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怡?郭超宇?季建樂
摘 要:本文以兒童視覺感知特點為切入點,探尋自然景觀要素通過視覺途徑對兒童身心的發生作用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礎上分析兒童康復花園的視覺空間元素的營造方法,研究照明、道路、水景、雕塑、植物等景觀要素的視覺設計。歸納出合理有效的兒童康復花園設計方法,為患病兒童提供更舒適、安全的療愈環境。
關鍵詞:視覺感知;兒童;康復花園;設計
康復花園作為一種獨特的景觀形式,設計重心在于滿足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需求。雖不能直接治愈疾病,但是在康復花園中的活動對人體健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用者可從中汲取能量進行自我康復。[1]兒童內心對戶外活動空間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陽光下的花園環境會帶來安全感。為兒童設計的康復花園可以使患病兒童在自然環境中通過視覺等感官體驗積極健康的氛圍。這對他們的生理與心理起著激勵鼓舞的作用,達到盡快治愈的目的。
兒童的思維多為知覺思維,對外觀更具敏感性。他們需要通過視覺感知來學習各種事物,主要的外界感受主要來自視覺感知。從視覺感知的原理出發探索助益患兒健康的環境要素,對設計適用于兒童的康復花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兒童的視覺感知特點
兒童通過視覺途徑觀察外在空間時,心中會產生相應的共鳴,或是合宜的情感,這就是美學的心理移情效用。[2]不同成長階段兒童的感知方式與反應程度存在差別。0至2歲爬行和剛學步的嬰幼兒感官體驗性強,可以設計“感官花園”,運用流水、草坡等自然元素和簡單器材供幼兒玩耍攀爬,刺激其活動力。[3]3至6歲階段的兒童已初步具有空間感,但局限在一維空間,必須親身接觸環境才能感知周圍空間。7至12歲的兒童,其空間概念進一步完善,可以設計面積稍大的開放空間,選擇合適的主題,有序安排景觀元素,既能吸引兒童注意,又使設計合理自然。也可以按照兒童的身高設置視線通透點,滿足兒童透過洞口看另一個空間的好奇心理,使環境充滿探索的趣味。[3]
2 兒童康復花園設計方法
2.1 場地選擇
場地是空間與人的行為交互作用產生的媒介,其選址應根據當地自然景觀特征展開。首先,選址應在日光照射充足、視覺層次豐富的地方。其次,在整體規劃時有意識地提高花園的可達性,提高參與度。考慮到有的住院患兒行動不便,不能經常出入花園,因此選址應考慮病房位置與窗戶設置,使患兒在室內也能欣賞園景,最大限度發揮花園的康復作用。
2.2 視覺空間元素的營造
積極有效的感官刺激是兒童認知和發展的基礎。通過感官分區設計來營造空間環境可以將兒童內在生活和外在世界整合,并同時獲得刺激與安慰。應考慮多種設計要素的感官特性對患兒的生理及心理影響,創造多樣的感官體驗空間,幫助患兒恢復。
在康復花園的視覺設計上,色彩是給予兒童最直觀視覺刺激的元素。不同色彩會造成不同心理感受,運用合適的色彩可以消除兒童對醫院的恐懼,激發活力。觀看綠色植物可以緩解疲勞與壓力,而鮮艷明快的色彩更是受到兒童偏愛,使用在需要形成視覺焦點的區域,如指示牌、游戲設施等,可以增強康復效果。
在形體的構成要素方面,最基本的是點、線、面、體。“點”和“體”可以形成視覺焦點,以獨特的造型吸引兒童視線,如零星點綴的花卉、雕塑等小品設施。線性元素如道路、帶狀綠地等構成的曲折變化的線性空間常受兒童喜愛,但過于復雜則會失去方向感和控制感。“面”的表現形式分觀賞性和功能性,觀賞性的面有植物色塊、水面等,功能性的面有寬闊的草坪、廣場等。
不同的尺度設計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寬闊的草坪帶來自由感;明顯大于正常尺度的構筑物給予兒童活潑興奮的視覺刺激;而依據低齡兒童的尺度設計的小型景觀設施則帶給使用者親切之感。尺度設計還要綜合考慮特殊病癥或殘障兒童的特殊使用需求。
3 景觀要素的視覺設計
3.1 照明
照明設施圍繞道路系統規劃。選用亮度高、覆蓋范圍廣、向下照射的照明設施,可以避免眩光等視覺污染,使視線清晰,以免患兒跌撞。根據特定空間氛圍選擇光線溫馨、柔和的燈具,可以改變空間中單調的固有色,豐富視覺感受,舒緩心情,增加趣味性。
3.2 道路
路面色彩不同會引起心理感覺的差異性。例如,漫步在顏色豐富多變的小路上,心情易受感染,精神變得活躍;走在色彩樸素的步道上,易讓人平靜沉思。特色鋪裝的使用要注意場合、地段及目標人群。在兒童活動區域,鮮艷的園路色彩更吸引小朋友;在花園小徑中,質樸色彩的園路更與周邊環境協調,讓人快速融入大自然中。
3.3 水景
水景可運用動、靜兩種方式處理。動態水景能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如噴泉、瀑布等,還可以減弱噪聲,改善小氣候,如小噴泉、霧噴等,使空間充滿生氣。動態水景可安排在向心空間的焦點或軸線交點上、空間的醒目處等,極具視覺感染力。靜態水體給人寧靜、平和的感受,如池塘、潭等,能倒映出周圍風景,放大視覺空間,豐富景觀層次,使花園意境深遠而幽靜。可配置觀賞性魚類和水生植物,增加空間的靈動性。
另外,水體尺寸需符合兒童觀感,不宜設計得過大。應創造出具有親切感、寧靜整潔的空間氛圍。一般以靜態觀賞型為主,動態水體為輔。
3.4 雕塑
雕塑的設置應結合場地特征、使用人群進行相應主題的設計,成為空間的點睛之筆,增強靜態景觀的感染力。造型新穎別致的雕塑對兒童的情緒調節有很大的幫助。考慮到兒童認知能力較弱,雕塑表現應簡單明了,如小動物或其他積極健康的形象,具象雕塑可以利用色彩的變化豐富雕塑的趣味性。色調以平和寧靜為主,配以綠色、藍色、米色等,避免過分強烈或灰沉。在材料上應選用具有穩定性及耐久性的混凝土、石材、金屬等。
3.5 植物
色彩豐富、季相明顯、樹形活潑的植物配置可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以常綠開花樹木為基調,配以各色葉或開花樹種,如烏桕、廣玉蘭、檸檬等,讓兒童感受季節變化;選擇海桐、女貞、側柏等具有殺菌作用的灌木修剪成動物形狀,讓兒童感受活潑的形式變化;選用各色觀花、觀果植物,如荷花、迎春、柑橘等,讓兒童感受豐富的色彩搭配。
4 結語
兒童康復花園設計方法的運用要遵循科學性,符合兒童視覺感知原理,這是兒童康復花園實現療愈效果的重要保障。為了保證其科學性,需要專業保健人員參與到康復花園的設計與管理中來。同時,隨著社會發展和健康狀況、健康觀念的不斷改變,兒童康復花園設計方法也要不斷發展、及時調整,設計要根據使用者的具體情況及場地實際條件綜合考慮,靈活變通,營造更符合兒童需求的空間環境。
參考文獻:
[1] 于洋,李俊英,尹紅巖.康復景觀研究進展[A].李樹華. 2015中國園藝療法研究與實踐論文集[C].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6:59-62.
[2] 胡瀟譯,胡海建.基于視覺心理效應的學前兒童室內色彩設計應用研究[J].裝飾,2019(4):128-129.
[3] 萬紫苑.康復療養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2.
通訊作者:季建樂