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區委組織部課題組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適應新時代要求大力發現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的意見》,體現了黨中央對年輕干部的關心關愛,為新時代做好年輕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本文以中國足協“U23政策”為例,通過分析足協在培養年輕球員上的得失,探討黨委和組織部門在年輕干部培養上的著力點和風險點,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議。
2017年1月,中國足協迫于奧運會等賽事必須由U23球員參賽的壓力,倉促出臺年輕球員培養相關政策,即每場比賽必須有2名23歲以下球員上場,其中1人必須首發。此后一年內,中國足協連續3次對“U23政策”進行修改,引起一邊倒式的批評。
案例:U23政策依靠以往經驗制定,沒有經過“試運行”,直接“上路運營”,導致理想與現實不斷“撞車”,短時間內連續“打補丁”。該政策表面上看是為了培養年輕球員,實際是為應付奧運會無球員可用的尷尬局面。政策只規定了U23球員上場的時間、人次等,卻沒有年輕球員培養的系統方案和長期規劃,政策中對U23球員上場人次的強制限制,勢必影響其他年齡段球員上場比賽的積極性,限制了其他球員成長空間,不利于球隊整體培養。
啟示:培養年輕干部和培養年輕球員類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制定政策應避免臨時突擊,做到科學謀劃、統籌推進。一是摸清底數。政策制定前要家底清、情況準,才能更有針對性。按照“一人一檔”分類分層建立年輕干部成長數據庫,加強研判分析,逐人制定個性化培養計劃。二是立足長遠。政策要看長遠,著眼今后5至10年乃至更長時間干部隊伍結構優化的需要,科學制定年輕干部“梯隊建設”規劃,把更多優秀年輕干部納入培養體系。同時在現有領導班子中合理設置年輕干部的配備比例和數量,形成一整套培養、選拔、使用年輕干部的具體辦法。三是剛柔并濟。政策制定過程中既要嚴格落實上級指示精神,又要結合本地實際,對素質好、潛力大的年輕干部,創造有利條件大膽使用。對一些業績突出但尚不具備任職資格條件的年輕干部,可試行職務與職級分離,按照先任職、后晉級的方法“提前”使用。
案例:政策落實中,各俱樂部為不影響聯賽成績,想盡辦法鉆空子,用“開場15分鐘換下U23”“最后1分鐘換上U23”等非常規手段,將場上換人變成簡單粗暴的算術題,媒體不斷爆出“打破中超U23出場最短紀錄”的新聞。U23隊員“走過場”幾乎成為各俱樂部的慣例,足協自上而下制定和推行改革,沒有喚醒各俱樂部的主體責任意識,反而遭遇“軟抵抗”,而足協缺少應對這種情況的有效制約手段。
啟示:“垃圾時間”出場,起不到鍛煉作用,反而打擊了年輕球員的自信心。引申到年輕干部培養,應把他們作為“主力隊員”放到重要“比賽”中歷練。一是明確主體責任。年輕干部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各級通力合作。應建立以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年輕干部所在單位具體培養的體系,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履行第一責任人責任,將年輕干部培養納入單位年度工作計劃,量化工作目標,建立統籌兼顧、分級負責、科學規范的工作機制。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基層一線是年輕干部快速成長的平臺,應定期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經濟發展、拆遷拆違、信訪維穩等關鍵崗位歷練,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樹立信心。三是做好教育培養。制定年輕干部專項培養計劃,加大各類主體班次中年輕干部的調訓力度。推行“導師制”,手把手幫帶年輕干部做人做事。年輕干部所在單位優先推薦參加上級培訓,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
案例:U23政策實行兩年來,沒有帶來人才井噴。2018年3月亞洲杯,本被外界普遍認為“史上最強”的U23國家隊,在小組賽慘遭淘汰。原因在于:制定U23政策的領導層,大多不是足球專業出身,對國內俱樂部及球員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制定政策考慮不全面。對政策落實過程中發生的諸多怪象,足協走一步看一步,整個政策雜亂無序、前后矛盾。U23政策雖被外界詬病,但足協短時間內無法拿出有效方案,不敢對政策輕易修改。
啟示:U23政策與現實情況脫節,制約了年輕球員發展。反觀年輕干部的培養,只有準確研判實際情況,不斷適應新情況、新變化,才能營造有利于年輕干部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一方面要提升專業化水平。要熟練掌握干部研判、選拔、任用等基礎業務,及時將存在問題與工作實際結合起來,提出有效的指導辦法。在此基礎上,善于在工作中觀察干部、在生活中留意干部、在細節中認識干部、在關鍵時刻識別干部,做到知事識人不任人唯親、不以偏概全。另一方面要多些耐心和擔當。對年輕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失誤,要多換位思考,成熟和成功都需要等待,對年輕干部培養要有合理的等待期,要為其創造施展才華的足夠空間。
案例:球隊的成績決定著比賽“上座率”,直接關系俱樂部的利益,因此各俱樂部必然背負成績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球隊更傾向于用競技水平高、相對成熟的球員。因此,最下限度滿足U23政策要求,最大限度提升球隊成績,成為絕大多數俱樂部的選擇。教練派出的都是自己熟悉且能力強的球員,對年輕球員則心里沒底,不敢貿然使用。中國足協對各俱樂部如何落實政策過問不多,導致政策落實上失去把控。
啟示:年輕球員的成長是個長期過程,優秀年輕干部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脫穎而出的。在年輕干部培養上,要做到久久用力,真正扶上馬、送一程。一要堅持常態化了解。把考察識別的功夫下在平時,通過個別訪談、實地調研、跟蹤了解等考準考實年輕干部的現實表現。把談心談話工作融入日常,通過約談、座談等及時掌握每名干部的新情況。重視從群眾口碑、群體性事件處置中看干部,考察年輕干部在重大政治考驗面前是否有政治定力,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是否能勇挑重擔。二要堅持常態化遴選。樹立“有為就有位”的鮮明導向,大力選拔重用敢擔當、能擔當、善擔當的年輕干部,大膽提拔使用在重大項目、重點任務中頂住壓力、干出成績的干部,讓優秀年輕干部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三是堅持常態化監督。建立年度考核與平時了解相結合的跟蹤考核機制,及時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提醒幫助、批評教育。建立健全年輕干部綜合分析,年輕干部定期向組織部門和所在單位書面匯報思想動態;定期對行政審批、資金管理等重要崗位工作的年輕干部進行全方位監督檢查,始終把他們置于黨組織的視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