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曉敏 楊志偉
(寧夏銀川 寧夏醫科大學 750004)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最常見于手術后,這主要是因為手術之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導致血液循環較之于活動時更差,同時,倘若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環障礙,血液流動性較差,長時間臥床就會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當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之后,患者活動會造成血栓脫落,血栓隨著血液循環流動至肺動脈后,一旦出現肺栓塞,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對于產科患者來說,妊高征是其最常見的并發癥,對于妊高征患者來說,由于高血壓造成的心臟負荷加重以及妊娠本來造成的影響,產婦在孕期以及產后運動量明顯減少,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剖宮產術后產婦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明顯增加[2]。近年來,為了切實降低妊高征產婦剖宮產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越來越多的醫療衛生機構開始應用早期體位干預的方法來對產婦進行干預,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銀川市某三甲醫院產科的妊高征產婦78 例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按照統計學的方法把這些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樣本量均為39 人。對照組產婦年齡范圍 21~39 歲,平均 26.13±2.01 歲,平均孕周 37.52 周±3.14 天;實驗組產婦年齡范圍 20~36 歲,平均 25.94±3.21 歲,平均孕周 37.75 周±2.86天。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用于比較。
1.2 方法 對于對照組產婦,在本次研究期間采用常規護理方法進行護理,內容如下:剖宮產術后6 小時,鼓勵產婦在家屬協助下翻身活動,加速胃腸功能的恢復,給予產婦流質飲食,幫助產婦處于舒適的臥位;剖宮產術后24 小時,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以及家屬的幫助下,協助產婦步行,實現運動功能的恢復。
實驗組在產科護理常規的基礎上,聯合采用早期體位干預的方法進行指導。內容如下:術后2 小時,去枕平臥,足跟墊軟墊,頭低足高位,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回流;術后6 小時,指導家屬讓產婦處于坐位,并對其下肢進行按摩,加速血液流動;術后2 天,指導產婦穿上彈力襪或是用彈力繃帶包扎,加強下肢靜脈血液回流。
1.3 觀察指標 選擇產婦下肢出現疼痛、腫脹以及B 超顯示其下肢發生深靜脈血栓作為觀察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軟件進行統計學相關處理,同時應用卡方檢驗以及回歸分析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意義的處理。
2.1 下肢疼痛、腫脹情況 兩組產婦在剖宮產術后下肢出現疼痛、腫脹的情況進行統計,見表1。
2.2 B 超引導下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 對兩組產婦進行下肢深靜脈B 超檢查,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相關數據見表2。

?

?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發現,對于對照組和實驗組產婦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干預后,實驗組產婦在術后下肢疼痛、腫脹發生率以及B超引導下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方面的數據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產婦,且經過統計學檢驗,可以發現實驗組產婦和對照組產婦在以上數據方面存在的差距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我國孕產婦剖宮產數量增多,由于產婦體內激素的原因以及術后疼痛產婦下床活動時間較晚,活動量較少,導致產婦產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概率較高,概率達到了0.62%~1.29%[3]。妊高征產婦由于妊娠期的特殊生理情況以及疾病的影響,其凝血功能過強,并且體內的雌激素高于正常產婦,其發生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幾率更大[4]。在本研究中,通過對剖宮產術后的妊高征產婦實施早期體位干預,鼓勵其術后早期翻身、下地以及輔助按摩的方法,增加產婦下肢活動量,促進其血液流動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明顯降降低,為產婦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生命安全保障,在臨床具有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