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蘭恒敏

兗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希勇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的臺階上,發表了他的著名演講《我的夢想》。半個多世紀后,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曙光漸露,當中國經濟拔地而起的時候,一批中國企業家心中油然升騰起他們的夢想:做世界一流企業。
夢想是源泉,夢想是希望,夢想是燈塔,引領著前進的方向。
《山東國資》:兗礦集團提出要建設“全球一流礦業集團和綠色能源服務商”。在您的心目中,什么樣的企業才算得上“全球一流礦業集團”?
李希勇:我認為,要成為全球一流礦業集團,至少應當具備以下幾方面的要素:一是經濟效益、產品質量、優質服務、品牌形象等綜合實力全球領先;二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生產方式低碳綠色環保;三是擁有一流的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四是公司治理體系科學高效,管控方式扁平集約;五是擁有一支具備國際化視野、市場化思維、專業能力精湛的優秀管理團隊。
● 李希勇,1963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山東泰安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2015年2月以來,任兗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山東省十二屆人大代表,中共山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候補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相繼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40人、改革開放40年能源領袖40人、2018年度中國企業十大人物、山東省優秀企業家等榮譽。
《山東國資》:與目前國際先進的礦業企業相比,我們還存在多大差距?創“全球一流”的主要著力點應該放到哪里?
李希勇:國家能源集團、嘉能可、陜煤化等,都是先進的礦業企業,是我們對比學習的標桿。與這些先進企業相比,兗礦集團在投資方式、產業層次、產品結構、商業模式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在贏利能力、營運能力、現金流量、資本回報率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
我總結了一下,兗礦集團要成為“全球一流礦業企業”,具體可以分解為“六個一流”。
一是打造綜合實力強勁、品牌形象卓越的一流企業。建成全球一流礦業集團和綠色能源服務商,推動規模當量、發展質量、綜合實力、社會貢獻全面躍升,提升企業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二是打造關鍵技術領先、創新活力集聚的一流企業。培育科技研發創新平臺,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創新“資源+資本”發展模式,強化戰略合資合作,提升資源集約高效配置能力。堅持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優化,加快產業發展、管控模式、發展方式和數字化“四個轉型”。
三是打造管理團隊專業、人力資源充沛的一流企業。引進一批優秀管理人才,培育業務水平精湛、職業素養過硬、駕馭市場能力突出的優秀管理團隊。堅持筑巢引鳳、聚才引智,健全愛才、育才、引才、用才機制。
四是打造資源全球配置、融合高效發展的一流企業。堅持開放包容、互利共贏、融合發展,深度參與“雙招雙引”,充分發揮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協同效應,建成國際化發展的示范標桿。
五是打造主導產業突出、新興產業高端的一流企業。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動三大主業做優做強,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接續主導產業。
六是打造黨建引領有力、職工生活幸福的一流企業。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根本抓手,以黨建引領發展、把黨建融入發展,增強職工群眾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
我想,把這六個方面都做到位,兗礦集團的“全球一流”就有模有樣了。
《山東國資》:兗礦集團涉及煤炭、化工、裝備、金融、物流、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諸方面,產業十分龐大,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是如何圍繞主業打造核心競爭力的?
李希勇:兗礦集團的產業體量是十分龐大,但并不雜亂,而是有清晰的脈絡和關鍵點。
圍繞打造全球一流礦業集團和綠色能源服務商,我們堅持存量優化與增量跨越“兩個并重”,優化人才、資產、投資、區域、產業、產品“六個結構”,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塑造具有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推動三大主導產業做優做強。
煤炭產業擁有資源儲量407億噸,國內外礦井33對,年煤炭產能1.78億噸。把握時機實施兼并重組,儲備擁有一批煤炭資源,建成陜蒙、澳洲兩個億噸級能源基地,培育新疆基地4000萬噸煤炭產能,形成一批安全、綠色、智能、高效“四型礦井”。
化工產業甲醇協同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年化工產品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聚焦大型化、園區化、高端化、終端化,探索石油化工、鹽化工、煤化工融合發展,加快打造省內高端化工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培育壯大省外化工原料生產基地,形成內外聯動、協同互補的發展格局。
物流貿易產業實現規模提升、運作規范、風險可控、量效齊增。遵循“存量優化、增量提效、嚴控風險、穩健運行”原則,建成核心競爭力強的現代物流貿易產業體系。
同時,我們還抓住時機,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勢崛起,規劃投資633億元,完成新舊動能轉換投資150億元,一批項目列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堅持一手抓傳統動能改造升級,一手抓新興動能加速培育,重點培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魯南高端化工、新型裝備制造、煤礦塌陷區生態建設“四個示范園區”,加快高端型材、煤電一體、新型能源、北斗產業、有色金屬“五個重點工程”,形成支撐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推動科技研發創新突破,累計投入科研經費143億元,獲得20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項,在立井開采、露天開采、氣化液化、裝備制造等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下一步,我們準備組建兗礦技術研究院,設立科技研發獎勵基金,建立研發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力爭傳統產業核心技術國際領先、新興產業整體技術國際先進。
● 兗礦集團以礦業開采、高端煤化工、現代物流貿易及工程技術服務為主導產業,是中國惟一一家擁有境內外四地上市平臺的煤炭企業。經過40多年開發建設,現已形成山東本部、陜蒙、澳洲、上海“四大基地”發展格局,榮登2019《財富》世界500強第318位。
《山東國資》:國有企業普遍存在“大企業病”,一級企業集團如何做到“管”而不“死”是個大學問。兗礦集團在加強管控、理順機制、激發活力等方面有何思考?有何好做法?
李希勇:沉疴需要改革來“轟擊”,改革是破解傳統體制束縛和固有模式制約的必由之路。
面對人員機構臃腫、行政化色彩濃厚、管理效率低下等“大企業病”,我們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壯士斷腕的魄力,開展瘦身強體,實施組織機構“三輪改革”,累計壓減機構1300多個,管理崗位減少5000個,清理規范用工3.8萬人,實質性管理層級由五級壓減至三級。下一步,規范公司治理結構,厘清“三會一層”權責邊界,加快簡層放權搞活,建立職責清晰、精簡高效、運行專業的管控模式。
創新運營機制,堅持“效率+效益”原則,優化薪酬分配體系和考核模式,實現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下一步,全面推行完全市場化建設,實行授權自主經營、崗位貨幣化、契約化考核、市場化選人用人。
培育企業文化,實施企業文化提升工程,秉持“創造智慧動能、引領能源變革”的使命,倡樹“忠誠、擔當、創新、開放、卓越”的核心價值觀。下一步,拓展分項文化,強化宣傳宣貫,使企業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成為干部職工的自覺遵循。
《山東國資》:混改是當前我省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省委、省政府和省國資委高度重視,目前各企業正在“掛圖作業”。兗礦集團提出要實現資產證券化達到90%以上,任務很艱巨,混改方面有何考慮?具體做法是什么?
李希勇:兗礦集團把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各項改革的重中之重,堅持國有體制、民營機制,已完成89戶企業混改,占權屬企業的63%,占資產總額的87%,占營業收入的91%。正在構建“1+8”上市格局,擁有3家主板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上市公司,2家公司正在推進主板上市。
目前,我們正在引進國際化專業團隊,做好混改頂層設計,優化實施路徑,盡快完成集團層面混改,2021年底前完成17戶企業混改。堅持“國有平臺、民營機制、授權經營、監管到位”原則,完善混改企業管控體系。發揮上市公司平臺優勢,推動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科學謀劃優質資產注入,實現國有資產價值最大化,盡快形成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等“1+N”上市格局,力爭5年內集團資產證券化率達到90%以上,實現集團公司整體上市。
《山東國資》:作為企業家,您在經營和管理中,個人有何經驗和心得?
李希勇:我認為,作為企業家,要有那么一股氣、那么一股勁、那么一種一往無前的精神。在長期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中,我的體會就是必須旗幟鮮明倡樹“忠誠+擔當、智慧+汗水”理念。
要把忠誠作為一種品格和素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企業家“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20字標準,對黨忠誠、對企業忠誠、對崗位忠誠。
把擔當作為一種境界和能力。敢擔當,以身許企,能知重負重,在壓力面前迎難而上;善擔當,追求極致,能統籌謀劃,在風險面前化危為機;會擔當,胸懷寬廣,能容人容事,在委屈面前忍辱負重。
把智慧作為一種能力和本領。善于捕捉市場信息變化,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看清別人看不清的癥結,適新應變、創新突破,推動商業模式、管控體系、產品結構等全方位、全過程集成創新。選好用好一個人干成事,叫事在人為;用錯一個人干不成事,叫事與愿違。企業家必須以寬廣的胸懷,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到好人中選能人、能人中選好人。堅持引進一個人才、培養一個團隊、帶動一個產業。
把汗水作為一種奉獻和拼搏。煤炭產業屬于高危行業,安全生產環境惡劣,腦力和體力勞動疊加,是對干部職工生理極限的挑戰,我們付出的汗水比其他行業要多。必須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品質,瞄準事關長遠發展的痛點堵點,矢志不渝、堅忍不拔,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勇做新時代泰山“挑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