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近年來隨著我國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經濟增速放緩、產能過剩、債務杠桿上升等一系列挑戰逐漸顯現出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需要找到新的驅動力和增長點。融資是企業實現創新的血液,融資能夠為企業創新提供足夠的資金融通。現代企業如何充分借助資本的力量不斷構建和完善自身創新能力,如何實現企業創新與商業價值的相互轉換,這已經成為我國現代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勝出的法寶。在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環境下,本文將對融資與企業創新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和探討,同時對我國企業融資與創新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科學辨析,為幫助企業更好的運用融資手段提高資金創新能力、提起核心競爭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融資;企業創新;融資方式;優化策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國家興旺發達、不斷前進的動力,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環境的不斷變化,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創新已經成為永不褪色的時代主題。在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的大環境下,我國企業發展面臨重大的機遇和全新的挑戰,面對國家提出的“兩個100年”的奮斗目標和艱巨的歷史使命,要求各企業必須深化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較快,目前我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日益擴大,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得到飛速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直接融資的比重。因此,全面而系統的研究企業融資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對促進企業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我國企業融資渠道分析
(一)企業自籌
我國企業自籌資金的范圍較為廣泛,如:民間借貸資金、企業所有者自有資金、風險投資資金、企業經營性融資資金、社會性基金等不同的方面。近幾年來風險投資基金以每年105%左右的比率瘋狂增長,在一大批企業倒在A輪融資后,風險投資逐漸轉入寒冬。通過對風險投資的調整,2017年已經基本回歸理性,并且逐漸遵循價值投資的規律。
(二)間接融資
企業進行間接融資主要包括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取的各種短期、中長期貸款。就目前我國企業融資現狀來看基本屬于間接融資。從銀行等各金融機構的貸款期限來看,企業貸款逐步由短期貸款向中長期貸款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現狀,有效緩解了資金短缺的矛盾,特別是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相對緩解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直接融資
企業進行直接融資主要包括:股權融資、債券融資。雖然目前我國企業大部分以間接融資為主要形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由此表明直接融資已經成為監管層鼓勵的一種融資方式。
(四)政府扶持資金
目前我國企業獲得政府扶持資金也是資金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扶持資金一般能占到中小企業外來資金的10%左右,這也是各國政府扶持資金的一個重要比例。
二、我國企業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嚴重
中小企業占我國企業總數量的99%,也是我國市場經濟中最具有創新活力、數量龐大的企業群體。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問題,雖然在創新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是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不容忽視,如:缺乏高質量的、高透明度的財務信息,技術研發能力弱,經營規模較小,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而其中融資難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二)高杠桿高風險
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經歷了兩次加杠桿,第1次是加入WTO時期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加杠桿,第2次是金融危機時期國有企業加杠桿。從而導致我國實體杠桿率持續攀升,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到2018年12月末,我國企業債務占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了170.4%,這遠超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更遠超美國。在這種高杠桿、高負債的情況下限制了企業的融資能力,也很有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
(三)缺乏合理的融資結構、融資效率較低
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具有很明顯的、很典型的特征:銀行主導型,也就是融資結構偏向于間接融資、銀行結構偏向于大銀行、所有制結構偏向于國有、類型結構偏向于商業銀行、貸款類型偏向于生產經營、金融服務區域偏向于城市、而貸款對象結構更偏向于大型國有企業。正是由于這種剛性的金融體系導致我國金融體系出現:市場化程度嚴重不足、缺乏合理的融資結構、壟斷程度較高、融資效率偏低等問題。
三、解決融資對企業創新影響的有效建議——基于企業層面
(一)盡快完善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積極主動的多方面拓展融資方式
不同的融資方式將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創新績效等產生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企業應盡快完善財務管理制度,積極主動的尋求多種融資方式,相互抵消各種融資方式的弊端,充分發揮優勢作用,切記一定要避免由于出現個人關系、便利程度等非績效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融資方式單一的問題。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不斷完善、不斷發展,融資方式逐漸呈現出多元化、創新化的趨勢,例如:股權融資、債權融資、風險投資等不斷翻新,近年來發展較為迅猛的是資產證券化業務,它為企業獲得資金奠定了基礎。再例如:消費金融證券化、供應鏈證券化等新型的產業創新融資模式和產品在市場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在國家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在資本市場積極的引導下,我國企業必須走出目前的狀態,勇于探索、積極嘗試新鮮事物,不斷拓展融資渠道。
(二)將融資獨立點置于企業創新戰略基礎之上,為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助力
各企業在實現融資后,經常會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對創新質量的追求。企業要想得到長遠的發展,在實現高質量、高水平創新的同時雖然面臨著較高的風險、消耗時間較長,但是能夠為企業帶來強勁的、持久的、源源不斷的推動力,從而幫助企業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力優勢、占領市場競爭高地。當然企業也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利潤的增長、競爭優勢的提升才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石。企業只有通過高水平的研發實現創新才能真正為提升競爭力提供驅動力。這就要求現在企業在實現融資后,一定要避免出現短期逐利、風險厭惡等現象,在全面提高企業創新治療的同時,增強創新的新穎性、普適性,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必須保持冷靜的頭腦和準確的判斷,在科學的戰略規劃指引下,制定并實施能夠符合企業長遠發展的、精準的創新策略。
(三)以技術創新為原點,全面推動企業的創新建設
技術創新是企業實現創新的核心要務,但這也不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唯一的要素,企業只擁有良好的生產效率、成熟的技術優勢并不足以保證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而是需要企業對各種創新要素進行充分調動,例如:管理創新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扎實有效的體制機制、企業文化創新能夠為企業創新營造積極的文化氛圍、技術創新能夠驅動企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對于現代企業而言一定要避免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要積極走出去、廣泛的吸收來自企業內部研發部門、其他企業的創新思想,實現整條創建鏈上下游、國內外創新資源的整合,從人員上、時空上實現創新。
綜上所述,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促進我國經濟長遠、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是創新型的社會,我國企業作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成員,必須深入了解融資渠道對創新的影響,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拓展融資渠道,為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獲得競爭優勢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早,肖利平.融資結構與企業自主創新——來自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6 (3):45-58.
[2]李沖,鐘昌標,徐旭.融資結構與企業技術創新——基于中國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上海經濟研究,2016 (7):64-72.
[3]岳穎初.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 (0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