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晨
摘要: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我國境外國有資產總量龐大且快速增長,充分顯示出大國崛起之勢。然而與此同時,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挑戰性與日俱增,問題也不斷凸顯。本文從境外國有資產的現狀出發,分析了我國境外國有資產目前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進而達到提高審計效率、確保審計質量、保護我國境外國有財產的安全的目的。
關鍵詞:一帶一路;境外;國有資產;審計服務
為了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構想。“一帶一路”是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在此基礎上,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一、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工作的現狀
在探討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工作的現狀及問題前,須明確什么是境外國有資產。結合我國國有資產現狀,筆者認為,境外國有資產指在中國國境范圍之外的屬于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稱。該概念包括幾個維度:從資產的體現形式來看,境外國有資產體現為價值形態、實物形態和技術形態,具體包括廠房、設備、固定資產等有形資產,以及境外被投資企業股權、技術許可權、遞延稅收等無形資產;從資產的控制關系來看,境外國有資產的直接控制權須為國家,股權關系穿透來看須為國資委等機構,對境外國有資產管理的關鍵人員須由黨組任命;在組織類型上,境外國有機構包括中國政府駐外機構和中國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分支機構及其投資的經營實體或者實物。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我國境外資產投資規模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投資主體不斷增多,價值的體現形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國有企業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我國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出臺了多項管理辦法,逐步明確了相關具體審計要求。國務院分別于2011年6月下發《中央企業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和《中央企業境外國有產權管理暫行辦法》、2012年3月下發《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進一步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規范境外企業經營行為,維護境外國有資產權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雖然我國持續增大對境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及審計力度,但由于存在地域限制、審計依據的局限性、各國有企業對審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一等因素,導致目前我國針對境外國有資產的很多審計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許多重要缺陷審計無法發現,法律法規對審計要求的覆蓋面也很難保證包含全部境外國有資產,境外國有資產審計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境外國有資產審計所存在的問題
第一、我國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存在實際操作阻礙。
目前我國從國家層面到公司層面均相繼出臺了針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相關制度和管理辦法,然而由于各個公司間的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管理方式均不相同,針對境外國有資產的審計實施開展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礙。首先,部分涉外國企內控存在缺陷,審計部門權責較輕,對自身境外國有資產的真實完整性主要依賴會計師事務所的年度外部審計工作。公司內部的審計部門人員往往較少,無法及時有效的對境外國有資產監督核查。其次,公司對審計的重視程度在企業文化中往往被忽視,審計部門在公司內部往往得不到重視,具體工作內容多為對接上級監管機構以及完成定期報告。再次,在對境外國有資產內外部審計過程中,公司相關部門在人員的調動配比上不是十分完善,因此造成了部門之間的協調性不是特別高,這就使得對境外國有資產的審計工作在監督管理上無法全面開展,甚至在一些地區,審計工作范圍無法覆蓋現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審計盲區。最后,由于境外國有資產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價值上多樣性程度顯著提高,導致在實際審計過程中對審計人員和審計程序的專業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對境外金融衍生品資產價值及操作規范的審計往往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提供支持。
第二、我國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有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境外國有資產總規模較大,境外國有資產已陸續加強民間審計及政府審計管理,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對國有企業的組織、運用、監督與管理均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近幾年審計署及巡視組也加大對國有資產的審查力度,對作為重點的境外國有資產做了較多的專項審查工作。此外加強人民監督及反饋力度,對人民所反饋的每一個問題都重點對待,不輕易放過存在的問題。同時國家也加強了對問題整改情況的檢查力度,有力確保發現的問題可以得到及時且有效的解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有提高的空間,境外國有資產流失情況仍偶爾發生,故我國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如何增強境外國有資產審計
面對日益增強的境外審計需求,順應公開透明的審計趨勢,筆者認為須不斷提升審計工作質量,優化審計方法,將審計工作提升至公司高度。筆者對增強境外國有資產審計進行了以下幾點思考。
第一、找準境外國有資產的審計側重點。
由于資產形態、組織結構、業務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境外國有資產的審計側重點均不同。首先,審計人員應對境外資產經營業務模式詳細了解,分析業務運營邏輯、盈利模式。金融資產的運營邏輯與產業資產的運營邏輯存在明顯區別,審計人員須學習所涉及的不同業務流程,充分了解各個內部控制點。其次,審計人員依據掌握的詳細業務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財務審計計劃。比如對重資產生產企業,要著重關注資產的真實性、是否存在減值、原材料購買、存貨存在性與可變現價值等方面;若主要資產為金融資產,則須著重關注金融資產的計量,確認以及權屬的確認。再次,審計人員須重點關注決策審批流程,重大投資、融資決策是否經過公司集體決策,“三重一大”事項是否已經過黨委審議,是否存在舞弊行為導致國有資產流失。
第二、靈活運用審計經驗。
持續學習相關行業的審計經驗,并將審計經驗靈活運用到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工作中。公司應通過宣貫培訓等方式增強內外部審計人員的責任意識,嚴肅內外部審計的工作紀律性,要求被審計單位或事業部要全力配合審計工作的開展,在審計人員進行審計工作時及時提供所需的審計材料,例如須及時提供賬戶對賬單及余額調節表、工程結算單、采購單等基礎資料。針對審計資料,審計人員須進行交叉驗證,審慎性確認其真實性及合理性。同時,在選擇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工作的負責人中,挑選負有責任感、經驗豐富的審計負責人擔任組長或者核心成員。在審計過程中充分溝通,化解矛盾,進而實現審計目標。
第三、加強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企業內部審計的協同,提高審計效率。
在境外國有資產審計過程中,政府審計應當充分借鑒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結果,以及企業內部審計的審計結果,加強協同,形成合力。政府部門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側重于經濟責任審計以及反腐審查,企業自身內部的審計側重于內控審計與過程審計,社會審計側重于第三方監督與結果審計。三者目的各有差別,審計方法和審計結果的運用不盡相同,若將三者結合起來,將極大提高審計的有效性,真實準確反映境外國有資產的狀況。
四、結束語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實施,目前我國境外國有資產的總量高、增長塊,隨之帶來的是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的需求與日俱增。我們須正視我國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監督不到位以及實際操作中存在審計阻礙等問題,通過加強協同配合、開展審計創新等方式提高審計效率,確保審計質量,保障我國境外國有財產的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克玉.論境外國有企業的審計管轄與法律適用[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 (6).
[2]林忠華.配合“一帶一路”倡議 加強企業境外資產審計[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6 (4).
[3]郝玉貴.國家審計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論分析與實現路徑[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