夠讓人工智能形成一種潛在的文學藝術的創造力。不過當前,人工智能還很難隨時創造出人們所需的有效稿件,因為機器生成內容的算法,更多的是處理一些結構化數據,如財經播報、體育播報、簡單的文學形態、詩集等等,并不是所有的文學藝術形態都能通過人工智能實現。

目前,我國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語音產品也開始普遍應用于全媒體流程。在媒體內容生產的領域里,比如內容生成、內容審查及虛擬播報等,一個完整的由人工智能所支撐的媒體內容生產和管理的機械化流程體系正在逐步形成。這個體系實際上是在輔助人類的媒體工作者,能在未來的智能融媒體和全媒體的架構之下實現人類的進一步解放,而人類的媒體工作者也會擁有一個新的職業定位。因為流程中的機械性操作可以交給人工智能去完成,我們就能夠更輕松地面對非常復雜而繁重的流程,從而將工作做得更細致、更好。

如今,遍布在不同空間的監控攝像頭已經升級成為監控視頻的采集者。這樣一個固定機位的、24小時工作的監控攝像頭,帶給我們的媒體體驗必然是不同的。2019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會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正式上線了紀錄片《秘境之眼》,布局在自然保護區中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像頭,給人類帶來了驚喜,鏡頭上的野生動物跟大眾走得更近了。在此基礎上,我們也能夠看到無人機在面向智能融媒體的定位上也有自己不同的定位。無人機要想在未來實現更好的智能化,很多方面就要作出改變,比如續航能力、飛行速度、體型趨于微型化等等,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其更加靈敏、更加自主的智能飛行。在無人機上加載一個很小的攝像頭就可以實現特種拍攝以及一些非常靈活姿態的拍攝。所以,人工智能和視頻的結合離不開智能機械裝置。

另外,在演播室場景下,我們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攝像機器人產品出現,它們或通過預編程序,或通過人為操控來實現局部的智能算法和判決方式,從而決定自己的姿態控制以及在視頻內容采集過程中形成的具體策略。同時,這些24小時不休息的攝像機器人也能給我們帶來在一些常規情況下人類攝像師所拍攝不到的圖像。

四、5G網絡對全媒體的賦能

今天,我們正處在5G網絡的快速發展時期,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已經越來越真實地走到我們面前。5G是一個賦能工具,通過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變革,我們可以在產業生態里找到由5G所帶來的方方面面的新的屬性。所以,我們說5G正在賦能一切。

5G網絡的全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它仍然被定位為一種移動通信網,但事實上它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通信了。第一,我們通過5G網絡的建構,加之運用新的頻譜資源實現進一步優化后的信息編碼方式,改變了網絡本身的峰值傳輸速率。因此,5G網絡首先是一個更快的網絡,5G網絡的峰值速率可達到20Gbps,意味著下載一部8GB的電影只需要6秒,而用4G網絡至少需要七至八分鐘。在5G網絡的建設初期,常態化的應用看不到這么高的速率,但基本上也可以達到10Gbps。第二,5G網絡不僅僅是一個高速網絡,也引發了低時延效應。由于5G網絡的特性,其低時延高可靠場景主要面向車聯網、工業控制、遠程醫療、遠程控制等垂直行業的特殊應用需求,可以為用戶提供毫秒級的端到端時延和高可靠性的業務保證。第三,5G網絡可以連接到多種多樣的終端設備,這是很重要的屬性。5G之前,我們通過移動通訊網絡連接更多的是手機,但在5G階段,通訊終端是非常多元化的,不光是5G手機,還包括物聯網、機器人、各種傳感器等,特別是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中的各種設備。第四,5G網絡的屬性讓很多設備始終處于連接的狀態。這是一個常態化的連接,當需要建立起通信鏈路的時候,我們會通過應答機制去建立5G網絡。因此我國目前把5G網絡放在一個戰略性的高度去看待。

2019年3月,《瞭望》新聞周刊發布了文章《“新基建”帶來新機會》,正式提出了“新基建”的概念。實際上,2018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重新定義了基礎設施建設,把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并將基礎設施列為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之一,可見其戰略重要性。新型基礎設施,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信息基礎化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包括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以及進一步延伸到的特高壓和一系列新型的基礎設施,這些信息基礎設施已經成為了投資領域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我國軟實力的重要方向。

5G是一個高速度、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的網絡,網絡所連接的設備更加多元和豐富,這是5G網絡的基礎特性。5G網絡場景之下存在三個應用場景,分別叫做eMBB、URLLC、mMTC。

eMBB:指的是增強移動寬帶,這是5G帶來的更強的移動寬帶網絡效應。在這種增強化的移動寬帶屬性之下,我們可以用它來支撐4K到8K的高清視頻。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系統的應用以及方方面面的大數據、云計算等等也都會得到更好的支撐。

URLLC:指的是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例如無人駕駛等業務(3G響應為500ms,4G為50ms,5G的要求為0.5ms)。也就是說,5G網絡的可靠性提升、時延效應降低。

mMTC:它的全稱是海量機器類通信,指的是大連接物聯網,針對大規模物聯網業務。在這個場景下,萬事萬物、不同的物聯網設備和人工智能設備都可以使用5G網絡去實現機器到機器的、更加常態化的通信。因此,5G強大的搜索能力不僅服務于人,而且服務于為人所服務的萬事萬物,它也使得信息傳感,包括信息傳輸匯聚、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等所依賴的大規模的通信量都可以實現更好的支持。

下面梳理一下人類互聯互通領域的演進過程:

第一階段:人們把計算機連接起來,是互聯網發展的早期。當時,我國的互聯網人提出了一句“全世界計算機聯合起來”的口號,我們通過計算機實現更高效的通信以及更強大的信息服務能力。

第二階段,通過互聯網大規模的社會化應用,每一個用戶都擁有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及一系列的互聯網平臺上的身份,從計算機互聯的階段進入到了人人互聯的階段。

第三階段,就是5G網絡賦能階段,也就是萬物互聯。物聯網的概念并不新,討論物聯網已經有若干年了,但只有真正在5G網絡的支撐下,萬物互聯才能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方向。物聯網所需的一切基礎設施,例如大規模的傳感器,這些通信只能在5G網絡的載體上才能更好地實現。

今天的物聯網是一個成系列的支撐技術體系,包括物聯網的云平臺、傳感網絡、網絡支持和每一個設備上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頻標簽,以及M to M通信體系等。這些都帶來了巨大的通信開銷,這也是今天5G網絡的重要職責——支持萬物的互聯。

今天的融媒體業態布局,離不開5G網絡的支撐。有了5G網絡,融媒體業務才能支持4K和8K的高清視頻,才能實現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甚至能夠實現更高級別的用戶體驗。同時,在5G網絡下,通過像mMTC大規模的機器通信、低時延業務等場景支持,融媒體可開發一些新的業態產品。

融媒體也要考慮擁抱智慧生活,要和數字經濟、共享服務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同時,更強的媒體資源也能賦予這些服務體系更強的媒體體驗,這也是5G和融媒體一個更好的結合點。一個非常具體的案例就是車聯網的應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車聯網不是典型的媒體,但是車聯網場景一直有很強的媒體屬性。如音頻廣播,一直以來發展得很好的業務體系就是交通廣播,在車主的應用場景下,音頻廣播成為了剛性需求。這個趨勢也延伸到了5G時代。5G車聯網所賦能的這種媒體系統,將不再是簡單的由媒體到人的服務過程,因為5G賦能車聯網的過程中,至少有四種不同的通信模式,分別是V2V(車對車通信)、V2P(車對行人通信)、V2I(車對基礎設施通信)和V2R(車對路側設備通信)。除了人通過車聯網獲取更好的媒體體驗以外,每一輛車從某種意義上也成為了媒體受眾,再通過互聯網、車車之間、車路之間的互動媒體獲取信息,從而升級人的體驗。所以,5G車聯網就是一個典型的場景,從中我們能夠看到5G和智能融媒體之間的有效結合。

另外,5G能夠實現很好的eMBB應用,也就是增強移動寬帶。在增強移動寬帶下,云計算體系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撐。近年來,我們在不同領域里都能聽到“云化”的聲音,云計算、云平臺的支撐開始深度影響各個領域。但是,所有的云計算平臺其實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交換,無論是基礎設施、平臺或是頂層軟件,都需要轉變成一種可以共享的服務。而在這些服務主體之間,這些資源調度的過程,其實都需要有大量的數據通信能力做支撐。這就是5G增強移動寬帶能夠帶來的一種很典型的新媒體效應。

云計算有四個基礎屬性,分別是虛擬化、動態擴展、按需服務和高性價比。用戶通過虛擬化技術去實現動態的資源管理,從而實現資源的按需服務,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一個更高的性價比獲得這些服務。在云平臺背后有五種重要的技術齒輪和驅動力,分別是來自云平臺的管理技術、云端的數據管理技術、云端的文件系統虛擬化技術、云平臺上的編程模型和軟件體系結構,這五者缺一不可。通過這五種技術的密切配合,用戶在很多應用領域可以建立起自己專屬的云平臺,這就是“云化”所形成的效應。而在今天,很多的媒體系統其實都傾向于把這種資源,無論是內容資源、人的資源還是產品資源,都作為一個在云平臺上發布的服務去進行共享。所以,云計算和云媒體應用就有了一個更密切的結合,這就是云媒體具體的功能體系,包括云分發、云服務、云處理和云存儲,可以說云技術正在應用于全媒體業務流程的方方面面。全媒體傳播以及融媒體務實落地,其實是需要有一個強大的信息通訊技術做支撐的,否則所有的東西都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層面上。因此,全媒體的服務流程需要通過5G網絡的賦能,并結合云平臺的搭建才能實現。

5G網絡會讓大數據的應用更加便捷,因為大數據和云計算一樣,也是典型的需要大量的信息通訊能力做支撐。因此,5G網絡下的信息通信能力資源,讓大數據平臺能夠支持更加流暢的數據通信和交換。大數據“大”在哪里?其實是有不同的體系和特征的。很多文章里都有“大數據有4V特征”的表達。“大數據”的前三個“V”是非常一致的,分別是體量、形態、速度。首先,大數據體量很大;其次,大數據不僅僅是海量數據,在體量增大的同時,還面臨著大數據的形態越來越復雜的傾向,有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成為了如今大數據的主流;第三,大數據的增長速度很快,以至于很難通過現有的技術有效地進行觀測。比如,社會化媒體上的輿情數據,其變化是非常迅速的,可以說是“方生即滅”。所以,我們原有的數據分析處理和挖掘技術不能有效適應這樣的變化速度。

大數據的第四個“V”有兩個不同的概念。首先,第四個“V”是價值(value)。通過對用戶需求特征的描述,大數據與商業過程也有一個更密切的結合。同時,大數據又是價值的大框和平框,大框就在于其潛在的價值很大,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其價值密度實際上降低了,我們需要用一個更加復雜的數據挖掘技術實現對大數據價值的挖掘。另外一個表述就是,第四個“V”是真實性(veracity)。一方面指客觀數據,也就是來自各種傳感器、監控設備等所采集的數據,這是很真實的數據,很難改變它;另一方面指主觀數據,即由人所產生的數據。在網絡匿名的狀態下,在相對休閑和輕松的應用場景下,大多數網絡用戶傾向于表露出一種真實的思維和情感狀態。所以,我們今天能夠得到大量來自于網絡的調查和問卷。

再后來,人們還提出了另外兩個“V”去形容大數據的特征,一個是viscosity(黏性),另一個是viability(生存性)。“黏性”是說大數據的產生是一個單向過程,數據的增長是不可逆的,大數據效應未來或許會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那也只是因為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和把控大數據,能夠通過技術讓數據顯得不那么復雜和龐大。“生存性”是說大數據本身帶來的數據彼此之間有一種更加可靠和有效的架構,數據的安全性、可靠性都在提高。

從本質上來講,大數據的特征其實應該被概括為在線化(online)。由于不同領域的數據能夠相互彼此連接,從而實現數據在線應用場景下的互聯互通,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看到數據背后所描述的事實——其實是一個整體。以前我們觀測事物其實是“盲人摸象”,只能認識到局部,但當我們把它聯系起來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存在。

大數據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數據本身,而是在于這是一種信息領域的生態格局的必然趨勢。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會解讀5G網絡場景下,大數據戰略的顯著重要性。大數據是社會深度信息化的結果,代表著一種巨量的高速增長的復雜數據的廣泛互聯。同時,又能帶給用戶在需求驅動下的信息服務的價值聚焦,也就是說,有了用戶的信息所在,大數據本身才會更有價值。

最終,大數據將成為智慧信息技術進展的必然趨勢。前面說到融媒體是橋梁,智慧媒體是未來,同樣大數據也是一個橋梁,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達到彼岸,也就是未來的智慧信息環境。這是對于大數據本身的一個總體判斷,其背后充滿了各種各樣值得我們去關注的一些新的屬性和特性,但是也帶來了非常龐大的開銷——信息通信能力的需求,這就需要通過5G網絡得到更好的支持。

五、虛擬增強現實與全媒體創新發展

最近幾年,VR、AR相關技術得到了普遍的關注。VR,我們稱之為虛擬現實,通過把計算機圖形學的一系列相關技術結合到人機互動系統中,之后形成虛擬仿真系統。VR的目的實際上是通過技術去營造一個并不存在的事實,但是它有很強的真實感,能夠讓用戶感到身處虛擬和現實的空間之中。AR,也就是增強現實,指的是在現實的信息基礎上,通過虛擬手段進行補充,從而使現實比我們看到的更加真實。與增強現實相對應的是增強虛擬,指的是在虛擬環境中通過現實世界的圖像等信息去作補充,去增強虛擬的空間。

另外,VR和AR正在走向MR——混合現實。在混合現實的場景下,虛擬信息和現實信息得到了更好的結合,彼此之間在共同的媒體體驗維度上實現了突破。和MR相對應的層級還有CR——影像現實,它強調采用現實世界里的信息,通過一個虛擬化的處理去形成一個基于影像的虛擬現實體驗。那么,比較終極的狀態就是XR——擴展現實。事實上,所有的技術趨勢都是為了延展我們的現實空間,讓我們對真實世界的感知步入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一)VR——虛擬現實

在傳統意義上,VR有“3I”屬性:Immersion、Interactivity、Imagination。但是在今天,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在進行深度融合,所以智能性成為了VR的第四個特征,我們稱之為“4I”特征。第一是沉浸感。VR技術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為我們提供了全視角的、很強的沉浸感的媒體體驗。其實,所有的傳統媒體都是一種框式媒體,報紙、書籍、電視、電影等所創造的媒體體驗都是放在一個方框里面的,但是VR是360度乃至720度的全景化的呈現,還原了我們真實的視覺世界。第二是交互性。大量的體感交互設備以及個人化的體驗設備,包括頭盔、手機等等,能夠讓VR實現更加良性的人機互動,讓人們對于虛擬空間的感受更加真實。第三是構想性。VR通過更完善的三維圖形仿真,通過多元化的信息融合模式,讓一些本來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信息能夠顯得更加真實,讓人們感覺到虛擬和現實之間形成了完美的橋接,這就是人和VR技術相互動的效應。第四是智能化。我們可以通過語義化技術、環境可感知技術,讓VR系統中的模型實現更強的可交互,實現智能化的行為,這樣的話,我們的一些虛擬物品就更加栩栩如生了。

(二)AR——增強現實

在AR技術下,虛擬信息是疊加在真實信息基礎之上的,比如手機上的美顏相機所提供的其實就是AR的功能。我們往往是通過手機端打開攝像頭獲得一個真實的影像場景,在這個基礎上通過目標的識別和動態跟蹤,再去增加一些數據標注和信息化的標注。所以,通過這個模式,我們實現的是具有方位可感知屬性的一種AR功能,這也是今天AR能夠實現快速實用化的主要原因。因為它伴隨著每一個人所擁有的相對廉價化、大眾化的終端設備——手機。

(三)MR——混合現實

MR從理論層面來講是比較深的,它突破的是單一空間的限制。無論是在VR系統里,還是通過AI平臺,人的視覺始終沒有離開三維空間。那么,人的感知能力是被維度所鉗制的,但是在MR系統里,我們就需要通過多空間的無縫切換和彼此的密切融合,通過打破信息之間的不同形態,包括圖文、語義、影像、三維模型等等,形成一個抑制媒體系統下的統一的可視化模型。人通過自己的感官只是體驗三個維度,但是從另外的角度,我們又游走在三個維度之外,去突破另一個高維空間。

概括一下,虛擬現實在今天有一系列不同的技術載體,其目標都是在聯系著現實世界和人的想象力,讓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能夠更加完善地溝通,把人的眼、耳、鼻、舌、手、身等感知系統,與人的心靈意識思維等精神世界進行更加有效的橋接。所以,VR代表了十分廣闊的媒體技術的未來,站在這個角度去看,今天的全媒體演進有了VR的幫助,將會打開一個新的媒體體驗的大門。

正如以前我們通過數字圖像進一步拓展了人的認知一樣,現在正式步入到了一個讀圖時代。VR技術讓我們步入全景交互式的一個時代,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大門,能夠讓未來的、全新化的VR媒體成為我們真正追求的方向。事實上,今天的全媒體傳播格局背后也有一個很強大的技術推動力,VR是其中的典型展現,有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混合現實這些技術,全媒體的傳播形態、未來的產品創新可永無止境。

六、區塊鏈與全媒體領域的結合

對區塊鏈技術的基本認識,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基于全體協同維護機制的一個可靠的數據庫方案。所以,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數據庫平臺。這個數據庫里存在一個很重要的規則,就是協同維護機制——智能合約。通過這個基本的協議規則,在區塊鏈里,所有的節點都是無條件共享信息的,可讓信息在每個節點之間進行完整的傳遞和復制。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能夠形成一個高可靠性的數據存儲和數據驗證的架構,也就是每一個節點上面都有一個可驗證的副本,這就形成了一種去中心化的全體參與,需要共同維護的、可分布式的賬本。這個賬本里記錄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不會因為一兩個節點被攻擊就導致信息的損失。所以,它是一種信息安全和可信性的載體。

區塊鏈里面的“區塊”其實是構成區塊鏈的基本構成單元,每一個區塊在互聯網環境下,實際上都是一個被定義過的、單一的計算機節點。這個節點首先遵循的是區塊鏈的一些基礎協議,基于這些協議,它就成為了一個區塊單元,而區塊與區塊之間是通過嚴格的密碼學方式進行相互關聯的。并且,區塊本身就是一個串行結構,每一個區塊都是從另外一個單一節點去接受信息,再把這個信息傳遞到第三個節點。所以,每一個區塊都包含一定時間內的、系統全部的數據信息,通過區塊之間的連接,我們可以通過生成數字簽名去驗證它的有效性,從而形成一條主鏈區塊,用來將每個區塊連接起來。

區塊鏈有六個屬性:公開透明、安全可靠、去中心化、主鏈架構、資源鏡像、開放共識。事實上,這六個屬性又是對核心屬性的統一表述。今天,區塊鏈實現的是一種基于資源完全共享模式下的一種公開透明化的、信息可靠性的實現架構。但是,區塊鏈不僅僅是一個賬本,它的應用生態在今天已經延伸到了方方面面。我們都知道,區塊鏈帶來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各種各樣的虛擬貨幣,但虛擬貨幣在某種意義上造成了金融混亂。其實,區塊鏈所形成的這種比特幣類的應用并不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區塊鏈還可以用在物聯網、文化傳媒、電商、公共服務、教育等等領域,這些場景都是利用了區塊鏈的資源鏡像機制,首先把資源在不同的節點之間進行共享,然后去實現資源的可驗證性,從而解決其在不同應用場景里所要解決的對于數據可靠性的依賴,以及對于信息本身在結構上的提升。

那么,區塊鏈到底會給全媒體發展帶來什么?

第一,全媒體傳播格局是定義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傳播格局之下的,區塊鏈在未來實際上是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機制。在這個機制下,我們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模式。首先就是所謂的媒體內容鏈,區塊鏈最基本的屬性是進行資源的鏡像,這種資源鏡像在媒體系統中可以形成一種對于媒體內容的超級共享。共享經濟所代表的數字經濟改變著很多實體經濟領域,形成了一些新的“互聯網+”和“智能+”的前瞻化應用場景。設想一下,假設全國若干家縣級融媒體,加上城市融媒體系統,再加上省級的媒體系統,這些平臺所擁有的內容資源如果通過主鏈條的方式去實現無條件化的傾向,就意味著所有的這種節點都瞬間擁有了幾百倍于自身能力所能承載的媒體內容資源的功能。與此同時,所有資源的版權其實并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每一家縣級融媒體、基層融媒體乃至中央媒體機構,在這個平臺上的資源都是同等的。這就意味著,針對每一個本地化的、全局化的、全域化的應用需求,都可以通過這樣一種基于智能合約、以信息化資源為基礎,形成媒體內容區塊之間的廣泛互聯的架構,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服務能力。通過這一點,我們今天所設想的融媒體,其服務能力也就會有一個極大的提升,這是非常值得去預期的。

第二,區塊鏈和全息之間存在著潛在的聯系。全息系統意味著什么?“窺一斑而見全豹”“一葉落而天下知秋”,當看到一個單一節點的時候就洞察到了整個系統的全部,每一個細節都包含著全部的信息所在——區塊鏈正是這樣一種全息結構的體現,每一個節點上面都包含了對全鏈結構上所共享信息的一個完整描述,我們可以把區塊鏈看作信息結構意義上未來全息系統實現的路徑。通過這條路徑,各個區塊之間實現了一種完美的數字孿生關系,彼此之間是實時的、高可靠的、相互驗證的;通過這種驗證的方式,區塊鏈又能夠延伸出來一系列提供未來全息媒體的支撐,所以區塊鏈可能是未來全息世界的一個雛形。因為在我們所設想的全息世界里,所有的節點都可以共享全部的信息。如今的區塊鏈是通過有線的節點逐一連接起來的,這樣的雛形就像在大海之中通過珊瑚礁的力量去形成一個島鏈,然后逐漸形成島嶼,再進一步形成大陸。今天的區塊鏈也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全息世界發展中的第一步。

第三,區塊鏈也在反作用于媒體系統。區塊鏈能夠為媒體實現新的業務增長提供可能性,同時,區塊鏈也能夠進一步讓媒體獲得新的存在價值,就是通過媒體去打造區塊鏈類的應用,這是一種新的用戶體驗。所以,媒體本身對于一個特定的技術領域有很強的反作用機理。在這個過程中,當我們引入今天的一些新型媒體技術,包括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應用于區塊鏈上,也會改變區塊鏈類的應用。

總 結

今天,我們展開了對融媒體視角和全媒體傳播格局的討論,同時還引入了很重要的理念,就是面向全媒體傳播格局持續進行創新。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們在媒體實現長效演進過程之中的必然趨勢。對于新技術的引入,事實上人們似乎存在一種天生的抵制機制。中世紀的時候,人們看著剛剛發明的紙媒——報紙都會感慨,印刷技術會不會顛覆我們所有的一切,文明會不會難以持續;到今天,人們也會擔憂互聯網、手機、人工智能、VR等新技術會不會讓人類文明的發展步入一種不可知的境地。

為什么我們會這樣想?就是由于我們對于一些未知的、難以適應的新技術、新趨勢會產生一種陌生感,對于這種顛覆性的創新和變化會有畏懼和抵觸。當我們用自己有限的認知能力和既定的思維模式去看待新技術時,大多數人都容易放大背后的隱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面對一些很有價值的創新的時候,人們可能產生抵觸甚至無視。在這種情況下,大眾很難積極擁抱新生事物,所以我們需要喚醒大家的創新意識。在今天,新技術對全媒體領域的發展和創新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今天的新技術更適合“飛入尋常百姓家”,更適合每一個人的有效感知,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能夠看到,在移動互聯網、移動端、APP里,包括機器人、人工智能的技術,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把復雜的技術細節封裝在簡約的外表之下。技術本身盡管非常復雜,但是它呈現給用戶的卻是很簡單的界面。如今我們國家正處在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之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我們需要讓全媒體傳播格局的形成、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真正插上技術創新的翅膀。

如今,我們將進入技術創新的新時代,我們正在創造很多前所未聞的、看似非常神奇的技術,這些技術也在顯著地改變著我們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態。其實,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其發生都是必然的。人類科學技術演進到這一步,人類突破這些技術,是來源于自然的。我們要遵從客觀世界中的普遍規律,以我們強大的自然智能、思考能力、創造能力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因此,我們需要去迎合這樣的潮流,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力量,讓全媒體傳播格局因創新而擁有一個更加宏大的、更加值得期待的、廣闊的未來空間。

根據“學習中國”報告錄音整理

責任編輯:莫夕 文韜 富裕 鐘雪

猜你喜歡
人工智能信息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專業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04:56:22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伊人无码视屏|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亚洲三级影院| 成色7777精品在线|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经典三级久久| 亚洲aaa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国产一级做美女做受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午夜视频日本| 欧美一级在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喷|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啪啪|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www精品久久|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黄网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欧美成人A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午夜不卡福利|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夜夜操国产| 91偷拍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成人免费一级片|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欧美| 97在线免费| 丁香六月综合网|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国产一区二区人大臿蕉香蕉|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伊人欧美在线|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欧美啪啪精品| 亚洲不卡网| 无码AV动漫| 91精品网站|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91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