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群體分化、分層已然是現實,人們的權益觀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今天已經很難用政治和道德說教來彌合利益高度分化(某些時候表現為沖突)的群體。比如,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無論是商業用途還是公益用途,基層政府再用“大局觀”來說服群眾,幾乎難起作用。唯一的辦法是,通過公開合理的經濟補償來獲得被拆遷戶的支持。問題恰恰在于,征地拆遷補償標準的統一性和被拆遷戶利益訴求的高度多樣化之間,存在巨大溝壑。補償標準無論多高,總會有被拆遷戶因為特殊原因而不滿意。
人民群眾因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出現利益分化,將會是相當長一段時期的客觀事實。基層“鬧纏”問題的解決,不能坐等利益分化消失。務實地說,解決這一問題不容易,但又必須解決。
首先要從基層政府自身做起。長期以來,“老好人”現象和“不出事邏輯”主導了不少基層治理。出現這種狀況,當然和自上而下的維穩考核體系有關,但也不可否認,一些基層政府不愿意深入做群眾工作,尤其不愿意做教育群眾的工作。很多基層領導,也是秉持著“只要我任內不出事”的理念,不愿意揭蓋子,而是使用各種策略捂著、蓋著、拖著。
在轉型社會中,不少地方性規范本來就在迅速解體。這個時候,基層政府不應是“老好人”,而應是社會公序良俗的堅定維護者。撇開基層治理的有效性不談,僅僅從社會的良性運行來說,一個負責任的基層政府就應該立規矩、守規矩,這比什么都重要。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需要國家提供一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治理規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簡單的口號,亦不是簡單的頂層設計,歸根到底是要回應基層需求。當前的基層治理,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